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1963年,官元山林場的一位伐木工在上廁所的途中無意間發現了一隻黑箱子,他好奇地打開後發現裡面有一枚手掌般大小的印章,上面有三個大小不一樣的圓圈,裡面刻著鐮刀和鎚子,周圍好像是有字,但是他一個也不認得。
印章
沒什麼文化的他並沒有把這枚印章放在心上,帶回家隨手一放,沒過多久就把它給忘了。
但他卻不曉得,這枚印章是一件「寶貝」,背後承載著一件重要的歷史事件,也記載著紅軍烈士們的英雄氣概和崇高的精神。
當地公安局知道這枚印章的存在後,不僅把這位伐木工請到公安局來「喝茶」,還立即調遣了大量的公安人員,整整坐滿三輛卡車,直奔官元山林場,進行搜山。
究竟是什麼印章如此重要?公安為什麼要派3輛卡車的兵力去搜山呢?
林場中的神秘黑箱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到1963年的冬天。
事件的主人公郭桃仁是官元山林場的伐木隊隊長,這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帶著弟弟郭興仁進入林場伐木。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正當伐木工作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弟弟郭興仁忽然感覺自己的腹部傳來了一陣劇烈的疼痛,便停下手頭的工作對郭桃仁說:「大哥,我撐不住了,我要上個廁所。」
郭桃仁只好無奈地擺擺手讓他快去快回,郭興仁捂著肚子一溜煙地鑽進樹林深處,在一棵大樹邊上蹲下,不到一根煙的工夫,就把生理問題給解決掉了。
然而,就在郭興仁長舒了一口氣,正要轉身離開時,卻忽然腳下一絆,差點摔倒在地。
郭興仁心中暗叫晦氣,轉過身來,想要看看究竟是什麼東西將他絆倒。
他用手小心地撥開地上的樹葉,一隻黑色的箱子映入他的眼帘。郭興仁心中一動,以為自己發現了什麼寶藏,小心地將箱子打開。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知經過多少年風吹雨打的黑箱子,外殼早就已經腐朽透了,輕輕一碰就碎了一地。
箱子里的文件早已經變成了一團漿糊,上面的字跡模糊不清,大字不識一個的郭興仁對這些文件一點興趣都沒有。
郭興仁心裡有些失望,在深山老林里發現了這麼一隻箱子,他認為很有可能是某個土匪頭子,或者是有錢人,為了逃避災難,將自己的財產裝進了一個箱子里,扔進了深山老林。
但箱子里除了文件以外,只剩下一個圓形的銀質印章。
「郭興仁!郭興仁!你好了沒有?」
還沒來得及細看這個印章,大哥郭桃仁就開始大喊催他趕緊回去工作。
郭興仁只好連忙將這個東西裝進兜里,然後又回到了伐木崗位上。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天的工作終於結束了,郭興仁被累得夠嗆。回到家的他突然想到自己在樹林中發現的那枚印章。
郭興仁打開手電筒的光對準印章,把印章小心翼翼地擦了又擦,開始研究了起來。
他發現印章上面刻著一些圖案,還有一大串他看不懂的字。
郭興仁一頭霧水,只好把自己的哥哥叫了過來,把撿到印章的過程全向郭桃仁講了一遍。
郭桃仁對這枚印章也充滿了好奇,從家中取出一塊印泥,「啪啪」地在自己的筆記本上蓋了幾個紅印。
印在紙上的文字和圖案清晰可見,但由於兩人都不大識字,沒過多久就把這個印章拋擲腦後。
都是印章惹得「禍」
1963年的時候,郭桃仁去縣裡參加林場工作會議,領導在上面講話,他就在筆記本上寫寫畫畫。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老郭,你在書上畫的啥?我怎麼看不懂?」
因為文化水平有限,所以郭桃仁只能用自己看得懂的符號來記錄領導說的話。不過一旁的同事對他本子上的筆記很感興趣,就把他的本子借了過來。
郭桃仁有些尷尬,生怕被同事笑話,沒想到同事接過筆記本,臉上露出的是和善的笑容。
然而,沒翻幾頁,這個同事的面色就陡然一變,立即站起來離開了會議室。
「郭桃仁同志請留步!」
郭桃仁剛從林場的工作會議上回到家,就被一位嚴肅的公安給攔住了。
圖片來源於網路
郭桃仁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違法的事,最近幾天做過的事像放電影一樣在他的腦海里一件一件閃過,但他想破腦袋也沒想到是什麼事。
