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隨時查閱一系列優質文章,同時便於進行討論與分享,感謝您的支持~
文章|亨克的孤獨
編輯|亨克的孤獨
《舊金山電信報》基本情況
《舊金山電信報》於1856年12月1日成立並開始發行,其最開始的名稱為《電信早報》(morningcall),該名字一直使用至1895年3月,後被改名為《TheSanFranciscocall》。該報在政治觀點上持堅定的共和黨觀點,在工薪階層中很受歡迎,它是當時舊金山市幾十年來最主要的早報。
到1864年夏天,《電信早報》的日發行量居全市之冠,其讀者人數也不斷增加,從1865年的10,750增至1880年的41,066。1884年,其發行量是其他任何日報的兩倍。最初,《電信早報》每天發行四頁,並且還出版一種周報,在星期二出版,在星期日發行。
馬克·吐溫(MarkTwain)曾經是該報紙的早期作家之一,他於1863年擔任內華達州通訊員,並於第二年移居舊金山後在該報擔任記者。在擔任全職記者的短短四個多月中,馬克·吐溫撰寫了約200篇關於犯罪,法院,戲劇和歌劇以及政治的文章。
該報紙的最初所有者包括詹姆斯·約瑟夫·艾爾斯(JamesJosephAyers)、查爾斯·F·喬布森(CharlesF.Jobson)和勒韋林·祖布林(LlewellynZublin)。彼得·B·福斯特(PeterB.Forster)很快加入了該團隊,並於1866年5月成為該報紙的記錄發行人。1869年,競爭對手SanFranciscoBulletin購買了此報紙,並運行了二十多年。
到十九世紀九十年代,該報紙的工作人員已增長到40多人,其中包括社論作家,體育記者以及戲劇和藝術評論家。1895年1月,隨著SanFranciscoBulletin控制人的去世,MorningCall再次被出售給了SanJoseDailyMercury的出版商查爾斯·M·肖特里奇(CharlesM.Shortridge)。
肖特里奇(Shortridge)後將此份報紙的控制權讓渡給著名的實業家和慈善家約翰·D·斯普雷克爾斯(JohnD.Spreckels),後者將該報紙的篇幅增加到14頁,並且於1895年3月將該報紙的名字由《TheMorningCall》改為《TheSanFranciscocall》。在此期間,《TheSanFranciscocall》的重要性、覆蓋範圍和質量達到了頂峰。
報紙所涉及的內容也逐漸豐富,一些小說開始在40頁的《星期日周刊》上進行了連載,漫畫也於1903年開始出現;五年後,八頁小報的《JuniorCall》在周六開始出現。但是,在與其他早報的競爭中,《TheSanFranciscocall》逐漸落於下風。
據一份《舊金山電信報》的統計數據,如圖2.3,1902年10月其日平均報紙發行量約為60000餘份。在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和大火期間,其兩家競爭對手《TheExaminer》的發行量為98,000餘份、《TheChronicle》的發行量為80000餘份,而《TheSanFranciscocall》的發行量為62,000餘份。此後,威廉·蘭道夫·赫斯特(WilliamRandolphHearst)在1913年購買了《TheSanFranciscocall》,並將其更名為《TheSanFranciscocallandPost》。1965年,該報紙在經歷了多次出售和更名後最終停止發行。
在《舊金山電信報》的生命周期中,其累計發行量大,僅筆者所研究的1893年至1911年就有6800餘份。其發行範圍主要為舊金山地區,並且其內容豐富,涵蓋當時日常生活的多個方面,此外與華人的相關報道涉及面廣泛、資料較為詳實,是舊金山地區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報紙。
分年份涉華人報道頻數及比例
十九世紀末期,美國的報業已經非常發達,報紙成為大眾傳媒的主要手段,是引導社會輿論和新聞傳播的重要手段。《舊金山電信報》自創刊以後逐漸發展成為舊金山地區重要的報紙之一,其對華人社會的關注度也不斷提高,是晚清時期美國社會對華人價值評價的重要引導因素。
《舊金山電信報》涉及華人的報道涵蓋面極廣,筆者此次研究選取了從1893年至1911年之間的涉及華人報道,共收集了有2602份報紙,約佔這幾年報紙發行總量的37%,平均每年約有136次關於華人的新聞報道,筆者根據與華人報道的相關程度,共整理出1280條相關度較高的涉及華人的新聞報道。具體年報道數量分布圖:
數據來源:舊金山電信報
從圖3.1可以發現,《舊金山電信報》對於華人的報道經歷了一個波動起伏的過程,但總體趨勢上則是在增多。1893年至1896年報道量呈現上升趨勢,這一階段正處於甲午中日戰爭前後時期,這一重大國際政治軍事事件使得報紙對於中國和華人的關注度增加,同時也極大的影響了中國人形象的建構。
至1900年時,與華人相關的新聞報道出現高峰,這一年中國國內掀起義和團運動,在排外主義的影響下,洋人在華利益受到重創,由此導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對於華人的關注度也隨之拉高。從當年的關於華人相關報道中,筆者時常發現,在美國媒體的視角中,義和團運動是一場野蠻人對於文明的厭惡和衝擊,而侵華戰爭則被認為是對文明的解救。
