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
近日,「1888 萬天價彩禮」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引起討論的網帖出自知乎。1月13日,知乎平台官方賬號知乎小管家發公告稱,第一時間進行了核查,相關內容出自某匿名用戶於 2022 年 10 月 16 日發布的回答。該回答於 2023 年 1 月 12 日被發布者修改為致歉聲明,承認了杜撰事實。知乎小管家稱,該用戶存在「胡編亂造虛假或引人誤解的背景、情節,欺騙、誤導他人」的行為,引發嚴重後果,平台決定對該用戶賬號永久封禁。(1月13日澎湃新聞)
那個情節過於誇張的帖子,果然被證偽。按照發帖人最初的說法,「前女友是江西萍鄉人,其家人提出的彩禮高達1888萬元」。如此天文數字一出,就算是見過大世面的網友們,也紛紛表示驚掉下巴。隻言片語的匿名爆料,原本就是來歷不明、真實性堪憂。對此,大可以置之不理、一笑了之。只是,偏偏有好事之徒「來料加工」順桿上爬,圍繞相關話題,煞有介事地思考、批判、煽動、宣洩一番。由此,也才引發了後續的軒然大波。
網路信息生態,本就是泥沙俱下,是是非非、真真假假。由此則又衍生了另一個後果,那就是網路輿論場域的分裂、偏激與對峙。大家都急於展現自己的態度,急於劃定自己的陣營,急於表演自己的廣泛閱歷、深刻洞見與超凡智慧,於是乎,「意見」和「觀點」,儼然成為神經反射式的自動觸發,粗糙而低幼,泛濫且廉價。置身其間,審慎、耐心與求證,成為一種極端稀缺的品質。「1888萬天價彩禮」一事上,理性質疑的聲音,再次被那洶湧的情緒海嘯所吞沒。
「1888萬天價彩禮」的帖子,之所以被大量id賬號拿來所用,實在因為其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流量素材。其中,既有兩性對立、地域歧視的明線,也投合了「恐婚」「仇男厭女」的暗流。由此帖子展開,道聽途說、東拼西湊,再加些故作姿態的決絕、陰陽怪氣的機鋒,也便成炮製成了一篇篇廣為流傳的「小作文」。凡此種種,看似是就事論事,但「事」本身,以及其所處的真實時空背景已被抽離。取而代之的,是偏見、謊言與病變價值觀的粉墨登場。
行走網路江湖,固然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幻想」「吹牛」近乎於是一種零成本的娛樂,讓那些現實中失意的、壓抑的小人物,獲得某種精神致幻的快感。「謝邀,人在美國,剛下飛機」……裝腔作勢代入太深,只怕引火燒身。而對於那些肉眼可見的離譜荒誕,我們為何每每咬鉤上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