不過聽到公安喊他的名字,他還是點了點頭。
幾個公安面面相覷,從郭桃仁手裡拿走那本蓋有印章的筆記本說:「郭桃仁同志,麻煩請你跟我們回公安局一趟,我們需要你的幫助,請你配合一下我們的調查。」
來到公安局後,郭桃仁坐立難安。
一名姓潘的警官走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不要那麼緊張後,拿出記錄的本子開始詢問他:「你那個蓋在筆記本上的紅色印章是從哪裡來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郭桃仁一聽原來不是自己犯了什麼大事,而是那枚印章的事,就放鬆下來就把自己弟弟撿到印章的事原原本本地向警官描述了一遍。
潘警官將郭桃仁所說的事情完整詳細地記錄了下來,然後將這件事情上報給了局長。
局長了解整個事情經過後,立即派遣了3輛大卡車的兵力,先去了郭桃仁家裡,找到了他所說的那枚印章,然後再進入發現印章的林場,開始了地毯式的搜索。
那麼,這枚銀質印章到底從何而來?為什麼會讓公安局興師動眾地進行地毯式搜索?
印章的「真實身份」
這枚銀質印章刻有20個繁體隸書字,印章內圈是由斧頭、鐮刀、稻穗、五星組成的圖案,上面有一層淡淡的銀色,字跡和圖案都很清楚。
印章
這枚印章是土地革命時期湘鄂贛省政府的公章。
政府公章是一個國家權力的標誌,是國家權威和公信力的體現。
在革命時期,這枚印章屬於絕密,有專人負責保管,但是,這麼重要的公章為什麼會出現在這片人跡罕至的山林里?
這還要從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說起。
在大革命失敗後,毛主席在「八七」會議上提出了「槍杆子里出政權」的重要論斷。
隨後毛主席就發動了「秋收起義」,建立了井岡山根據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短短的四年間,中國共產黨建立起了十多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
毛主席
但是,在革命的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因為敵人的阻撓,所以各個根據地之間的消息並不互通,甚至各自為政,這樣就很難把黨的方針統一落實起來。
因為與國民黨反動派作鬥爭,不但要在軍事上進行,還要在政治上進行。所以就得有一個統一的政治團體來領導、指揮整個革命。
贛南和閩西兩個根據地,經過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後,已經連成了一體。成為了土地遼闊、人口稠密的中央根據地,不但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而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個建立政權的極好地方。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1931年11月7日,瑞金葉坪舉行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這次會議不僅有來自各個根據地、軍隊、工會的代表,還有來自越南、朝鮮的共產黨。
大會宣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並選出63名成員,建立了一個中央執行委員會。
毛澤東同志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被推舉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和人民委員會主席。
既然中央政體已經建立起來了,那麼地方政府也會緊跟中央的步伐建立起來。
到了1931年9月,湘鄂贛省委首屆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平江縣召開,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經過投票表決,決定在平江縣臨時組建一個湘鄂贛蘇維埃執行委員會。
蘇區中央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為方便管理,保證政權的權威和獨立性,省政府決定製作印章。