在《舊金山電信報》中,對於參與義和團的華人則常被冠以土匪(Bandits)之名加以污衊和醜化,而對於在華外國人,報紙則聚焦於婦女兒童、教堂神職人員等,外國軍隊的入侵被報道為是對文明的捍衛和對上述弱勢群體的解救和保護。至1904年時,關於華人的相關報道到達另一個小高峰,這一年開始的日俄戰爭提升了對華人的關注度,日俄戰爭被《舊金山電信報》全過程報道。
1911年,由於中國國內的辛亥革命,華人再次受到大量關注,《舊金山電信報》在辛亥革命前期稱起義者們為叛軍(Rebels),並針對性的報道他們對在華外國人的攻擊,但後期也會報道辛亥革命帶來的改變,如減去辮子等。此外,還重點報道了唐人街華人對於辛亥革命的反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舊金山電信報》涉及華人報道量的多少和增減變化是受多種因素所影響,與美國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及重大事件同樣有密切關係。
《舊金山電信報》中有大量涉及華人報道的專有名詞,筆者整理報紙過程中,將此類專有名詞進行了匯總、釋義和統計。這些專有名詞涉及與華人相關的多個方面,包括華人、排華法案、華人社會組織等。其中大部分為相對貶義性的辭彙,只有較少數的中性詞和褒義詞。具體情況見下表:
分主題報道情況
中國人形象的建構並非簡單形象的拼湊,而是受多個主題維度所影響,因此本文從多個細分主題出發,力圖打破對晚清美國中國人形象的片面的、刻板的認知,儘力保證對於華人群體形象研究的真實性、全面性。《舊金山電信報》關於華人的報道涉及面極為廣泛,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信仰、軍事、團體、唐人街、教育、外交、移民、廣告、職業、案件、勞工、商業等多個層面。報紙對於這些主題的關注度具有差異性,因此筆者針對不同的主題進行統計分析,以期對於晚清時期美國中國人形象研究的準確性。具體報道分主題統計情況如下表:
數據來源:舊金山電信報
為了便於研究,筆者在整理資料時將所有涉及華人的相關報道分為28個主題,並將這些主題又分為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社會民生等幾個大類進行研究。其中戰爭軍事、外交、廣告、商業、華人參政、城市、革命等主題被歸入政治經濟這一大類;信仰宗教、藝術、科技等被歸入文化教育這一大類;組織、移民、職業、勞工、案件、陋習、女性兒童、醜化偏見、人物、唐人街、排華以及傳染病則被歸為社會民生這一大類。這些分類之間的統屬性並沒有特別嚴格的區分,《舊金山電信報》中部分涉及華人的新聞報道可能屬於多個主題和大類,故有時存在交叉統屬關係。此外,為直觀反映各主題在所有涉及華人報道中的比例情況,筆者繪製了比重圖,見下圖3.2:
數據來源:舊金山電信報
從圖3.2中可以發現,《舊金山電信報》對於與華人相關的社會、排華、政治三個主題的關注度最高,其報道量佔比均超過10%。這與晚清時期美國社會主流意識、政治環境以及中國國內一系列社會和政治變化有重要關係。
其次佔比較高的分別有案件9.46%、戰爭軍事7.27%、外交7.01%、移民6.69%,其中與案件主題相關的報道多是涉及美國國內華人的刑事案件以及訴訟庭審,移民也多是涉及美國國內對於華人移民的態度、偷渡、走私等相關報道,而戰爭軍事和外交則多是關於與中國相關的戰爭、軍事衝突、外交事件以及中美之間關係的報道。其餘相對佔比較低的報道,則主要涉及美國國內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報道內容詳盡,有些甚至是開專欄進行報道。
如1898年3月20日,《舊金山電信報》就用一整個版面對華人女性纏足問題進行報道,標題為:美國華人最小的腳,並配圖有華人女性的腳骨和鞋子的照片;又如1896年12月25日,報紙曾以「聖誕節最新穎的慶祝活動,長老會傳教所慶祝聖誕夜最與眾不同的特徵是有華人聖誕老人參與其中」為題發表了一篇報道,其文中既採用非常驚訝的語氣表達對這一事件的新奇,也評價道「他們的辮子配上聖誕裝扮是如此的格格不入」包含有對於華人的偏見和刻板印象。通過這些不同主題關於晚清時期美國華人的相關報道,我們得以從多個方面認知美國華人,其形象也變得更加立體和全面。
不同年份主要關注的主題有所差異,因此所反映的時代特徵也有所不同,對不同年份報道量較高的主題進行統計,有利於更加深入刻畫中國人形象,展現中國人形象建構過程中的不同的階段性特徵。筆者分別統計了從1893至1911年不同年份報道量最多的三個主題,並對其佔比情況進行了計算和排序,具體情況見下表:
數據來源:舊金山電信報
數據來源:舊金山電信報
在表3.3中,主題1代表當年報道量最多的主題,比重1則是其對應的佔總報道量的比例;相應的主題2、比重2,主題3、比重3則分別表示當年報道量第二和第三的情況。可以發現,不同年份所出現的報道頻次較高的新聞主題,與其當年發生的重大事件或當個時段的時代特徵有重要關聯。1893年,報道量最大的主題為排華,達到61.25%,這主要是因為1892年美國頒布新一輪的排華法案——《吉里法案》(TheGearyAct)。
該法案完全剝奪了華人享受任何法律保護,並規定所有美國華人必須進行登記才能領取留美合格居留證,否則將被視為非法居留,並且該法案將其他排華法延長了十年。由此法案掀起的華人強制登記活動和美國社會上高漲的排華浪潮,使得1893年關於排華主題的涉華人報道關注度最高。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使得以戰爭為主題的報道增多,《舊金山電信報》詳細報道了這場戰爭以及其背後的外交和國際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