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漢朝和匈奴的戰爭,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肯定都是漢武帝時期大規模反擊匈奴。
的確,漢武帝時期,漢朝打匈奴打得確實比較狠。尤其是衛青和霍去病這兩位超級牛人,連續發動了三大戰役,直接把匈奴打回了漠北,徹底打出了漢朝的聲勢。但是實際上,漢武帝時期的這些壯舉,其實並不是這一代人的功勞。
嚴格來說,漢武帝時期的三大戰役,其實是一場延續了幾十年的謀劃。而這場謀劃的開始,其實是源自於漢文帝時期。
早在漢武帝打匈奴幾十年之前,他爺爺漢文帝,其實就已經開始制定大規模反擊匈奴的計划了。而且,從漢文帝開始,這個計劃前後執行了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直到漢武帝時期,所有條件都成熟了,漢朝這才徹底打垮了匈奴。
相比漢武帝時期的大規模反擊,漢文帝和匈奴的交手,則是顯得更加草蛇灰線,很難梳理明白。因為漢文帝和匈奴的這些鬥爭,裡面摻雜了很多漢朝的內政問題。但同時,如果我們仔細梳理過之後,我們就會發現,漢文帝和匈奴的這段鬥爭,其實同樣是巔峰交手。
這段巔峰交手的開始,還得從匈奴的那位冒頓單于開始說起。
很多人都知道,作為匈奴歷史上最有名的一位單于,冒頓單于在位時期,徹底統一了匈奴,而且先後打敗了匈奴東邊的東胡,以及西邊的月氏。正是在冒頓單于手上,一個龐大的匈奴帝國,逐漸成型了。
但也正是在冒頓單于征戰的這段時間裡,中原這邊,秦末群雄混戰,然後劉邦擊敗了項羽,戰敗了所有諸侯。所以,等到匈奴徹底解決了內部問題,有能力去南下中原的時候,忽然發現:這時候中原已經出現了一個強大的漢朝,徹底讓匈奴沒辦法南下了。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漢朝和匈奴有了第一次交手。當時劉邦在忙著削除異姓王,在這個過程當中,幾大異姓王當中的韓王倒向了匈奴,然後劉邦就和匈奴打了一仗。這場戰爭的結果,是劉邦本人被匈奴困在了白登山上七天七夜。但同時,匈奴也見識到了漢朝的強大,意識到短時間內不可能大規模南下。
所以接下來,雙方就開始通過和親的方式,建立外交關係。
漢匈雙方開始和親之後,接下來的幾年裡,匈奴其實還是一直在找機會南下。但是在這幾年當中,劉邦一直都沒給匈奴機會,北方一直防守的比較嚴密。幾年之後,劉邦去世,接下來的十多年時間裡,漢朝由呂后把持朝政。
在呂后掌權的這十多年裡,匈奴這邊,依然還是冒頓單于掌權。在此期間,匈奴也曾多次挑釁漢朝,甚至冒頓單于還主動給呂雉寫信,想要求娶呂雉。但是結果,呂后的戰略定力還是比較強的,依然延續了劉邦的防守策略。
所以在呂后掌權的十多年裡,匈奴還是沒找到大規模南下的機會,最多也就只能襲擾一下漢朝的邊境。當然,漢朝這邊走不通,其他方向,匈奴也可以繼續發展一下。在此期間,匈奴內部越發團結,然後開始和西邊的月氏繼續過招。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呂后去世之後,漢文帝登基了。
漢文帝登基的時候,匈奴那邊,其實比當初劉邦在位時期,還要更強一些了。此時匈奴這邊,還是冒頓單于在位。這位已經在位三十年的冒頓單于,此時雖然已經逐漸老邁,但是對於匈奴內部的控制力度,卻更強了。
所以接下來,得知漢朝這邊又換了掌門人之後,冒頓單于開始再次對漢朝進行試探性攻擊。公元前177年,就在漢文帝剛剛登基三年之後,匈奴的右賢王,公然率領麾下主力部眾,進入到了河套地區。
收到這個消息之後,漢文帝也是一陣頭大。因為當時他剛登基沒多久,漢朝內部還不太穩定。不過好在,之前的三年時間裡,漢文帝通過一番極限拉扯,算是把幾位實力最強的開國功臣給擺平了。對他有擁立之功的陳平,這時候已經死了,周勃也已經回了封地。
所以,京城這邊,暫時倒還算安全,已經完全被漢文帝控制住了。不過,京城之外,有些老劉家的本家諸侯王,卻是在蠢蠢欲動,隨時都有可能起兵造反。
在這種時候,匈奴大規模進入河套地區,內憂外患同時壓過來,自然會給漢文帝帶來很大的壓力。對於漢朝來說,河套地區是一個很關鍵的地方。因為如果匈奴徹底佔領了河套地區,接下來,匈奴就可以直接取道陝北,然後一路南下,打到長安周圍。
