前言
人們常說,一個好的名字,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那麼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一個響亮的名字又會起到什麼作用呢?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在統一六國後,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為了彰顯他的權威,他下令在全國範圍內燒毀各國舊史書和典籍,並且開始了文字改革。在一系列舉措中,秦始皇果斷地為這個新興的大一統帝國取名「中華」。這個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已超過兩千年。
那麼,秦始皇取名「中華」的用意又是什麼呢?這個名字對中國的影響究竟有多深遠?我們不妨來探討一下。
一
秦始皇果斷重命,取名「中華」的霸氣心理
在秦始皇之前,我國一直被稱為「華夏」。「華夏」一詞出現的時間非常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當時中原地區散落著許多部落,黃帝時期將這些部落聯合起來,形成了一個部落聯盟,也就是「華夏」。
「華夏」這個稱呼使用了很長時間,但是到了秦始皇這裡,他顯然不太滿意。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心中膨脹起了極強的權力慾望,他要讓全天下的人都臣服在他一個人的腳下。因此,他需要一個更加威嚴和霸氣的國名,來彰顯他的權威。
於是,他決定重新為這個國家改名。在謀士的建議下,秦始皇取出了「華夏」的「華」字,又加上代表中原之意的「中」字,形成了「中華」這個名字。
「中華」二字一出,立刻顯示出強大的霸氣。「中」表示中原,「華」代表華夏,合在一起就是中原華夏的意思,標誌著這個國家位於天下的中心,散發出「我就是天下共主」的強勢氣場。
和溫和的「華夏」一詞相比,「中華」明顯更具攻擊性,更能體現秦始皇一統天下的野心。取這樣一個名字,秦始皇的用心可見一斑。他果斷地拋棄了沿襲已久的「華夏」,標新立異,正顯示出他強勢的個性。
不過,這個名字顯然取得了他想要的效果。在秦始皇統治下的吏民看來,「中華」二字無疑散發出強大的壓迫感,讓人不得不臣服。它成為了秦始皇權力的象徵,也預示著這個國家的未來霸主地位。
二
夏商「華夏」顯不足,賦予文明內涵
儘管「中華」一名凸顯了秦始皇的野心,但它並非完全是秦始皇的心血來潮。「中華」作為新的國名,相比「華夏」更具有文明的內涵。這一點,秦始皇在取名時也考慮在內。
根據古籍記載,「華夏」一詞出現在夏商時期,它代表著當時初步形成的中原文明。「華」寓意禮儀之美,「夏」含義禮節之大。在那個時代,這已是非常高級的文明形態。
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原有的文明秩序被各諸侯國打破。在秦始皇眼中,夏商時期的「華夏」文明顯然已經不足以應對形勢,需要一個新的名字來代表新的文明內涵。
「中華」這個名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中」表示這裡是天下的中心,「華」延續了華夏的文明概念。更重要的是,「中華」表明這一文明將會向四方輻射,成為天下共主。
可以說,秦始皇希望通過「中華」這一名稱,來彰顯這是一個嶄新的文明形態,它將超越過去的「華夏」文明,擁有更加強大的輻射力和凝聚力,使天下歸順。
所以,儘管「中華」一名滿足了秦始皇的權力慾望,但從更深層面看,它也在文明形態上,超越了舊有的「華夏」範疇,開創出一個嶄新局面。這也成為了這一稱號流傳兩千多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三
秦始皇暴虐之處遭吏民不滿,也有功績
說到秦始皇,不得不提的是,他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勵精圖治,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的某些作為也招致了人們的不滿。
秦始皇為達到鞏固中央集權的目的,實行了嚴苛的法家治國,壓制百姓。他徵調民眾修築長城,民力匱乏;他焚燒書籍,進行思想控制,讓許多文人感到不快。這些舉措招致了不小的民怨。
當時民間就有這樣一句諺語:「不怕忠告,就怕愚諫;不怕直諫,就怕諂諛。」意思是說,秦始皇只想聽從諂媚他的言論,接受忠告和直言的大臣都會遭到打擊。這讓許多臣民感到失望和不滿。
甚至有史書記載,當時就有人在宮牆上寫下「元稹起事,王離反」的讖語,預言秦朝會被推翻。這反映出民間對秦始皇統治的強烈不滿。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秦始皇的功績是他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統一帝國,奠定了中國兩千年封建王朝的基礎。推行郡縣制度,標準化度量衡、通用文字,也有一定積極意義。
作為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改革力度之大,勢必會給人帶來巨大衝擊。一些行為難免招致不滿。但縱觀整個歷史,他的功過得失還是需要放在歷史的天平上權衡,不能做過於主觀的判斷。
四
中華之下的文明源遠流長,文明在於內斂
「中華」作為一個國名和文明概念,其內涵隨著歷史演變也在不斷豐富。如果說秦始皇初衷是賦予它強大的權力內涵,那麼在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已代表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底蘊。
中國由來已久的傳統美德,如仁、義、禮、智、信等,都蘊含在「中華」文明當中。這是我國先賢積澱的智慧結晶,體現了中華民族最美好的精神追求。
作為一個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最為自豪的是自己「溫良恭儉讓」的民族美德。這體現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也體現在處世之道的內斂包容。
相比之下,一些所謂「先進文明國家」,喜歡以武力和經濟手段向外擴張,強佔別國資源,這與中華民族的文明理念大相徑庭。可以說,一個好的文明,體現在內斂上,而不是外放的攻擊性。
「中華」作為一個國名,承載了中華民族最美好的文化情懷。當我們提起「中華民族」的時候,心中湧起的驕傲與自豪,恰恰源自於這份厚重的文化底蘊。
結語
「中華」這一國名和文明概念,雖由秦始皇所創,但其內容遠遠豐富於一人之私慾。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它已代表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精神,是中國文明的精髓所在。
當我們傳頌這個名字時,傳承的不僅是權力的象徵,更是中華兒女世代積澱的智慧結晶。我們感到自豪與驕傲,正源自於民族這份深厚的文化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