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年譜》
9月17日劉少奇起草中共中央致中共談判代表團電,提出:全國戰略必須確定向北推進,向南防禦的方針.建議調新四軍主力}萬人到冀東或調新四軍主力到山東,再從山東、冀魯豫調十萬人到冀東、熱河一帶,準備在紅軍撤退時搶先進入東北十九日,毛澤東、周恩來複電錶示完全同意所提戰略部署。
△同黎玉收到中共中央來電。電報指出「膠東及渤海兩軍區的全部主力均應進入東北工作。只有在確定不能進入東北的情形下,才停止此計劃之執行。此事由蕭華到東北局接治後,看情形再決定蕭華立即率幹部數十人穿便衣經大連到瀋陽與東北局接洽,不得遲誤」隨即緊急電召蕭華由膠濟路前線回大店,向蕭交待任務。二十日,蕭華經膠東赴東北
△渤海軍區部隊解放無棣縣城
9月18日彭真、陳雲等到達瀋陽,中共中央東北局開始工作。
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各中央局的關於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指示電,指出「目前全黨全軍的主要任務,是繼續打擊敵偽,完全控制熱、察兩省,發展東北我之力量並井爭取控制東北,以便依靠東北和熱、察兩省,加強全國各解放區及國民黨地區人民的鬥爭爭取和平民主及國共談判的有利地位。』『指示」決定「山東主力及大部分幹部迅速向冀東及東北出動。第一步,由山東調三萬兵力到冀東,協助冀熱遼軍區肅清偽軍,開闢熱河工作,完全控制冀東、錦州、熱河另由山東調三萬兵力,進人東北發展,並加裝備」;「成立冀熱遼中央局,並擴大冀熱遼軍區,以李富春為書記,林彪為司令員口羅榮桓到東北工作將山東局改為華東局,陳毅、饒漱石到山東工作」。「指示」指出:「全國戰略方針是向北發展,向南防禦。只要我能控制東北及熱、察兩省,並有全國各解放區及全國人民配合鬥爭.即能保障中國人民的勝利」。
△毛澤東復中共中央本日來電,同意陳、饒去山東羅及蕭去東北林彪去熱河,亦以快為好。
△同黎玉致電中央軍委,報告執行發展東北任務的第一步計劃:
(一)蕭華帶司、政、供各一部得力幹部及周赤萍(魯中軍區政治部主任)劉西元(分區政委)軍分區司令兩個(趙傑、吳瑞林)二臦日去膠東到瀋陽,到後均改名字。
(二)派部隊萬毅率三個小團一個大團並帶各種幹部七十餘人,另膠東軍區副司令兼師長吳克華、政治部主任兼政委彭嘉慶帶三個團及師部,軍分區司令劉賢權帶一個團,總共五個大團三個小團,從各原地爭取一周內全部出發,並遵照中央指示放下武器脫下軍裝以東北難民身份前去。
(三)抽十個團的全套幹部(魯中、濱海各三個,軍直、渤海、膠東、魯南各一個)。
(四)調去的地方幹部,劉居英(省政府秘書長、分局社會部長)司任省主席,林一山、於克可任市長,另有地、縣各種幹部可調三四百人口
(五)以上幹部有的已準備出發,有的正在調集。(六)山東成立的新團正在組織中,連主力可編五十個,但因夏季傷亡大,缺幹部甚多(七)以上暫為第一步計劃,倘不減弱對頑固派作戰力量,儘力再調以完成發展東北所需力量。這個電報編入《羅榮桓軍事文選》
9月20日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山東分局並羅榮桓、黎玉轉林彪的電報:「發展東北,控制冀東、熱河,進而控制東北,除開各地派去之部隊和幹部外中央是完全依靠你們及山東的部隊和幹部,原則上以山東全部力量去完成這個任務」「要在兩個半月之內,以非八路軍共產黨面目在東北組織二十萬至三十萬能夠作戰的軍隊,要在冀東屯集五萬至十萬軍隊,阻絕蔣介石,不能進入滿洲。因此,時間非常緊迫,望你們迅速動作,越快越好。你們的部隊和幹部應尋找一切可能的道路,立即出動,進入東北及冀東。羅榮桓與蕭華希望能很快到東北。林彪很快能到冀東。在林彪未到冀東前,中央派程子華到冀東主持。」