所以,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漢文帝很快決定,要親自帶兵征討匈奴。在漢文帝看來,這次匈奴來犯,雖然很危險,但也是一個機遇。如果他能擊退甚至重創匈奴,那麼以後他在國內的威信,就徹底樹立起來了。下面的那些本家諸侯王,也就不敢造反了。
接下來,在漢文帝的布置下,碩果僅存的開國老將灌嬰,帶了八萬五千精銳北上,直接駐紮在今天的延安東部區域,正面面對右賢王的主力。至於劉恆本人,則是先去了一趟灌嬰所在的前線,確定前線能擋住匈奴之後,自己轉身就去了太原。
這裡我們得多說一句,漢文帝即位之前,一直就在太原這邊做代王。所以,對於漢文帝本人來說,太原其實是他的基本盤。而在漢朝和匈奴交戰之後,太原也是漢朝抵禦匈奴的前線重鎮。
所以,漢文帝去太原,其實是有好幾個目的。一是要重新梳理太原的防務,確定匈奴不會從太原這邊突破。二是要穩固自己的基本盤,確保自己可以完全控制山西。三是要藉此威懾那些老劉家本家的諸侯王,讓他們不敢搞事情。
第四,最重要的是,如果灌嬰那邊進展順利,拖住了匈奴右賢王的主力。那麼接下來,漢文帝完全可以率領太原地區的精銳,直接從側翼殺向這位右賢王。到那個時候,匈奴一定會被重創。
不得不說,漢文帝的這個計劃,其實是很高明的。雖然漢文帝本人,並不是以能打仗見長,但是這場和匈奴的交手,卻展現出了漢文帝的軍事才能。不但對匈奴形成了壓制,而且還同時兼顧了國內的情況。
而接下來,漢文帝的這個布置,很快就開始有效果了。不過,這個效果並不是對匈奴,而是對國內。
就在漢文帝抵達太原之後不久,老劉家的本家諸侯王,濟北王劉興居,就直接起兵造反了。
劉興居造反這件事,涉及到了漢朝內部很複雜的一段歷史。因為和匈奴這邊的戰爭關係不大,所以我們就只是簡單來說一下。
之前呂后去世的時候,功臣集團和老劉家的幾個王爺聯手,一起干翻了呂家。這裡面的功臣集團,指的就是周勃和陳平這幫人。但是反抗呂家的幾個老劉家的王爺,這裡面其實並不包括漢文帝本人。
準確來說,當時反抗呂家的,其實是劉邦長子一脈的幾個孩子。
劉邦當年一共有八個兒子。在呂后去世之後,八個兒子就只剩下老四和老七,這裡面的老四就是漢文帝。而在那場倒呂行動當中,老四和老七其實都沒出手。真正出手的,是老大劉肥的幾個孩子。
但是等到呂家被剷除之後,功臣集團覺得,老大這一脈的幾個孩子,都比較有能力。如果讓他們上台,不太好操控,所以就選擇擁立了身為老四的漢文帝。而漢文帝登基之後,對於老大家的那幾個孩子,也一直比較重視。接下來的三年里,也就是在和匈奴交手之前,老大那一脈之前出力最多的兩個孩子,都已經莫名其妙的去世了。
而那位劉興居,恰好就是老大的兒子。而且,劉興居之前參加了倒呂行動,此時又是老大這一脈當中,僅存的一個比較有實力的諸侯王。
所以從劉興居的角度來看,此時不造反,更待何時呢?難道要等到漢文帝徹底解決了匈奴,然後轉過頭來對付自己嗎?就在漢文帝前腳剛剛抵達太原,後腳劉興居就在山東那邊造反了。
對此,漢文帝倒是也沒太驚慌,反正他早就防著這一手呢!接下來,漢文帝一邊命令老將灌嬰後撤,暫時不要和匈奴進行決戰。另一方面,漢文帝則是讓另一位開國武將柴武,領兵去平定劉興居。
結果不出所料,在漢文帝的打擊下,劉興居自然很快就戰敗了。就這樣,一場原本十分兇險的殺局,被漢文帝轉變成了一個解決內患的好機會。如果沒有這件事,那位濟北王說不定還真未必敢直接造反。
與此同時,漢文帝又重新梳理了北方的防線。那位右賢王雖然突破到了河套地區,卻再也無法輕易南下。這些變故,終於讓匈奴明白,原來這位新上台的漢朝皇帝,同樣也不是一個能讓他們輕易拿捏的人。
所以接下來,匈奴的冒頓單于,就只能給漢文帝寫信,表明右賢王的這個舉動,只是他自己的意思,和匈奴整體無關。當然,這種說法,誰都看得出來,只是一個說辭而已。
對此,漢文帝則是繼續裝作不知道,接受了匈奴的這個解釋。反正當時漢文帝也沒做好和匈奴決戰的準備,如果抓著這件事不放,對漢朝其實也未必就有好處。
這件事結束之後,接下來的幾年了,匈奴一邊繼續小規模襲擾漢朝邊境,一邊調轉主力,繼續去西邊和月氏搶地盤了。所以接下來的幾年裡,漢朝和匈奴的關係,就又緩和了不少。
