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2023年08月07日13:47:08 歷史 1849


這是一種誤解。鴉片戰爭的時代,鴉片不止在中國泛濫,在其它國家也一樣。

▼十九世紀在越南西貢吸食鴉片的法國人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比如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幾乎每個英國人在其生命的某一段時期,都服用過鴉片。服食鴉片在當時就像喝酒或者抽煙一樣,是英國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英王喬治三世喬治四世(與乾隆嘉慶同時代)就是一對著名的癮君子父子。其中喬治三世是重度癮君子。因為嗜食鴉片,最後把自己折騰成了神經病。

連國王都如此,從這就可以看出,吸鴉片在當時英倫三島的泛濫程度了。

還有法國也是如此。鴉片在法國一樣是泛濫成災。底層法國人靠鴉片麻痹自我,上流社會的貴族、學者則用鴉片享樂、激發靈感。

鴉片煙可以說是滲入到了法國社會各階層的生活當中。對法國人的影響很大。

只不過,由於後來嗎啡和可卡因被人發明出來了,西方人覺得那玩意更帶勁,鴉片這才慢慢淡出了西方人的眼球。

也就是說,不是鴉片在西方不泛濫。在相當一段時間裡,也曾經泛濫過。只是因為西方人的可選範圍大,既抽鴉片,也吸食其它毒品,所以單就論鴉片而言。西方人吸鴉片給人的印象沒有清朝人給人的印象那麼深刻。

其實這一點,從當代西方人吸毒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當代最大的毒品市場,就是西方國家。其中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毒品消費國,消費體量高達八百億美元,比電影市場都要大。

如果不是清朝自甘墮落,西方人從古至今一直都是毒品貿易最泛濫的區域。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吸食鴉片的美國人

當然,在毒品貿易方面。清朝不遑多讓,後來居上。西方相比於同時代的大清,在毒品貿易這方面,都是小兒科水平。

因為鴉片就算在歐洲各國如同煙、酒一樣很常見,但社會上總有不喝酒,不抽煙,不吸毒的人。泛濫歸泛濫,只要一個人不沾,他總還是可以躲開鴉片的。

而在鴉片戰爭後的清朝,這根本做不到。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建立了近代的海關體系。自這之後,海外鴉片進入中國,就開始了有系統的抽稅。

當然,之前也收稅。但衙門的人貪污,朝廷收不上多少銀子。而清朝的海關是由英國人負責運轉,廉潔自律,朝廷的關稅收入一下子就上去了。

據粗略統計,當時一噸鴉片,關稅加上地方上亂七八糟的稅費,可以榨出1100兩銀子的財政收入。

▼清朝鴉片進口遞增表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一畝地,朝廷能收多少銀子?

一兩銀子頂了天了。跟鴉片比起來,這就是小兒科水平。

面對這麼巨大的聚寶盆,於是乎,缺錢的清朝統治者瞬間就開始迷失了心智。

之前,鴉片也泛濫。但朝廷還管。

之後,朝廷只想要銀子,就壓根不管了。

老百姓願意種鴉片,那就隨他們便吧。

除非是發生饑荒,老百姓吃不上飯了,否則朝廷根本不禁鴉片。

而這種不管不問的結果,就是鴉片這個外來植物,從南到北,在中國開始遍地開花。

自咸豐朝開始,清朝的社會已經墮落到了衙門鼓勵老百姓種鴉片、吸鴉片的程度。各個省都在瘋狂種鴉片。

▼清末各省鴉片產量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現在我們常說美國人無底線,為了利益搞得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毒品消費國。可美國也沒有誇張到政府鼓勵民族種毒品的程度吧?

從這就可以看出,鴉片對於清朝,破壞力到底是有多嚴重。外國人對清朝人吸鴉片的負面印象到底是有多惡劣。

而且這還沒完。由於長時間鼓勵種鴉片,且又由於長時間的戰亂導致流通貨幣不足後。

光緒時代開始,鴉片居然成了黑市的「硬通貨」,在黑市交易中,可以直接抵現金用。

民國時代的黑市就曾把鴉片與金條、銀元和美金並稱為「黃白綠黑」,四大硬通貨。

你能想像海洛因在現在的黑市中,被人當做硬通貨交換嗎?

一個社會墮落成這樣,國家還有救?

如此情況,在當時的清朝,一個清朝人要想完全不觸碰鴉片,自然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吸食鴉片的清朝人(光緒時代)

總的來說。在鴉片盛行的時代,全球基本所有國家都是深受其害。英國在挑起第一次鴉片戰爭前,其議會就曾討論過——毒品貿易該不該受到法律保護,大英帝國要不要為了毒品貿易去打一個國家。

後來由於要臉,英國政府也知道政府不該為毒品貿易保駕護航,所以開戰之後,英國政府並沒有對清朝宣戰,從始至終,只說英軍的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行動,也就是報復大清燒了英國國旗。而不敢宣稱是戰爭。

這表明,英國人也知道鴉片的危害。只是在巨大的貿易利益面前,英國人丟掉了做人基本的準則,昧著良心扯理由侵略別國。

而相比於英國政府,清政府統治者的三觀就徹底毀了。可謂是一點臉都不要。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吸食鴉片的爪哇人

徹底的不要臉,在加上由於沒有替代品,使得鴉片在中國橫行了150餘年。這兩點就是鴉片給人在中國泛濫成災,而在國外沒有這種泛濫印象的原因。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其實,在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以及歐洲的鴉片問題也很嚴重。