△同黎玉、李作鵬致電中央軍委,報告山東軍區及民兵實力軍隊:反攻前二十三萬,反攻後約三十萬口民兵:反攻前五十萬,反攻後約為六十萬。(中央軍委電台二十一日收到)
率中共中央山東分局和山東軍區機關離開大店,經道口向臨沂轉移,當天在朱家八戶宿營
9月21日進駐臨沂。
9月22日同黎玉致電中共中央並張(雲逸)、饒(漱石)「對於皓(十九)日(中央)戰略決定.我們正在準備中。為了對付頑何〔柱國)李(延年)等由徐州向我進攻,建議華中先抽調三個團,進入隴海路北魯南地區,以便山東主力一部執行新任務。」
△林彪在冀魯豫軍區的濮陽致電中央軍委並轉羅榮桓、黎玉,提出為掌握冀熱遼,佔領樞紐,保證順利爭取東北,「我與蕭勁光等為爭取時間起見,擬不去山東,並建議關於山東出征部隊的轉移,留守部隊的組織幹部的配備問題,請羅黎蕭迅速決定辦理。」
9月23日主待起草中共中央山東分局致中央、軍委的電報「(一)為了執行中央十九日、二十日數電命令,即令膠東抽兩個師,渤海一個師,濱海兩個師,每師三個大團,均由海上兼程前進,向冀東山海關一帶登陸。各個幹部團正在抽調中,周內可陸續出發,所有以上部隊均帶半數武裝,棉衣武器供給事項請轉告東北局與冀東即行準備,山東已來不及。(二)華中部隊應先抽調一部入魯,我們再作第三批抽調計劃,約可抽調三個師。(三)目前阻擊頑軍北上,以魯南、魯中主力師旅位於泰安、泅水、滕縣等津浦重鎮一線,破壞鐵路打擊之,並求得大部殲滅,得到乘機佔領濟南,尚有可能(四)蕭華向膠東前進,羅榮桓同志待部隊調整就緒與林蕭到達時,再行出發。各部隊指揮機關配備再報」。
△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陳毅電「因中央有新的部署,決定新四軍主力及陳、饒二人均到山東工作望你及你所率之軍事幹部取捷徑直到山東接替羅榮桓的職務,以便羅能迅速去東北」。
△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各中央局電:「依中蘇條約,紅軍將在十二月二日以前從東北撤退完畢,國民黨正要求紅軍久駐東北、熱察,以便國民黨派隊接收,但紅軍因戰費太大未允,爭取東北時機緊迫,遲則來不及。希望各地方勿失機,令所有向東北前進的部隊和幹部迅速前進,不再遲延。」
9月24日同黎玉致電中央軍委,報告阻止國民黨軍沿津浦線北進的部署,電報指出蔣介石為獨吞抗戰果實,與我爭奪華北,進而拉制東北,除分別沿平綏、同蒲、平漢各路前進,企圖奪取平津外,並令何柱國、李延年從徐州人口,企圖奪取擠南、青島、海州「為了阻止頑軍與遲滯其前進時間,我們決定集中第三師、第八師全部,編成野戰軍,組織精幹指揮部及政治機關,王建安為總指揮,王麓水為政委,並指揮替八旅、替三旅等,沿津浦線兩側之基幹兵團,地方武裝,積極配合作戰。主力兵團應即移置適當位置,以便隨時投人戰鬥。」電報要求破壞鐵路、公路,切斷交通,迫使頑軍徒步前進.大量埋設地雷,組織群眾,空室清野,以地方武裝、民兵、小部隊襲擾敵人。而我主力則窺視頑軍弱點,乘其疲憊、消耗,堅決進擊,消滅其有生力量。這個電報編人《羅榮桓軍事文選》。
△同黎玉致電中共中央井林彪、蕭勁光、彭真.報告調赴東北和冀東的部隊的情況:
「(一)山東已決定調赴東北及冀東之部隊:膠東六個團,萬毅兩個團,由膠東經海上赴東北。萬毅、吳克華已於二十二日起程口蕭華可於數日內趕到海岸。
(二)渤海三個團由劉其人率領,已要其從渤海經海上進到冀東,擬在樂亭登陸。濱侮主力兩個師,走此路線,準備參加機動作戰,可於本月底開始向渤海運動。
(三)其餘抽調之十個團的幹部,將不斷由膠東出口。
(四)山東的主力抽調,要由華中部隊接替,主要是對徐州方向的作戰。現我沿津浦線,還有主力約三個師,但很難集中使用。我已準備在膠濟路東段南側地區,另成立一個師。
(五)請中央催華中陳、饒來山東.首先以主力三個團跨過隴海路在鄭馬地區集結,或在嶧縣地區集結。」這個電報編入《羅榮桓軍事文選》。
