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和廖運周都是國民黨幹將,兩人又長期是上下級關係,因此來往很是親密,黃百韜甚至曾經調侃黃和廖「穿一條褲子」。然而,誰都沒想到,在解放戰爭時期,黃維居然和廖運周翻了臉,甚至鬧到了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廖運周是黃維的「小學弟」,兩人同是黃埔軍校出身,又一起參加過大革命,不過由於所屬部隊不同,兩人始終沒有見過面,一直到抗戰時,兩人才因為武漢會戰有了交集。當時廖運周還是個小團長,而黃已經是主力軍的軍長了,兩人本是各自為戰,但後來因為戰局有變,兩人被迫聯合抗敵,並且很快打出了一些名頭。
黃維由此對廖運周生出了一些好感,於是主動向廖拋出了橄欖枝,廖也積極回應著,一來二去,相談甚歡的兩人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己,黃維甚至在1938年親自給蔣介石寫信,請求將廖運周調到自己的麾下供職。蔣介石沒有任何猶豫,立即批准了這一申請,廖運周由此搖身一變,從一個雜牌軍的小將領升級為嫡系部隊的旅長,名望和地位也隨之水漲船高。
至抗戰結束後,廖已經憑藉戰功升遷為師長,解放戰爭爆發後,他更是被任命為軍長,所部歸黃維兵團節制。淮海戰役時,杜聿明集團在徐州被包圍,蔣介石立即命令黃維率軍趕去增援、解圍,誰料黃維在行軍途中不斷遭到解放軍截擊,可謂是寸步難行,後來,解放軍又派兵抄了黃維的後路,對其形成了半包圍的姿態。
彼時黃維的前、後、左均有解放軍,唯有右邊還處於空虛狀態,幕僚隨即建議他立即向右突圍,與附近的國民黨軍合兵一處,穩住陣腳之後再繼續向徐州挺進,否則必然兵敗。但黃維卻一意孤行,堅持要繼續向北,解放軍隨即抓住他的這個戰略失誤,迅速派兵封住了他右邊的退路,將他包圍在了淮河和徐州之間。
彼時黃維手下有十餘萬人,裝備精良,如果集中力量向外突圍,解放軍一定是擋不住的。而黃維也確實有突圍的想法,並且將這個重任交給了廖運周。廖運周信誓旦旦的保證,自己一定會撕開解放軍的防線,為大部隊打開缺口。黃維為此感激涕零,為了確保廖運周作戰順利,他調集了大量軍用物資援助廖的部隊,甚至還將為數不多的坦克部隊交給廖指揮。
然而,令黃維大跌眼鏡的是,廖運周在拿到了武器裝備之後,居然直接起義加入解放軍了,並且很快調轉槍口反過來打黃維,這讓黃維始料未及,他只得倉促下令部隊防禦,但國民黨軍此時已經喪失了鬥志,因此很快便在解放軍的打擊之下走向覆滅,十餘萬人全部被殲滅。黃維本想坐坦克逃走,誰料在半路上坦克拋錨了,他最後的希望也隨即破滅,他乾脆走出坦克,坐在路邊的田埂上等著命運的裁決。
黃維其實想過自殺,但又因為畏懼遲遲下不了手,最終被解放軍俘虜,關進了功德林。在此期間,黃維認真的復盤了整場戰鬥,他認為如果不是廖運周起義,那麼自己一定可以突圍成功,不至於成為解放軍的階下囚,因此對廖運周愈加憎恨。其實,廖運周並非是臨時起意想要投靠紅色陣營,他本身就是共產黨員,他早先是參加過南昌首義的,後來在安徽做兵運工作,一次機緣巧合之下,他重新回到了國民黨軍中,上級首長乾脆將錯就錯,讓他在敵營中潛伏下來。
解放戰爭時期,廖運周一直在和黨組織秘密聯繫,給黨組織傳遞機密情報。淮海戰役期間,黃維每做一次戰略部署,廖運周便將具體方案連夜傳給解放軍,解放軍由此對黃維的動向一清二楚,圍殲黃所部是遲早的事情。
建國後,廖將軍被授予少將軍銜,後來又在全國政協中擔任要職,巧合的是,黃維在得到特赦之後,也在全國政協工作,兩人兜兜轉轉十幾年,又在一個單位當了「同志」。不過黃維一直沒有消除對廖運周的成見,開會時碰上仍一臉氣憤,也不願和他交談,雖然後來在眾人的勸解下,黃維與廖運周「講和」,但兩人的關係再也回不到從前那種親密的狀態了。1989年,黃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時年85歲,台灣方面得知這個消息後,還專門給黃維辦了一場追悼會,以表達對他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