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4
「
當孩子開始哭泣時
我們應當停下手邊的事
去傾聽他
不打斷他的哭泣
【一斤二兩·養育語錄】
簡簡周 / 文
在全網尋找江西15歲失蹤少年胡鑫宇106天後,他的遺體在學校後山的一處糧倉被發現了。
根據警方通報的調查結果,胡鑫宇是自縊死亡,發現屍體的糧倉就是第一現場;錄音筆也找到了,其中的音頻不是陰謀論的「犯罪證據」,而是他自己錄下的自殺意願。
至此,胡鑫宇案件真相大白。之前越傳越嚇人的「化糞池碎屍」、「器官買賣」、「校園殺人」等均不存在。
根據公安機關梳理掌握的情況,關於這起事件有超過120多種虛假信息。
之前為了找到他,警方和救援隊動用了各種技術排查,抽幹了學校的人工湖和化糞池,搜遍了學校的每一個角落,「掘地三尺」都沒有發現他的蹤跡。緊接著,網上的各種陰謀論和猜測,愈演愈烈。
但事實的真相,既簡單,又殘酷。這個年僅15歲的花季少年,獨自經歷了猶豫和糾結,最後選擇躲在一個很難被發現的角落,悄悄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沒有人願意相信孩子是自殺。當警方的證據擺在面前時,依然還是有很多人不肯相信,覺得一定有陰謀。
在家人的描述中,胡鑫宇「懂事、聽話、成績好且孝順」,但實際上,他自從進入高中後,一直適應不良。因為多科測試成績在班級排名中下,他感到學習吃力、壓力大、注意力難以集中,而且睡眠不好。
胡鑫宇原本有希望考到鉛山一中,但因為中考時發揮失利,最終被私立學校致遠中學錄取。據說,這也是當地一所數一數二的中學。
入學時,胡鑫宇的成績在全校排名是中游,但他進的是重點班,所以成績在全班65名同學中排名第58名。
中考失利的打擊、對高中學習和生活的極度不適應,導致他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危機,多次求助無果後,最終選擇了絕路。
在此之前,他曾在書本上寫下很多悲觀的文字:
「吐了!新環境真的難以適應,我這內向的性格真煩,也不能全怪性格吧,畢竟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可以通過寫東西來緩解這份心情。」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我近視會加深了,一直盯著桌上的書看,幾乎不抬頭看黑板。因為我怕老師看到我一臉茫然的樣子,然後又不耐煩地講。」
「來校幾天後狀態依舊差,睡眠可能有問題,但影響不大,昨天11點半左右睡,5點半左右醒,醒了一直賴床不願起,因為害怕別人說打擾他休息。」
他課本的最後一頁,還赫然寫著:「如果我不活了,將會變成什麼樣?」
在他的錄音筆記錄中,他也表達了很多厭世消極、無助無望的感受和念頭:
「已經沒有意義了,快零點了,乾脆再等一下,直接去死吧,可以的,因為我今天已經有點不清楚了,現在我好想去死,感覺已經沒有意義了。」
只可惜當時這些聲音都沒有人能聽到,或者說,沒有人真正放在心上。
根據官方發布的調查細節,胡鑫宇在入學一個月內,曾三次與母親通話,哭訴不想讀書、想回家,國慶節時,母親和哥哥還專程從福州趕回來安撫他。國慶節後,地理測試的成績公布,他的排名依然在全班末位。
或許,這就是壓到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即便這樣,當胡鑫宇失蹤後,他的家人也沒有往「輕生」的方向去想過,媽媽在報案時還說,孩子「並無異常」。
家人眼裡的胡鑫宇,跟真實的胡鑫宇,判若兩人。或許,這個15歲的少年,從來就沒有被人真正地看見過。
他曾在社交軟體上留言:「試著銷聲匿跡,原來真的無人問津。」
沒有不遇到問題的孩子,只有看不到問題的父母。
胡鑫宇並不是個例。全球每年有將近46000名青少年自殺。