9月28日中央軍委發出致東北局並告羅榮桓和黎玉等的電報電報說「.....偽、美、英一致助蔣與我爭奪東北甚為明顯,蔣運兵至東北可能較我速,即使冀熱遼及遼東半島為我先機控制,蔣軍仍能深人東北內地,我發展東北決不是長期順利的,而是長期與國民黨爭奪,因此我軍進人東北的部署,應將重心首先放在背靠蘇聯、朝鮮、外蒙、熱河有依託的有重點的城市和鄉村,建立持久鬥爭的基點,再進而爭取與控制南滿沿線各大城市。」。
9月29日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羅榮桓、黎玉、彭真、陳雲並告許世友、林浩電,指出:「在膠東和遼東立即採取必要的辦法組織部隊和幹部渡海,是目前決定一切的一環,必須在二十天至一月內渡過二三萬部隊和幹部,否則決不能完成你們的戰略任務,因山東部隊和幹部如須從陸路進入東北,兩個月還不能到達。那時國民黨軍必將進入東北」因此,「你們雙方必須用全力迅速組織渡海,再不能容許片刻遲緩口」接到此電後,山東更加快了進軍東北的速度。
9月下旬察看臨沂日偽的城防工箏,研究臨沂攻克遲緩的原因。
10月1日同黎玉致電王麓水、何以祥轉陳毅並張雲逸、饒漱石,報中央軍委「(一)山東向東北去之部隊.已開始從膠東海運八個團。繼有濱海主力全部向冀東,由陸路出發的(還有)渤海主力全部六個團(二)為了使渤海能夠堅持現有陣地,又從魯中抽調兩個主力團轉入渤海(三)對國民黨由徐州北上或東進之部隊作戰,只有我魯南部隊及集結於泅水魯中之三個團。(四)華中三師能於八號前過隴海路,需要一個旅暫位於隴海路北側,其他三個旅宜集於費縣以西地區為宜,可能臨時參加作戰。(五)華中另抽調來山東之兩旅,第一步應進到峰那地區集結(五)關於對徐州北上或東進之國民黨部隊作戰,請你就地部署告我們,並希望你們早來臨沂」。
△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陳雲、程子華、羅榮桓、黎玉、許世友、林浩電,要求萬毅、吳克華到海岸附近與膠東密切聯絡,接引部隊和幹部過海。蕭華應立即過海,以便指揮全軍渡海與渡海後的部署膠東渡海部隊和幹部立即向海岸進發,哪個部隊先到就先渡。必須迅速渡過三萬至四萬人,才能打開與支持東北局面。電報最後指出;「渡海行動如此遲緩,已是大錯,如不立即補救將逃不了歷史的懲罰,望堅決完成此任務」
△美軍在秦皇島登陸。當地八路軍派部隊聯絡,美軍竟然開火。戰鬥一小時後,八路軍主動撤離戰鬥。美軍繼佔領秦皇島後,又佔領唐山。
10月4日同黎玉、李作鵬就開赴東北和留在山東的部隊情況致電中央軍委和饒漱石、張雲逸:「(一)山東向東北、冀東開進的部隊,計有萬毅兩個團,膠東六個團,渤海六個團;現魯中兩個師六個團,軍區特務團一部及教導團全部亦準備隨時出動,共計六萬人以上,因部隊分散作戰,集中IN難,臨時化裝,搜集船隻,尤其渡海,依賴膠東、渤海負責組織出口,致使行動遲緩,失去大量海運時機,現除萬毅兩個團,膠東六個團,設法繼續海運外,其餘部隊,均準備從陸路前進(已有部隊陸路前進)。
(二)除上述已抽走或準備抽走之部隊外,山東各地區尚留堅待的部隊,計渤海五個基幹團一個主力團;膠東六個基幹團,兩個主力團;魯中十一個基幹團,另有獨立第一、第四旅,可等於兩個基幹團濱海兩個基幹團,另有反正之獨立第二、第三旅,可等於兩個基幹團;魯南全部未動。共計五個主力團.約三十五個基幹團。
(三)為了節約幹部,便利領導,我們擬將魯中、濱海、魯南三個軍區合併為魯中、魯南兩軍區,將原濱海軍區日營路北劃歸魯中該路以南劃歸魯甫魯南以原濱海軍區為主體,與原魯南軍區合併,陳士集任司令,唐亮任政委,張光中任副司令直轄四個軍分區。魯中轄三個軍分區,渤海由六個軍分區縮為四個軍分區,膠東由五個軍分區亦縮為四個.以便抽出幹部到東北開闢工作。