然後,又過了三年之後,匈奴的那位冒頓單于就去世了。而冒頓單于去世之後,他的兒子老上單于接班。和冒頓單于相比,這位新上位的老上單于,同樣也是一個極為難纏的角色。
老上單于上位之後,最初的幾年裡,繼續延續他爹的策略。一方面小規模襲擾漢朝,另一方面,繼續對西邊的月氏持續發力。在這幾年當中,匈奴對月氏的戰爭,終於再次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就連月氏王本人,都被匈奴直接幹掉,然後頭骨被做成了酒杯。
月氏王被殺這件事,在漢朝的正史上,只是被一筆帶過而已。但實際上,這件事對於漢朝歷史的影響,其實是極為深遠的。而且,哪怕拿到世界歷史的背景下,這也是一個大事。
因為這一次的戰敗,月氏就只能徹底讓出自己原有的地盤,然後繼續西遷。再之後,月氏就成了中亞地區的一個強大勢力。幾十年之後,月氏在中亞地區不斷發展,最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貴霜帝國。
至於說貴霜帝國後來做了什麼,搞出了什麼離奇的事情,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自己查一下。
反正老上單于上位之後,徹底打垮了月氏,控制了河西走廊。在老上單于在位期間,匈奴的軍事實力,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巔峰!甚至和後來漢武帝時期的匈奴相比,還要更強一些。
所以這樣一來,漢文帝的壓力就更大了。
之前有月氏在,好歹能牽制匈奴的一部分主力。可是如今,月氏徹底被打殘了,那漢朝的壓力,自然也就更大了。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在匈奴打垮月氏的這段時間裡,漢文帝也沒閑著,他也做了很多事情。
而這些事情,無疑也讓漢文帝接下來在面對匈奴的時候,更有底氣了。
自從之前冒頓單于和漢朝議和之後,漢文帝開始繼續著手,解決國內功臣集團和諸侯王的問題。後來的幾年當中,漢文帝軟硬兼施,算是暫時解決了這個問題。原本最強大的幾個諸侯國,也都被漢文帝逐漸肢解。
與此同時,漢朝出了一個超級牛人,賈誼。在這段時間裡,賈誼根據漢朝的情況,寫了一個叫《治安策》的東西。這份《治安策》,可以理解成漢朝接下來一百年的治國綱領。其中先後提到了如何削藩、如何對付匈奴,以及如何解決漢朝內部的階層矛盾問題。
其他問題,我們暫且不說,只說對付匈奴這一項。
按照賈誼的思路,接下來漢朝對付匈奴的思路,應該是這樣的:首先,漢朝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可以轉守為攻,正面打垮匈奴。其次,打敗匈奴之後,接下來漢朝應該以同化的思路,徹底解決匈奴問題。
比如說,把漢朝的服裝、美食、車馬之類的奢侈品,有節奏的輸送到匈奴那邊,讓匈奴人意識到雙方的文化差距,開始逐漸仰慕中原文化。再之後,對於那些仰慕中原文化,願意歸順中原的匈奴人,我們盡量拉攏同化。對於那些拒絕同化,堅決抵抗的匈奴人,我們就地消滅。
時間長了之後,匈奴人都沒了,匈奴單于成了光桿司令,匈奴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熟悉漢朝歷史的人都知道,後來漢朝幾百年針對匈奴的策略,其實就是按照賈誼的這個思路來進行的。當然,這個過程比較長,一直到東漢時期,才算是逐漸完成。
不過唯一可惜的是,或許是因為天妒英才,賈誼寫出這份策論之後,沒過幾年就去世了。但是賈誼去世之後,漢文帝卻依然採納了賈誼的方案,開始逐漸細化執行。
而當漢文帝開始準備細化這個方案之後,另一個牛人出現了。這個牛人叫晁錯,他給漢文帝提出了兩個方案,一個叫做移民實邊,另一個叫做『馬復令』。
所謂的移民實邊,就是指從中原腹地,向北方邊境移民。這些移民到了北方之後,國家直接免費給他們土地,同時還給他們進行各種訓練。一旦小規模的匈奴人打過來,他們可以自行抵抗。而大規模的匈奴軍隊打過來,自然會有漢朝主力軍隊去應付。
同時,後來這個策略,還被進一步細化。按照漢朝規定,如果有人能從匈奴人手裡,把搶走的東西搶回來,可以直接拿走一半。而如果普通人的家產,被匈奴人搶走了,也不用擔心。回頭可以找官府申報,官府可以給你報銷。