在北京大學兒童青少年衛生研究所發布的《中學生自殺現象調查分析報告》中,5個中學生中就有1人曾考慮過自殺。
這些數字讓人觸目驚心。
很多人會責怪自殺者,不愛惜生命、不能承受挫折。在胡鑫宇事件的新聞下,也有人留言說他是懦夫。
但這些冷冰冰的指責,並不能更好地挽救生命。它們背後的潛台詞是,你的痛苦不值一提。
對絕望中的人來說,否定、忽視他的痛苦,都只會讓他更絕望,而有人看見、有人傾聽,才是能照進他心底黑暗的那一束光。
自殺的人,從來都不是為了終結生命,而是為了終結痛苦。在真正採取行動前,都會反覆在生和死之間掙扎。
能夠敏銳地識別出他們求助的信號,看見他們內心的傷痛和掙扎,才有機會把他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但在任何青少年自殺的悲劇發生前,幾乎所有人都會覺得,絕對不可能!孩子能有什麼想不開的?不愁吃、不愁穿的,就算心情不好,睡一覺也就過去了。
尤其是那些從來不給家長添麻煩的、懂事的孩子,他內心的痛苦和掙扎,更是不會被留意到。
即便是那些給家長「添麻煩」的孩子,家長看到的,也只是「行為需要矯正」,認為是孩子「欠收拾」。
但其實,孩子厭學、逃學、上網成癮、叛逆對抗……都是他發出的求救信號,是他痛苦的吶喊。
所以,不要再把一切都簡單歸結為「叛逆期」,粗暴地將孩子再一次推向深淵。孩子需要的是幫助,而不是「修理」。
包括胡鑫宇在內的無數青少年,是在用生命的代價,喚醒我們對孩子內在世界、心理健康的關注。
但願所有的父母都能夠重視。
首先,煩惱和困擾跟年齡無關,兒童青少年也一樣會背負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競爭激烈、不斷內卷的現代社會,所有的壓力通過層層傳遞,最終都會導向孩子。
如果父母不懂得做「壓力調節器」,不能幫孩子過濾無謂的壓力,反而在孩子身上層層加碼:可能是父母對孩子寄於的厚望,可能是嚴苛的高標準、高要求,可能是對孩子情感的漠視和無動於衷……都會成為孩子肩上不能承受的重。
孩子的成長確實需要適度的壓力,但如果忽視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承壓能力,過度的壓力就會變成侵蝕孩子心理健康的毒藥。
第二,學習成績再重要,也不能成為孩子唯一的價值標準。
從小缺乏有力量的情感支持,把學習成績當作自我價值的唯一來源,那麼,一旦學習感到吃力時,孩子的自我就會坍塌。
一項調查報告顯示,17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中,大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學習壓力。
第三,如果每個父母只學習一項養育技能,那我的建議就是,一定要學會傾聽孩子。
真正的傾聽,是要你放下自己,把所有的關注點、注意力,都放到孩子身上去。不要帶著你的主觀判斷,不要帶著你下意識的評判,僅僅只是嘗試站在他的位置,真正地去理解他、共情他。
父母的傾聽,就是孩子最好的心理療愈。
不管怎麼樣,孩子選擇了決絕,最痛的都是父母。旁人再惋惜、再唏噓,轉頭也就忘了。
但願從此往後,每個孩子內心的聲音,都有機會能夠被及時聽到,每個孩子的掙扎和痛苦,都能及時被愛溫暖和療愈,不要再一次以這種慘烈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作為成年人,我們想要告訴孩子「人間值得」,一定不是靠講道理,更不是靠抒情信,唯有讓他真的能夠感受到,「人間,值得」。
簡簡周
壹父母聯合創始人
兒童心理諮詢師(遊戲治療)
父母遊戲力認證講師
親子專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