(四)為了鞏固山東陣地,有力打擊反動派的進攻,除積極整理現有基幹兵團外,最低限度,魯中、魯南、渤海均必須各增加一個機動旅。我們意見,華中黃(克誠)師人魯後,首先以一個旅,控制鄭馬,其主力位丁費西北仲村、放城一帶,並向西打擊頑軍北上,以便我們迅速抽調第二、第三兩師,向北開進而黃師待華中後續部隊到達,即在山東部隊之後跟進。」這個電報編入《羅榮桓軍事文選》。
△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張雲逸、饒漱石、羅榮桓、黎玉電:
(一)除向東北及冀東出動部隊外,在山東和華中的任務,是確實控制華中江北地區...........並確實阻止頑軍從徐州再向濟南、天津深人(從青島向濟南深人亦須阻止)。為此任務,請你們適當部署兵力。(二)去東北、冀東部隊,除膠東、渤海主力抽走外,黃克誠師亦確定北進,不要在山東遲滯。為了津浦戰役的需要,在華中尚無充分部隊到山東來接受任務以前,山東原擬在魯中抽調之第三批部隊三個師,可暫緩北調令其參加津浦作戰。(三)頑軍李延年部已開始北進,望羅黎迅速組織這一戰役,確實用主力控制津浦路一段,並令湖西、華中及泰西部隊確實配合,阻頑北進」。
△美軍太平洋艦隊一個分艦隊艦侵入煙台海面,並派軍宮上岸,要求八路軍及民主政府撤離煙台,移交給他們的海軍陸戰隊接收六日,膠東軍區派於谷鶯、仲曦東為代表,同美軍巴爾貝中將等談判,嚴詞拒絕美軍無理要求。同日,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奉命致函美軍觀察組,要求美軍勿在煙台登陸。八日,葉劍英在《解放日報》就美軍擬在煙台登陸發出鄭重聲明,同日煙台市民舉行抗議集會和示威遊行。九日,美軍軍艦撤離煙台海面.
△陳毅過微山湖到達山東第八師駐地嶧縣。
10月5日同黎玉、李作鵬就反擊頑固派部署致電各軍區負責人並報中央軍委,指出「頑霍守義及騎二軍、吳化文等部先頭部隊約五千餘人,三日到滕縣,四日未動,其後續主力尚在臨城及以南地區,將繼續北進~一為堅決阻止頑向濟南、天津深人,並殲滅其主力一部,保證找搶佔東北戰略任務,我們決心,除渤海、膠東主力仍按預定計劃,堅決完成任務外,其餘部隊暫緩北進,以便集中力量組織反頑戰役口具體部署如下:
(一)魯南:八師全部及警八旅全部和湖西東進之兩個團,配合地方武裝,臨時組成為第一縱隊,由王(麓水)何(以樣)統一指揮,擔任兗州、徐州段沿津浦路之作戰任務.除以一部維續徹底破壞鐵路外,主力應置於鄭(城)、滕(縣)、臨(城)間兩側地區,尋求有利時機,堅決殲滅北上頑軍主力一部。如頑軍主力已強過北上,則八師主力應尾擊其側後,同時北進扭打,並準備配合第二縱隊作戰。
(二)魯中第三師主力、警三旅全部、第四師主力及泰西軍分區靠近鐵路附近部隊,配合地方武裝,臨時組成為第二縱隊,由王(建安)鄺(任農)統一指揮,擔任濟南、充州沿津浦路之作戰任務除以有力一部,徹底破壞鐵路並控制其一段外主力置於泰安、兗州間及泰安、濟南間兩側地區.尋求有利時機,堅決殲滅北上頑軍主力一部,如頑軍主力已通過北上,則三師全部應尾擊扭打,並準備配合第三縱隊作戰。
(三)渤海第一師兩個團,迅速進至商河、德平地區,並由渤海抽出三個團,配合地方武裝,臨時組成為第三縱隊,由袁(也烈)景(曉村)統一指揮,擔任濟南、德州段沿津浦路之作戰任務準備破路及殲滅頑軍向天津深人,如頑軍偷過北上,則第一師主力、第三師全部應尾擊.同時北進扭打,且走且打,直到天津、冀東為止。
(四)濱海第二師全部及獨立二旅全部,配合魯南第三軍分區、濱海第二軍分區及地方武裝,臨時組成為第四縱隊,由羅(華生)、劉(興元)統一指揮,擔任沿隴海路東段之作戰任務口目前應組織多數小部隊應替炸藥、地雷、工具.進行寬大正面的徹底破壞鐵路,其主力應隱蔽於新安鎮東西適當位置,尋求機動,準備堅決打擊由徐州東進頑軍,爭取殲滅其主力一部,並掩護華中北上部隊。
