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友將軍出身貧苦,年少在少林習得一身的武功,為他後來在革命中建功立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21年,16歲的許世友加入了紅軍,六年後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在戰爭年代,他曾經多次參加了敢死隊,是一位驍勇善戰,威震敵人的猛將。
一、 充滿傳奇的一生
許世友在早年間曾經擔任國民革命軍連長,後來毅然決然選擇跟著我黨走上了革命道路,不僅參加過黃麻起義,而且從基層的指戰員排長做起,最後成為了紅軍的一名軍長。
在反「圍剿」作戰中,許世友表現不凡,他和戰士們一起上陣殺敵、衝鋒陷陣,將敵人打得丟盔卸甲、落荒而逃。
後來,許世友親自指揮了萬保源戰役,從戰役打響開始,他帶領部隊在陣地上堅守了三個月,面對在數量上有絕對優勢的敵人,許世友將軍和戰士們絲毫都不懼怕,一次次打退敵人的進攻,最後取得了戰役的勝利。
抗日戰爭時期,他先後擔任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旅旅長、山東縱隊參謀長、膠東軍區司令員,在膠東地區帶領部隊與日軍戰鬥,使得革命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發展。
解放戰爭打響了以後,身為山東兵團司令員的許世友,帶領部隊參加了很多重要的戰役,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的貢獻。1948年9月,濟南戰役打響,華東野戰攻下了濟南城,身為戰役指揮人的許世友功不可沒。
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將軍先後奔赴朝鮮戰場,而且還擔任了對於反擊戰廣西方向的總司令,在很多戰役中,都是坐鎮一方的重要將領,取得的一系列成績獲得了組織一致認可。
二、只佩服毛主席
長征的途中,許世友第一次見到了毛主席,他告訴毛主席,自己改名字了,將「仕」改為了士兵的「士」,意思是要做士兵的朋友。毛主席聽了以後,思考了片刻,說既然要改,那麼換成世界的「世」好不好,意思是世界之友,還有放眼世界,眼光要放長遠的意思。
毛主席當時說的一番話讓許世友的內心倍感溫暖,因此在心裡下定決心要一輩子聽黨的話,要跟著毛主席的步伐,革命到底不回頭。
1937年,在延安開展了一場批判張國燾的特殊會議,在會議上,許世友提出應該實事求對於張國燾這個人的批判,不應該誇大事實,更不應該否定紅四方面軍的功績。有人以此大做文章,揪著許世友不放,為此他十分生氣,被氣吐血住進了醫院。
在醫院中養病的許世友,在得知張國燾等人被槍決的消息,覺得紅四方面軍沒有了「希望」,決定要離開部隊「出走」。這件事情傳到了毛主席的耳中,毛主席考慮了很久覺得這件事情不是許世友的個人問題。
後來許世友因為「出走」被判處了一年有期徒刑。不過,僅僅過了一個月,在毛主席建議下,許世友的處分便被撤銷了,而且還恢復了他的黨籍。
許世友很快就去見了毛主席,毛主席給他安排了抗大校務部的副校長,希望他能夠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把一些功課不上來。在抗大期間,許世友經常聽毛主席講課,因此受益匪淺,對毛主席是深信不疑、十分佩服。
三、特批的特殊葬禮
1985年10月,許世友將軍在南京病逝。其實,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中央領導人就帶頭在火葬的同意書上籤下了字。當時,許世友將軍提出了異議,他希望自己死後還是能土葬,而且還要葬在老家母親的墓地旁。
對於許世友這個異議,毛主席考慮到他為革命的勝利做出的貢獻,就批准了他的請求,可是在1985年的時候,毛主席早已經去世了,那麼許世友將軍心愿是否還能達成。
他病逝不久後,有關申請土葬的報告就被送到了中央,當時很多人都傳閱了那個報告,但是也拿不定主意,因此那時候全國都在倡導火葬,而許世友又是部隊中的高級將領,他的葬禮勢必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
由於很多人都拿不定主意,這個事情就被彙報給鄧小平,希望請鄧老決議。鄧小平對於許世友是十分了解的,也知道他曾經在不同時期為黨、國家和人民做出的貢獻,因此經過慎重的考慮,鄧老對於許世友的請求做了相關的批示。
當時的批示里包含七個特殊,前四個特殊主要講述許世友將軍本人的特殊性,說他一個特殊的人物,主要體現在他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這三個方面,基於以上的四個特殊,才批准了他特殊的土葬,這是特殊中的特殊,但是下不為例。
因此,在中央的特批下,許世友將軍的靈車在凌晨進入了大別山地區,他的棺木也按照他生前的要求埋葬在了母親的墓地旁。
結語
許世友將軍用自己剛正不阿的性格、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書寫了充滿傳奇的一生、創建了無數豐功偉績,正是因為他不菲貢獻,後人才會將其牢記在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