這條移民實邊的策略一出,漢朝北方後來就逐漸出現了一條人力長城。以後匈奴再想大規模南下,就更困難了。而且,就算匈奴搶走了財寶,還是輸了。因為按照賈誼的同化思路,匈奴人搶走漢朝的財寶之後,會被漢朝文化逐漸同化。
反正不管怎麼打,匈奴最後好像都是輸的。
這就是賈誼的厲害之處!他的這份治安策,幾乎就是一個頂尖陽謀。哪怕匈奴人看到了這份治安策,也沒法破解。因為作為草原政權,匈奴沒法生產很多東西,只能從漢朝這邊拿。而一旦匈奴從漢朝這邊拿東西,時間長了之後,就不可能避免被同化的命運。
至於馬復令,這就比較好解釋了。簡單來說,想要實現賈誼的策略,漢朝首先得打垮匈奴。而想要真正打垮匈奴,漢朝就必須得有一支強大的騎兵軍團。而如果想要足夠的騎兵,就必須得先有足夠多的戰馬。
而中原地區,恰好不太適合養馬。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漢文帝才選擇了所謂的馬復令。當時漢朝官方承諾,普通老百姓只要養一匹馬,家裡就可以有三個人不用服徭役。而且,這馬還是你自己的。不打仗的時候,你可以用馬來生產。而打仗之後,國家會徵召你的馬,但是也不白用。如果馬不幸戰死了,國家還給補償。
有了這種好政策,那漢朝的很多老百姓,自然開始踴躍養馬。所以幾十年之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才能找出那麼多戰馬,然後大規模反擊匈奴。
不過,不管是馬復令還是移民實邊,都需要很長的時間之後,才能見到效果。至少在漢文帝這一代人,漢朝面對匈奴的壓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等到匈奴在西邊解決了月氏之後,這時候漢文帝的壓力就更大了。
而且,相比之前冒頓單于試探進攻的那一戰。此時的漢朝,其實更不容易抵抗。因為到了這個時候,當年漢朝開國的那批老將,基本上都已經死的差不多了。就連周勃、灌嬰這些人,這時候也都不在了。
沒有頂尖名將,接下來漢朝和匈奴交手,自然會更加麻煩。
這是一個名將凋零的時代,雖然國家越來越強,但頂尖名將卻一個都沒有。不過,這種情況,也是屬於黎明前的黑暗。在此之後,大概又過了不到二十年之後,衛青就出生了。
沒有頂尖名將,始終是個大麻煩。所以漢文帝後來想了很久之後,還是決定,要提拔一下那些開國老將的後代。雖然漢文帝自從即位之後,一直對那些開國老將非常忌憚,生怕他們威脅自己的皇位。但到了這個時候,除了用這些二代武將之外,好像也沒人可用了。
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那位承前啟後的周亞夫,開始逐漸上位,成了漢朝的頂樑柱。
如此,等到匈奴那邊,徹底解決了月氏。那位老上單于,終於不甘寂寞,迅速調回了西線的匈奴主力,再次試探性進攻漢朝。
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帶了十四萬匈奴主力,忽然大規模南下。因為老上單于動作太快,等到漢朝反應過來的時候,匈奴主力已經抵達了彭陽,距離長安只有六百多里的距離。而當時匈奴的探哨,甚至都已經接近長安周圍了。
得知這個消息之後,漢文帝頓時勃然大怒,當即調來了十萬精銳鎮守長安,同時開始從多個方向集結軍隊,打算等到匈奴主力到來之後,直接對老上單于進行合圍。
而接下來,因為漢朝這邊應對的一直比較穩重,那位老上單于,也不敢輕敵冒進。雖然前線探哨抵達了長安周圍,但匈奴的主力,卻還是沒敢太過深入。最後只是狠狠劫掠了一次,就再次被漢朝主力趕回長城以北。
此後的幾年裡,匈奴依然還是在襲擾漢朝邊境,而幾年之後,老上單于病逝,他的兒子軍臣單于即位。軍臣單于上位之後,沒過幾年,正好趕上漢文帝去世,漢景帝接班。漢景帝接班之後,沒過多久,就爆發了那場七國之亂。但是因為之前漢文帝早有布置,漢景帝很快就平定了內亂,然後再次擊退了匈奴。
而那位軍臣單于,在位十多年之後,到了他在位後期的時候,就遇上了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再之後,就是馬邑之謀,以及漢武帝對匈奴的全面反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