(五)膠東準備抽集三個團及青(州)濰(坊)之兩側地區地力武裝,臨時組成為第五縱隊,由膠東指定統率人員。目前對膠濟路應繼續組織精幹小部隊進行寬大正面的徹底破壞,切斷東西聯絡,加強對青島偵察,及時發現由青島向濟南前進之頑軍給予有力截擊,爭取殲滅一部;同時魯中孫繼先)、陳(德)兩旅,亦必須適時抽出機動部隊,準備在青州東西地區,堵截頑軍西進。
(六)以上部署,望立即具體執行,尤其沿津浦路之作戰部隊,不可猶豫遲緩如果我不求得在運動中給蔣軍以堅決打擊,不但影響今後山東陣地鞏固,特別影響我對東北陣地之控制口希各級指揮員提高責任感,用最大努力完成作戰意圖為要」。這個電報編人《羅榮桓軍事文選》。
△陳毅抵達臨沂。
10月5日至15日同陳毅長談,介紹山東形勢以及留在山東的主要幹部和部隊的情況。
10月6日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黃克誠、劉震、羅榮桓、黎玉、張雲逸、饒漱石電,指出:「為廠迅速達成戰略任務,三師到達山東後應兼程北進,不能在山東擔負戰鬥任務目前切斷津浦路非常重要,望羅、黎妥加部署張、饒令華中部隊速調山東參戰,否則頑軍北進到濟南、天津,即將妨礙我軍北調及戰略計劃的執行口又為指揮熟悉便利計,羅榮桓暫留山東饒漱石暫留華中,待各方部署妥善後,再照中央決定調動」。
△山東第七師、渤海軍區基於部隊(轄三個團),由商河出發,向冀東開進。
△山東第一師由山東諸城向冀東開進。
10月8日山東第二師由郯城向龍口開進。
10月9日同黎玉、李作鵬致電中央軍委和冀魯豫軍區、渤海軍區,通報在津浦路作戰的頑軍的特點:(一)組織嚴密。行軍兩側警戒嚴密。出發前,其側衛部隊先乘車至警戒地帶,下車警戒。待整個部隊通過後再乘車跟去。步行者全系輕裝,多跑步前進。火車與步行部隊互相掩護.火車很慢。(二)側衛部隊沿護路溝牆前進,遇襲擊時,以溝牆為陣地,進行掩護(三)火車載增援部隊,隨時增援薄弱處。
△陳毅、黎玉、舒同致電中共中央,說羅榮桓之病至今未能治好,時重時輕,如去東北再帶病工作,恐難支侍,建議迅速送他去蘇聯治病。十三日,中共中央回電,讓羅先去東北就醫,是否和可否去蘇聯治病,待到東北後視情況再決定。
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指出目前部隊「不應集中部署」,「必須迅速擺開分散,每縣一連一排,迅速發展擴大,收編改造偽軍、偽警」電報認為:「只有在目前高度分散發展之後,下一時期才有大量部隊集中作戰」
10月10日中共代表周恩來、王若飛同國民黨政府代表王世傑、張群、張治中、邵力子簽訂《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雙方宣布:「堅決避免內戰,建立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
10月上旬山東第六師等部由龍口乘船向庄河開進。
10月11日同黎玉、李作鵬致電中央軍委,報告國民黨第十二軍、騎二軍和吳化文部共約一萬五千人沿津浦路北上情況,指出:由於頑軍北進時,山東第八師尚在台兒庄以南作戰,調動不及,沿途阻擊的部隊兵力分散,加之破路不徹底,未爭取時間控制有力陣地,致使頑軍積極修路,乘火車順利北進,一日到臨城,六日到充州,九日到泰安十日繼續北進,一部已達濟南。我軍形成單純尾擊,相當被動。電報說「現三、四師主力,集於大議口以北津浦路兩側,準備打擊頑後續部隊。我除令泰西之三個團集結於肥城以東阻頑外,井令魯南、渤海動員全部力量,徹底破壞津浦路,相機奪取鄒縣及(頑軍守備)薄弱車站,求得控制(鐵路)一段,迫使頑軍徒步行進,便於我在運動中殲滅其一部口」電報還說華中九旅六日越隴海路北來,已令其集結於蜂縣、台兒庄一帶,破壞津浦路,阻擊頑後續部隊。
△毛澤東返回延安
