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44年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轉向太平洋

2023年09月16日03:50:02 歷史 1697

歷史上的今天:1944年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轉向太平洋 - 天天要聞

1944年9月16日,溫斯頓丘吉爾首相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在聖勞倫斯河沿岸城堡召開的會議上達成一致,決定將戰爭重點從歐洲轉向太平洋戰場。這個決定的背後,意味著納粹已經不再是盟軍的主要對手。

歷史上的今天:1944年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轉向太平洋 - 天天要聞

會議結束後,發布了一份聯合聲明,讚揚了這一決定所取得的成果。聲明中指出:「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們就對所有關鍵性問題做出了決定,不僅包括結束在歐洲即將尾聲的戰爭,也包括消滅太平洋戰場上的野蠻敵人。」

歷史上的今天:1944年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轉向太平洋 - 天天要聞

儘管丘吉爾和羅斯福一致認為由於太平洋戰場的廣闊,任何個人都無法單獨指揮這場戰爭,但丘吉爾對此有些怨氣。他感到美國新聞界似乎在暗示,「英國想將整個對付日本的重任推卸給美國,自己只想承擔少量的責任」。他堅決否定了這種分析,並聲明英國將在太平洋戰場上做出更多的貢獻。

隨著戰爭重點的轉移,太平洋戰場成為了全球戰爭的重要戰略地區。世界各國的目光都轉向了太平洋,盟軍開始集中力量,準備對日本進行最後的決戰。

在戰爭重點轉向太平洋後不久,盟軍發動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成功在歐洲開闢第二戰線,與蘇聯一同向納粹德國發起夾擊。這個決定對於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歷史上的今天:1944年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重點轉向太平洋 - 天天要聞

太平洋戰場的戰爭規模龐大,敵人強大。但盟軍憑藉著堅定的決心、頑強的戰鬥精神和戰略的智慧,最終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勝利。這場戰爭不僅結束了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威脅,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4年9月16日,戰爭重點轉向太平洋,這個決定標誌著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在接下來的歲月里,盟軍將繼續為實現戰爭的最終勝利而奮鬥,為人類的和平與繁榮作出更大的貢獻。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資治通鑒》這樣讀21:「主人翁」最初是對館陶公主面首的稱謂! - 天天要聞

《資治通鑒》這樣讀21:「主人翁」最初是對館陶公主面首的稱謂!

漢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初,上嘗置酒竇太主家,主見所幸賣珠兒董偃,上賜之衣冠,尊而不名,稱為「主人翁」,使之侍飲;由是董君貴寵,天下莫不聞。——《資治通鑒·漢紀十》在現代語境中「主人翁」無疑是一個崇高的辭彙,我們也經常以「主人翁」精神來激勵自己或者鞭策他人。
1951年,入藏代表團原本被噶廈準備處決,一事的發生改變了其決定 - 天天要聞

1951年,入藏代表團原本被噶廈準備處決,一事的發生改變了其決定

1951年2月,負責在藏北阻止解放大軍進藏的繞噶廈擔心部隊的進攻,想往後方撤,所以找了個要去保衛喇嘛的借口,向噶廈稟報道:「喇嘛及其隨從現住亞東,他身邊只有少量的警衛隨員,後藏地區有何敵情難料。我欲親率第二代本所屬部分兵員開往日喀則和江孜交界處,以防萬一。」
郭台銘被踢出局,是島內鬥爭必然結果,跟大陸有半毛錢關係 - 天天要聞

郭台銘被踢出局,是島內鬥爭必然結果,跟大陸有半毛錢關係

郭台銘已經正式宣布退出2024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之前不少台灣島內的支持郭的民眾感覺到了失望甚至是背叛甚至還有一些人猜想意淫認為大陸對郭台銘企業的調查對郭退選產生了壓力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郭台銘被踢出局根本是台灣島內鬥爭的必然結果。
高下立判!諸葛亮主張必占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棄 - 天天要聞

高下立判!諸葛亮主張必占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棄

諸葛亮主張必占荊州,龐統卻認為荊州要棄。兩人都沒錯,大家注意雙方提出的時間,諸葛亮是劉備無領地時先荊後益,而龐統是劉備占荊部分地區有領地後提出荊不好做根據地要向益發展,其實他們倆都是一樣想法的,很多人誤解,只是先後問題。
三國中決定歷史的那一戰:官渡之戰 - 天天要聞

三國中決定歷史的那一戰:官渡之戰

前言官渡之戰發生在公元200年,三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戰役。這場戰役的參戰雙方是曹操與袁紹,背後有著複雜的政治與軍事考量。官渡之戰的結果對於三國格局的形成以及後來魏國的建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曹操與袁紹都是世族勢力的代表人物,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實力。
宰相劉羅鍋 歷史上劉墉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 - 天天要聞

宰相劉羅鍋 歷史上劉墉既不是宰相也不是羅鍋

經典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是不少80/90後童年美好的回憶,劇中山東青年劉墉進京趕考,在京城因緣際巧的碰上了當今皇上乾隆, 並贏了乾隆下了一盤棋,過程中與寵臣禮部侍郎和珅結下了不解怨恨。因為背負羅鍋,劉墉又稱"劉羅鍋"。.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 - 天天要聞

唐朝第十八位皇帝:唐懿宗李漼

李漼(833年-873年)即唐懿宗,原名溫,唐宣宗李忱長子,母元昭皇后晁氏,唐朝第十八位皇帝。859年,唐宣宗去世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李溫為皇太子。唐懿宗繼位後,沉迷於享樂,不理朝政。懿宗在宮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天不是在玩,就是在玩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