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的影視形象
一、不同的選擇方向
王世貞考中進士後,被授予刑部主事的官職,因為他一直喜好古詩文,所以在京為官期間參加了不少詩社活動,經常和李攀龍、徐中行等人吟詩唱和,在文壇上的名聲很大。
同一時期,張居正在忙什麼呢?張居正殿試的成績比王世貞好,所以他得以入選翰林院庶吉士,成為徐階等內閣重臣重點培養的對象。
在王世貞這樣的同齡人談詩論文之時,張居正卻不屑於做這些舞文弄墨的事,他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學習國家典故與政務,了解諸如各地山川形勢以及民生等方面的情況。正因為這與眾不同的追求,年輕的張居正很受徐階這些老前輩的看重。
一位在筆墨間放情的詩人,一位在時局形勢中謀劃的政才,二人雖然有相同的起點,但是卻選擇了不同的方向。
因為這方向的不同,兩個人明顯的性格差異也逐漸顯露。
王世貞畫像
二、都經歷了嚴嵩時代
王世貞和張居正步入仕途的時候,正是嚴嵩專權、陷害賢良的那段時間,王張二人的表現截然不同。
王世貞本是嚴嵩和嚴世蕃父子都想延攬的文士才子,可是王世貞不甘心被他們拉攏,所以要麼不接受他們宴會的邀請,要麼就是在人家的家宴上冷嘲熱諷,惹得嚴氏父子大失顏面,最終不歡而散。
張居正也被嚴嵩看中,所不同的是,張居正處理與嚴嵩的關係處理得非常巧妙,巧妙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嚴嵩很猜忌徐階,所以和徐階關係好的人都會避免和嚴嵩打交道,張居正同樣被徐階看中,可是他卻能非常自如地和嚴嵩往來,使得嚴嵩和徐階兩個人都不猜疑他,仍然同樣器重他。
正因為張居正巧妙地處理好了和權臣的關係,所以在嚴嵩的陷害名單中沒有他的名字。
嚴嵩的影視形象
可是王世貞就不同了,除了對嚴氏父子冷嘲熱諷之外,他還無比同情被嚴嵩加害的楊繼盛,不僅為楊繼盛的夫人書寫訴狀,在楊繼盛被害後還挺身而出,為他辦理後事。
王世貞挺身而出的姿態固然英勇壯烈,可是也為自己帶來了後患,雖然他擔任的官職並不顯要,可是他和父親王忬卻都成為橫在嚴嵩心頭的刺,早晚都會被根除。
由此可見,在複雜的形勢下,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確是一門學問。
1559年,在嚴嵩的運作下,王世貞的父親王忬被逮捕入獄,即將論罪被處決。
此時的王世貞正在山東募兵,聽到父親被捕的消息後立即辭官趕往京城,和剛考中進士的弟弟一起在嚴嵩府前求告,哀求嚴嵩放過自己的父親。
昔日一身傲骨的文人突然放下身架求助自己的仇敵,心中該有多麼憋屈?王世貞內心的酸楚與無奈可想而知。
結果,雖然王世貞四處求告,可是終究也沒能救下父親的性命,1560年十月,王忬被朝廷處決。
王世貞兄弟扶棺歸鄉,開始為期三年的守孝生活。
三、為父申冤
這期間,經過多年曆練的張居正愈加成熟,他被徐階推薦為裕王朱載坖的侍講。
明穆宗的影視形象
裕王朱載坖就是後來的明穆宗,此時距離他即位還有兩年時間。作為「潛邸之臣」有多好的未來?這一點張居正以及推薦他任職的徐階都很清楚。
張居正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向光芒四射的舞台,他終將能夠成為自己最想成為的人,完成自己最想完成的事業。
人生之痛快酣暢莫過於此,雖然前期要經過漫長的隱忍與蟄伏。
張居正在裕王面前意氣風發授課之時,王世貞正不斷經歷著親人去世的痛苦:父親去世之後,他的妹妹也去世了,而在此之前,三十歲剛過的他已經經歷了一雙兒女去世的痛苦。眼看親人一個個離開,父親又是蒙冤而逝,王世貞的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頗有萬念俱灰之感。
1567年對於張居正和王世貞來說都是一個轉折點,因為這一年,在位長達45年的嘉靖去世,裕王朱載坖即位,是為明穆宗。
朱載坖即位,對於張居正來說意味著官職提升,他被任命為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得以進入內閣參與朝政。雖然內閣中有徐階、高拱、李春芳這樣的前輩在,但是能進入內閣已經足以讓他傲視滿朝文武。
朱載坖即位,一個新時代的開始,這給王世貞也帶來了希望,意味著他可以為父申冤了,他絕不可以讓父親在九泉之下仍然為此蒙羞!