10月12日中央軍委致電陳毅、羅榮桓、黎玉等,指出:「目前山東與華中的中心任務〔除出兵東北外)就是截斷津浦路,阻止頑軍北上,并力求消滅北上頑軍之一部或大部。為此必須立即組織一個強大的突擊力量,布置於徐州以北濟南以南之適當位置,控制鐵路一段,創造戰場,以便打擊北上頑軍。」電報要求將魯中、魯南、濱海及湖西、泰西的主力集中再加新四軍北上之兩個旅.組成一強大的野戰軍,由陳毅、羅榮桓、黎玉親去指揮(或羅黎中分一人處理後方工作),擔負此任務。
10月13日七時同黎玉、舒同、李作鵬致電山東各軍區負責人,新四軍負責人並報中央軍委對津浦路作戰重新部署,要求魯中份、四兩師和警份旅在秦安、充州間,魯南八師在鄒縣、臨城間,華中四師九旅在臨城、徐州間,魯西三個團在秦安、濟南間,選擇重點,各控制一段鐵路口在戰術上要求:(一)寬正面破襲和重點佔領城鎮、車站相結合。(二)打徒步與炸火車相結合。(三)強調以主力為骨幹,地方武裝和民兵為輔助。(四)展開政治攻勢,在鐵路沿線實行堅壁清野,爭取群眾向我,造成頑軍的困難和錯誤。電報最後強調「目前我魯中、魯南、渤海部隊,必須動員全部力量,展開全面鬥爭,大破津浦路,堅決阻頑後續〔部隊)北上,以爭取我在冀東作戰之戰略先機」
△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陳毅、羅榮桓、黎玉等關於第二期向東北出兵間題的指示電.指出:除前期已決定出冀東(山東三萬人,黃克誠師三萬五千人)和東北(山東出三萬人)之部隊外,中央決定第二期再向東北出兵五萬人,主要由山東抽調。「措示」要求海運不要停頓,如前期部隊已運完,後續部隊須跟進並要求將第二期出動計劃和山東、華中部隊的作戰部署「妥為籌劃電告。
10月15日成立津浦前線指揮部,由陳毅、黎玉負責。當日晚,陳毅、黎玉率指揮機關赴鄒縣組織津浦路徐(州)濟(南)段戰役。
10月16日中央軍委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膠東區委並陳毅、羅榮桓、黎玉電,通報蔣軍一部於月十五日到曹口、錦州兩處試探登陸,東北形勢十分緊急,要求「集中一切船隻星夜趕運,不得片刻遲緩。如果海岸部隊已經運完,即由膠東抽最強、最近部隊繼續趕運,不得停止」;「陳、羅、黎應密切注意膠東海運情況立即令第二期向東北出動部隊向膠東海岸前進以便渡海」。
△中央軍委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陳毅、羅榮桓、黎玉電:「蔣軍一部十五日在營口、錦州試探登陸被拒,後繼多少不明望令在樂亭之楊國夫師星夜兼程向山海關、錦州前進,歸沙克指揮參加消滅蔣軍之作戰,愈快愈好,不可稍延。」
△中央軍委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陳毅、羅榮桓、黎玉電:「劉其人師如已到達冀東,命令其在楊國夫師後跟進,星夜兼程趕到山海關、錦州一帶」
10月18日致電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並告陳毅、黎玉,林彪、蕭勁光;「(一)山東第一批赴東北部隊,已由膠東海運八個團、兩個師直。現繼續海運的有一教導團及大批幹部。已由渤海大部分陸行的有六個團一個師直,日內可全部到達機動陣地。如冀東到錦州有鐵道可以使用,可繼續向東北挺進。(二)第二批部隊,濱海一師已進到渤海區,準備繼續陸行,由冀東轉入東北。濱海二師及魯中部隊,因華中部隊來不及接替對沿津浦路作戰,在情況緊急之下,又使用出去了。準備把濱海二師抽出開膠東海運。魯中部隊暫不能動。如華中最近能過路三個旅,魯中三個師亦準備隨時出發(三)膠濟路南部隊最近調動頻繁,自四月攻勢作戰以來,未得到休整」這個電報編入〔羅榮桓軍事文選》。
△蔣介石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
