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發展到隋唐時期,唐朝改「銖」為「寶」,自「開元通寶」始,後世貨幣迎來了稱為「寶」的時代——通寶、元寶、重寶等各種「寶」。而「開元通寶」始終佔據大唐貨幣C位,它的出現成為繼秦始皇統一貨幣後中國貨幣史上的又一個黃金時刻,也開啟了我國貨幣史上的又一新紀元。
有人一聽到「開元」二字,便會認為「開元通寶」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錢」,然而此「開元」非彼「開元」。「開元通寶」不屬於開元盛世,它向人們講述著唐一代開國皇帝李淵的遠見卓識,而它的錢文則是由初唐書法家歐陽詢為其題寫,也被後世傳為佳話。
一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後,於武德四年(621年)開始鑄造開元錢,中國歷史上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制度從此結束,就連只誕生了40餘年的隋五銖也沒能逃脫被取而代之的命運。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取代北周而建立隋朝,重新統一中國,8年後隋軍攻入建康滅亡南陳,從而結束了南北分裂長達200餘年的歷史。隋朝初期貨幣極為混亂,前朝錢幣均能使用。為滿足商品交換需要,隋文帝下令整頓貨幣,改鑄統一標準的「五銖」錢。

隋五銖,隋代,錢徑2.3厘米,穿徑1厘米,重約3克,銅質,形態完整。
此錢幣為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所鑄,又叫置樣五銖,當時規定錢一千文重四斤二兩,每枚應重3.168克,並且禁止其他錢幣流通。隋五銖製作精整,「背面肉好,皆有周郭」。蘭州市博物館館藏數量較多,錢文有的筆畫粗壯,有的筆畫細瘦,有的文字交筆處較直,有的稍圓。但總體周郭精整,大小、厚重較一致。
據《舊唐書》記載:「(隋)開皇之初,議者以比漢代文、景,有粟陳貫朽之積。」貫朽即是指府庫的積錢多到繩子都朽斷了,可見開皇年間社會經濟有多麼富足。作為「貫朽」的主角,五銖錢在當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統一貨幣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才有「開皇之治」。
然而,隋朝與秦朝類似,雖然前後不到40年,但前期革新政治、整頓貨幣、與民生息,使國家一度出現了府庫充盈、呈現「開皇之治」的盛世景象,但它們也都是二世而亡。
二
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即位,仍用隋之五銖錢。武德四年(公元621)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絫,積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

開元通寶,唐代,錢徑2.4厘米,穿徑0.7厘米,重約3克,銅質,形態完整。蘭州市博物館館藏多枚
朝代更迭,進行貨幣改革勢在必行,而唐高祖李淵廢除了已經使用700多年的五銖錢,開鑄新錢,取名「開元通寶」,卻是一次貨幣革命。
「開元」指開闢新紀元,「通寶」指通行的貨幣。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這次貨幣改革的重大意義,不僅使貨幣的名稱與重量完全分離,而且錢幣不再以重量稱之,改為「寶」,即通行的寶貨。由此不僅巧妙地掩蓋了錢名重量同實際幣重懸殊時導致的麻煩,同時也讓開元錢成為後世王朝的鑄幣標準。
不僅如此,李淵在確立通寶貨幣制度之後還對衡制進行了更改。「開元通寶」重兩銖許,十錢為一兩,千錢重六斤四兩。因度量衡不統一,唐代期間的一斤要比西漢期間的重一倍多,因此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唐以前,二十四銖為一兩,是二十四進位法。改革以後改用兩、錢、分、厘十進位法,其中一錢為3.73克,即一枚錢的重量,十錢等於一兩。很明顯,這種十進位制在百姓之中顯得更加方便。由此,不難看出李淵開鑄「開元通寶」的深謀遠慮。
「開元通寶」的另一特點也凸顯了這枚錢幣的重要地位。
「開元通寶」的錢文,是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所書。歐陽詢是唐朝乃至中國五千年歷史上都數得上的大書法家,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他也曾任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等職。歐陽詢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在錢幣上書寫錢文的書法家。世人評價「開元通寶」字體筆力蒼勁,意態精密,端莊俊雅,凝重雄渾。

乾元重寶,唐代,錢徑2.9-2.2厘米,穿徑0.6-0.7厘米,重3.5-8.6克,銅質,形態基本完整。

大曆元寶,唐代,錢徑2.3厘米,穿徑0.7厘米,重3.5克,銅質,形態完整。
當然,唐代也有發行乾元重寶、大曆元寶、會昌開元通寶等貨幣,但相比而言,「開元通寶」更像一直都佔據C位的明星。它自唐代發行以來,由於其質量合理,通貨控制得當,錢幣做工比較精美,深受百姓喜愛,當然也使唐初期經濟軟著陸,為後世的銅錢楷模,明清兩朝均採用其形製為藍本鑄造。
現在,在收藏界的「開元通寶」,已成為「大五帝錢」的一個重要部分,人們甚至認為其辟邪、旺財,進而愛之。
文丨奔流新聞記者 荊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