當時世界對鴉片沒什麼認識,當做是一種可以帶來歡樂的藥物。

以英國為例,上流社會流行使用鴉片酒或者嗎啡酒,雖然都是微量,按照今天的定義也是毒品。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那個時代,貴族將使用毒品當做一種奢侈的享樂,因為平民無錢承受。

我們看小說《基督山伯爵》,伯爵就用鴉片和大麻混合毒品,招待法國貴客。因為這在當時是極度奢華的東西,不是單純有錢就能夠買到的。

而著名的福爾摩斯,也吸毒,注射一種濃度為百分之七的可卡因。在今天看來,這就是癮君子啊,但當時法律是允許的,而且也是福爾摩斯懂得享受的標誌。

福爾摩斯小說中,英國街頭也不乏這種毒品。比如《歪唇男人》里提到在市區里就有鴉片館。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期,鴉片可以在英國合法銷售,幾乎所有藥店都可以買到鴉片類藥物,有的乾脆就是鴉片。

不但成年人有了各種疾病都去吃鴉片,甚至嬰兒也被認為可以服用,會減少哭鬧。

當時鴉片是極為濫用的,成為英國的社會問題。

但隨後,歐洲很快就開始禁毒,直到1868年英國才制定《毒品藥店法案》,對英國本土的鴉片貿易給予一般性限制,真正禁止鴉片則是在1914年。

為什麼當年英國的鴉片在中國泛濫,其他國家卻沒有? - 天天要聞


中國為什麼鴉片如此泛濫,一直到建國初期都有人抽大煙呢?

並不完全是洋人的原因。

誠然,洋人輸入大量鴉片,還因此發動了兩次鴉片戰爭。

但稍後,中國開始大量本土化鴉片種植,從國外進口的鴉片就越來越少。

1880年,國產鴉片產量超過進口鴉片。

到1906年,清朝鴉片的自給率達到91%。

而包括清朝和民國軍閥在內,其實也沒有正兒八經禁煙過,反而還縱容抽大煙。

為啥?因為鴉片的利潤太大。對於癮君子來說,飯可以不吃,大煙必須要抽。

所以,鴉片的稅收遠遠超過其他稅收,成為一項很大的財源,連皇帝也不能放過。

咸豐七年,欽差大臣和春派員到上海辦理抽捐,每箱鴉片收銀20兩,名為「義捐」,

有人認為對鴉片抽稅是違背咸豐命令的,進行了舉報。沒想到,咸豐直接裝糊塗,將「鴉片捐」和其他勸捐項目的表彰措施一同批准。

而民國時期,諸如四川、雲南、貴州等地,軍閥主要的稅收就是鴉片。

如此,怎麼可能徹底禁煙呢?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清宮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爭論之謎! - 天天要聞

清宮秘史:孝庄太后下嫁多爾袞爭論之謎!

皇太極駕崩後的1644年,大清帝國迎來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皇位爭奪。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各擁重兵,八旗中半數的支持使得二人勢均力敵。然而歷史的天平最終卻傾向了年僅六歲的福臨。其生母博爾濟吉特氏(即後來的孝庄文皇后)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手腕。
戰爭上無力,道德上無敵 - 天天要聞

戰爭上無力,道德上無敵

本文參考歷史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註相關文獻來源。(龍顏大悅 耶律德光)遼太宗收到了石敬瑭的來信之後,他的心情用四個字就可以形容,那就是:開心壞了。自己的父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打遍草原大漠無敵手,可只要南下,總是吃虧,很大一部分
鄭州一五星級酒店擺地攤日入3萬/河南昨日最高氣溫43.2℃/日本教材污衊盧溝橋事變中方先開槍 - 天天要聞

鄭州一五星級酒店擺地攤日入3萬/河南昨日最高氣溫43.2℃/日本教材污衊盧溝橋事變中方先開槍

⊙河南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房源公布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中心近日發布河南省省直青年人才公寓第二批次配租公告。本次配租房源共有博學苑、航港南苑、經開苑、文華苑、永盛苑、廣惠苑6個院區,3543套房源。詳情(河南省省直保障性住房建設管理中心)▼⊙盧洛高速盧氏段即將通車!節省約1小時車程盧洛高速(盧氏...
原創首發七言詩•借刀殺人(三十六計之三) - 天天要聞

原創首發七言詩•借刀殺人(三十六計之三)

文/孫野借刀殺人小周郎,假請諸葛去劫糧。強中更有強中手,毒辣奸計變黃粱。註:黃粱——這裡是引申義,即黃粱夢的意思。周瑜假意恭維孔明,說他足智多謀,請他去帶兵偷襲曹操糧草。曹操向來是偷襲別人糧草的主,肯定戒備森嚴,這不是讓諸葛亮白白送死嗎!
盛七小姐打官司(歐陽亮) - 天天要聞

盛七小姐打官司(歐陽亮)

盛七小姐,本名盛愛頤,是清末首富盛宣懷的第七個女兒。盛宣懷官做得大,以幫助李鴻章辦理「文案」起家,至辛亥清朝覆亡時已經官居郵傳部尚書,生意做得更大。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 天天要聞

銘記歷史記憶,凝聚民族復興力量 | 新京報社論

▲資料圖:北京盧溝橋上的石獅。圖/新華社「我們是善戰的前鋒,我們是民眾的武裝,從無畏懼,決不屈服,永遠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國境,自由的旗幟高高飄揚。」1939年,29歲的河北青年張松如離開正定省立七中,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這一年,他以「公木」的筆名與音樂指導鄭律成合作創作了這一組《八路軍大合唱》。此前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