10月19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指出「國民黨已知我黨在東北成立武裝,因此它急於派軍隊及黨政人員到東北和我鬥爭。我黨方針是集中主力於錦州、營口、瀋陽之線,次要力量在庄河、安東之線,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改變過去分散的方針。「
10月20日致電陳毅、黎玉,張雲逸、饒漱石並報中共中央:「(一)山東第二批去東北部隊,已出動的有一師教導團,正在集中的有二師、三師,同第一批共計二十四個團。(二)四、五、八師及準備新編成之獨立縱隊,準備留在山東,可能組成一個大的野戰機動部隊,再保持十個警備旅,堅持各地區,冬季開始人數可全部充實起來。(三)如主力已組成野戰機動部隊,膠濟路以南,仍劃成兩個軍區為好,魯南、濱海可以合併(四)組成野戰機動部隊指揮機關,建議王建安為正指揮,宋時輪為副指揮,羅舜初率三師出東北,陳士集仍任軍區司令員或任華東總的機關參謀長(五)以上意見,請陳黎考慮決定,我準備於二十四日出發到膠東」這個電報編入《羅榮桓軍事文選》。
△中央軍委發出由毛澤東起草的致林彪、蕭勁光電:(一)你們兩人均赴瀋陽,愈快愈好。(二)楊得志之一個旅沒有北上。冀魯像、太行兩區全力以殲滅蔣系由鄭州北上之主力為其任務。東北方面主要依靠山東出兵。羅榮桓率輕便機關日內去東北。」
△中共中央發出由劉少奇起草的致陳毅、羅榮植、黎玉並張雲逸、饒漱石、賴傳珠電「膠東海運第一期部隊已運完,望即令第二期部隊速進繼運第二期到東北部隊必須出足五萬人,才能應付和支持東北局面,望你們速提出計劃,同意羅、李即去東北,中央決定以新四軍軍長陳毅兼山東軍區司令以Ill東分局副書記黎玉代理分局書記,望即公布」。
△張聞天、李富春等二十一人乘飛機至太行轉赴東北。
△東北抗聯領導人周保中到達瀋陽,向中共中央東北局彙報工作。
10月21日同李作鵬致電陳毅、黎玉並報中央軍委:「(一)準備在津浦路徐(州)濟(南)段作戰部隊計有八師三個團,四師兩個團,華中六個壓,魯西四個團,另兩個警備旅,共將近二十個團之兵力。現在鄒(縣)滕(縣.之間,充(州)泰(安)之間,均各控制鐵路一段,周余未通車已初步完成我阻擊頑軍北上有利條件。(二)為應付東北緊張形勢,中央令山東第二期出動部隊須出足五萬人並迅速開進。第一、第二師全部,均須立即開動,爭取海運時機。請你們考慮即復。(三)羅、李率指揮機關,按原計劃於敬(二十四)日北上。」
10月23日中共中央致電東北局,提出:「竭盡全力,霸佔全東北,萬一不成、亦造成對伉力量,以利將來談判。」
10月24日率指揮機關乘汽車北上至苔縣縣城宿營。
10月25日至諸城縣城宿營。
△毛澤東致電陳毅、黎玉,羅榮桓、李作鵬:『(一)渡海與野戰並重,而渡海最急,請陳黎衡量新四(軍)到達情況及當面頑情,如新四(軍)到達增多,而頑情又不甚緊,是否可令應渡海者抽出先去?(二)請羅李精密組織渡海,務使每日不斷,源源北運。山東應出之兵,請分別陸行、海運,下月必須出完,並全部到達遼寧省,那邊需用至急,愈快愈好口(三)以上兩項,請考慮見復」。
10月26日國民黨政府任命杜聿明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
10月28日因國民黨軍勾結日偽軍佔領了膠縣,諸(城)膠(縣)公路已破壞,改為步行。羅榮桓因病重,坐擔架北上至孫家莊宿營。
△中共中央發出毛澤東起草的致東北局電,指出:「蔣已展開八十萬軍隊向我華北、華中進攻及準備進攻東北,我黨決心動員全力,控制東北,保衛華北、華中,六個月內粉碎其進攻,然後同蔣開談判,迫他承認華北、東北自治的地位,才有可能過渡到和平局面,否則和平是不可能的。」
中共中央致電羅榮桓、李作鵬「山東第二期向東北出動部隊,除四、六師留魯外,應盡量抽調出五萬人,並限十一月到達目的地。」
10月29日至大金家溝宿營。
△林彪蕭勁光一行到達瀋陽