徐階的影視形象
在趕赴京城之前,王世貞給內閣首輔徐階和張居正都寫了書信,請求他們為父親主持公道。
1567年,王世貞和弟弟趕往京城伏闕為父鳴冤,當年八月,明穆宗下旨恢復王忬官職,其家人得以撫恤。
四、彼此靠近
張居正了解王世貞的才能,對他也比較器重,有意引薦他再次入朝為官。王世貞雖然心灰意懶,但是終究還有仕進之心,於是接受了官職任命,先是擔任大名副使,後來又提升為浙江右參政、山西按察使等職,直到1570年母親去世回家丁憂。
在此期間,明穆宗去世,內閣人事變動,徐階、高拱等人去後,張居正成為內閣首輔,他大權獨握,教導年幼的明神宗朱翊鈞的同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整頓吏治、增加財政收入、富國強兵等方面。
張居正很累,但是他卻累得心甘情願,這是他入仕之初就有的理想,如今,他終於能夠親眼看到理想實現的藍圖了!
張居正塑像
雖然忙於政務,但是張居正並沒有忘記老友王世貞,他和王世貞經常有書信往來。張居正深知王世貞的文人性情,於是在信中經常勸告他要韜光養晦,因為「吳干、越鉤輕用必折;匣而韜之,其精乃全。」同時也希望王世貞能夠把握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 「紓先世之積憤,展平生之所懷,在此時矣!」
而王世貞也對張居正關照有加:1573年和1575年,張居正的父母過70歲壽辰時,王世貞分別書寫《壽序》以表慶賀,然後他又為張家祠堂寫了《世德慶源祠記》,把張居正的幾位先祖美美地頌揚了一番。
不管是出於同年情誼,還是變著法兒地拍馬屁,總之這樣的做法往往讓對方很受用。
1573年,為母親守喪結束,王世貞接到了湖廣按察使的任命,三個月後又被改任為廣西右布政使。
五、互相厭棄
重回職場,王世貞很快就表現出他「迂直」的一面。
王世貞書法
1575年五月,荊州地震,恰好在王世貞的管轄區域,王世貞於是向朝廷上呈《地震疏》,援引西漢時的卜辭,指明地震是因為「臣道太盛,坤維不寧。」攻擊目標直指張居正專權。
對於王世貞的莫名指責,張居正還沒有來得及回應,王世貞就又發動了第二次攻擊。這次,王世貞提出的是張居正的妻弟王生欺辱江陵知縣一事。
雖然王世貞在奏章中言之鑿鑿,可是實際上王生是不是張居正的小舅子並不確定,其中的事情原委曲折很多,張居正在其中應該承擔什麼責任也很難界定。
可是,王世貞文名滿天下,再加上張居正身居首輔的尊位,王世貞的這兩次攻擊讓張居正辯無可辯,只有勉強忍耐心中的不滿。
此時張居正執掌權柄三年時間,以實行「考成法」開始的改革剛見成效,他一心銳意進取,沒想到身後的暗箭竟來自昔日的同年老友,心中滋味可想而知。
不過,張居正顯然不是克制自己、饒恕別人的性格,不久他就把王世貞派去南京擔任大理寺卿這樣的閑職,不久又指使吏部官員免去王世貞的俸祿,讓官員彈劾王世貞。
來自首輔的反擊,王世貞只能黯然承受,他不得不再次返回家鄉,過起悠遊文人的生活。
尾聲
1582年六月,張居正病重去世,時年58歲。
張居正畫像
張居正死後不久,明神宗馬上主持了對他的一系列清算,他的子孫、家人或者被流放,或者受餓而死,少有人能夠倖免。
值此之時,王世貞被起用為南京刑部右侍郎,但是他以身體有病為由表示拒絕。
王世貞始終執著於著書立說一事,其中《嘉靖以來首輔傳》是他最得意的作品,其記述了明世宗至明神宗三朝包括楊廷和、夏言、嚴嵩、徐階、張居正等人在內的14位內閣首輔的事迹,以張居正的事迹篇幅最長,佔據了全書四分之一內容之多。
張居正的傳記有褒有貶,有張居正行事的雷厲風行、知人善任,也提到了張居正的虛偽驕縱,筆墨所至之處,既可一窺張居正昔日形象,亦是王世貞文人心態的典型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