不過,在印章材料的選擇上,眾人犯起了糾結。
如果用玉器做印章,那麼印章防偽效果就會很差,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給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事業帶來極大的危害。
有人建議用銀子做印章,原因有兩點:一是因為銀的硬度比較高,不容易損壞;二是銀極易與氧產生化學反應,形成氧化物後外觀會改變。
這樣一來,在給文件蓋章的過程中,這種氧化的痕迹便會反映在印章的紋路上,就算有人心懷不軌,一比一地復刻出印章上的紋路,但卻不能重現氧化的痕迹以及印章外觀上的變化,從而確保了加蓋公章文書的真偽和權威。
印章
於是,眾人選擇了用銀來製作公章,那枚被郭氏兄弟發現的印章就是這樣來的。
這個公章,在湘鄂贛蘇區的每一份文件上都留下了一道紅色的印記,它就像是一支火炬,點燃了老百姓們的希望。
印章為何出現在林場
革命根據地的迅速發展,讓國民黨反動派十分忌憚。
於是在1933年9月25日,蔣介石採取了「堡壘主義」的新策略,集中一百萬人,二百餘架飛機,發動了對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的第五次「圍剿」。
儘管根據地發展得很快,但是紅軍的主力卻只有十萬多人,博古等人不但脫離了實際,採取「左」傾冒險主義,和敵人硬碰硬,還把毛主席趕出了指揮小組。結果就是以卵擊石,紅軍傷亡慘重。
蔣介石
湘鄂贛省委和政府駐紮的小源鄉,也受到了敵軍的猛烈攻擊。
1934年1月28日的黎明時分,敵軍在小源集結了三個旅。由於實力懸殊,情況危急,中央和省委不得不向銅鼓梓庄方向轉移。
這時候問題出現了,由於轉移的時間太過倉促,所以許多重要的文件都沒有被處理掉,而且這些重要的文件也不能扔掉,以後還會用到,這可如何是好?
後來,湘鄂贛蘇區的領導們商量了一下,決定把最重要的文件和印章交給五個紅軍戰士,他們分別是張春吉、邱思炎、易榮、王群、劉伯芳五位同志。
印章
由於情況緊急、迫在眉睫,他們沒有時間做任何準備,只是用一個黑色的盒子將證件和印章裝好,跟著隊伍一起離開。
他們和大部隊在經過檢坑時被敵軍偷襲,隊伍被衝散了,他們五人拿著箱子,藏身在樹林里,四面八方都是敵人,喊殺聲震天。
敵人像是獵狗發現獵物般,對他們五人緊追不捨,戰友一個接一個地犧牲。
王群邊逃邊跟劉伯芳說:「看樣子,我們是沖不出去了,那些資料和印章一定不能落入敵人的手中。」
敵人的腳步聲由遠及近,王群她們完全沒有時間想辦法,直接把箱子埋在了一棵大樹下,用掉落在地上的樹葉掩蓋好。
圖片來源於網路
隨後,她們分別把敵人從相反的方向引開,在逃跑的時候相繼殞命在了敵人的炮火之下。
在那以後的三十多年,這隻黑色箱子便一直埋在地底下,直到1963年被郭興仁無意間發現才重見天日。
印章為何那麼重要
這枚銀質印章見證了中國革命艱辛而又曲折的歷程,它凝聚了無數革命先輩的鮮血,是一段具有教育性的紅色歷史。
在去林場的路上,公安局長告訴郭桃仁:「這個印章是革命留下的寶貴文物,要交給國家保管;你要特別指明在哪裡發現的黑箱子,看有沒有其他犧牲紅軍的遺物;還有,我們要找出那些為革命犧牲的紅軍,將他們的遺體好好安葬。」
印章
得知這個印章的來歷之後,郭桃仁大為感動,立刻帶著公安局的人們去了林場,還把弟弟郭興仁發現的印章交到了公安局的手中。
一百多名公安將林場翻了個底朝天,除了那個箱子和一些已經腐朽的文件之外,並沒有其他的發現。最後,他們帶著這枚印章回去了。
不過,為了以防萬一,公安還是將這枚印章交給了文物局進行鑒定,畢竟這是歷史的見證,作為國家的公共財產,不能有任何的差錯。
經過國家文物局的確認後,湘鄂贛蘇維埃政府的公章成為了湘鄂贛革命紀念館的「鎮館之寶」。
它見證了中國革命艱辛而又曲折的歷程,凝結了革命先烈的鮮血,是一段極具教育意義的紅色歷史。
湘鄂贛革命紀念館
儘管蘇維埃時代已逝,但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依舊佔有一抹濃重的色彩。所以,這枚印章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人,值得被好好地保護起來,讓後人緬懷歷史、銘記歷史。讓我們站在前輩們的肩頭,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而鞠躬盡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