10月30日同李作鵬致電中央軍委,提出「為兼顧山東之堅持,華中入魯部隊未全部赴魯前,首先爭取出足四萬人,迅速開動,待華中部隊到達後,再設法抽調一萬人跟進」「現第二期已出動部隊,計有第一、第二兩師約一萬六千人口膠東十五團及海軍支隊共三千人。我們指揮機關、特務營及教導團約三千人。擬由魯中羅舜初率領三師全部及一個充實警備旅,滿足一萬六千人,再擬在膠東抽一個團,預計兩千人以上。共計四萬人。陳黎對此計劃有何意見.希電復以便部署部隊開進」。
△下午五時由大金家溝出發,子夜過膠濟路。
△山東第二師到達庄河。
△國民黨第十三軍從上海乘美國軍艦北上,開始在秦皇島登陸。
10月31日凌晨四時至王家河頭宿營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司令員賈若瑜前來迎接。天明後,移駐亭蘭丘。
△中共中央發出毛澤東起草的致東北局電:「決定以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呂正操為第一副司令,李運昌為第二副司令,蕭勁光為第三副司令兼參謀長,彭真為第一政治委員,羅榮桓為第二政治委員,程子華為副政委」
八中央軍委發出毛澤東起草的致羅榮相、彭真、林彪電「你們現到何處,部隊渡海情形如何?情況緊急。蔣軍將於十一月十二日進至海城、錦州之線。我軍已渡海者令他們飛速開至瀋陽附近,接受彭真、林彪指揮對蔣作戰未渡海者,繼續速渡步行者速開錦州殲滅蔣軍」。
11月1日步行十餘公里後至南村,乘南海軍分區的汽車黃昏時分進人萊陽城宿營。
△國民黨第十三軍開始進攻山海關
中共中央發出毛澤東起草的致各戰略區負責人的電報,提出於一月作戰部署「我黨任務是奪取東北,鞏固華北、華中,而十一月開始之主要作戰方向已移至東北方面,第二個作戰方向則是華北、華中」「東北方面,林、彭立即布置內線作戰,先在葫蘆島至錦州、營口至海城之線儘力阻滯登陸之蔣軍,以待已到部隊之組成及路上行進部隊之到達,並於適當時機堅決殲滅蔣軍,不使進瀋陽口」「陳黎、羅李速令山東第一批人東北部隊(一、二、三、七等師)兼程北進,第二批部隊及(新)四軍一部即速起程北上」,「黃克誠師即速過平津路北上」
11月3日乘汽車至煙台宿營。
△山東第七師到達山海關會同冀熱遼軍區第十九旅阻擊國民黨軍的進攻.
11月4日參觀煙台港口,聽取當地負責人關於拒絕美國軍艦在煙台登陸情況的彙報。進行化裝。羅榮桓穿長衫,林月琴著旗袍。
△中共中央發出毛澤東就增兵東北的部署起草的致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蕭克,羅榮桓電,指出「蘇方已許蔣方十月三十日在葫蘆島、營口登陸,十一月四日進至錦州海城線,十一號進至瀋陽,蘇軍則於十一月二十五日撤完。現我軍控制葫蘆島、營口,拒止蔣軍登陸,王世傑向蘇大使交涉,勸告中共不要拒止,蘇大使答,此是中國人民自己的事蘇方不過問,故至今蔣軍尚未登陸,可能迫使蔣軍先在大沽、唐山、秦皇島登陸,如此我可爭取時間,布置內線作戰,決心保衛瀋陽,不讓蔣軍進佔一埃蘇軍撤退,我方即宣布東北人民自治。現已任林彪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呂正操、蕭勁光、李運昌、周保中(義勇軍領袖)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副司令,彭真、羅榮桓為第一第二政治委員,程子華為副政委、統帥東北全軍,部署作戰」
11月5日乘汽車到黃縣龍口,晚,乘汽船渡海。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到碼頭送行。
11月6日因風大,上午至陀磯島停泊
11月9日下午繼續北上,入夜,遇蘇軍軍艦盤查。向蘇軍說明身份後,蘇軍始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