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叢慧娟的母親廖嬌以97歲的高齡壽終正寢,她知道母親這是要去天上找父親了。
叢慧娟的父母一個是江蘇人,一個是台灣人,相濡以沫多年。
父親於1993年在台灣離世時,叢慧娟就寫信通知了江蘇的親屬。時隔近三十年,她也想把母親離世的消息告訴在中國大陸的姑姑。
叢慧娟與母親廖嬌
「免費讀書」
叢慧娟的父親名叫叢繼康,出生於江蘇沛縣(今隸屬於徐州市),家中兄弟姐妹六人,生活過得十分清苦。
上個世紀40年代末,叢家大哥聽說外面有免費讀書的機會,但考慮自己是長子,需幫忙操持家計,於是讓時年19歲的二弟叢繼康前去報到學習。
豈料,對方只不過是打著免費讀書的幌子,暗地裡徵兵打仗。叢繼康就這樣被迫踏上了從軍的道路。
在部隊里,叢繼康學到不少醫學知識,以軍醫身份跟隨部隊南征北戰,1949年跨越海峽遠赴台灣,從此與江蘇親人天各一方。
江蘇籍赴台老兵叢繼康
「芋仔番薯」
1949年5月20日零時起,包含金門、馬祖等離島在內的台灣地區開始實施「戒嚴令」,切斷了與中國大陸的往來聯繫。
叢繼康沒有辦法回家,自軍中退伍後,他也沒有繼續從事醫護工作,只是偶爾替街坊鄰居看看小病、開開藥方,自己若是身體不適,也能給自己扎兩針。
後來,在他人的介紹下,叢繼康認識了台灣本省籍的妻子廖嬌,兩人在台北定居下來,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叢繼康靠開計程車為生,妻子在家裡帶孩子。
在過去的台灣社會,這樣的「兩岸婚姻」並不罕見。台灣島的形狀形似一片番薯葉,台灣人自稱「番土豆」,叢繼康這樣來自中國大陸的外省人士被台灣人稱為「芋仔」。在這樣的「芋仔番薯」家庭里,夫妻倆生活習慣、方言母語都不相同,但多年來的恩愛與默契,衝破了一切阻礙。
叢繼康雖然籍貫在江蘇,但沛縣所在的徐州地區,飲食習慣更偏向於北方,好麵食。叢繼康很會包餃子,獨生女叢慧娟對父親包的水餃和特製蘸醬至今念念不忘。
叢慧娟還記得一個有意思的場景,「我父親講國語(普通話),母親說台語(閩南話),外人聽起來是雞同鴨講,他倆卻可以很輕易理解彼此。」
叢繼康一家三口
「娟娟」
1987年台灣地區解除「戒嚴令」,並開放來台老兵回大陸探親。
由於身體健康狀況不佳,叢繼康沒能返回大陸探親,只是通過寫信與江蘇親人聯繫。
時隔幾十年再得音訊,老家妹妹叢繼蘭收到哥哥的台灣來信時,激動大哭。
在信中,叢繼蘭得知了哥哥在台灣已經成家,晚年身患中風,腿腳不便。叢繼康還隨信寄錢回老家,給親人用於修繕房屋。
後來,叢繼康中風越來越嚴重,自己無法寫信,只能請女兒叢慧娟代筆,「姑姑在信里都叫我『娟娟』。」
1993年,叢繼康在台灣離世。
千禧年前後,兩岸親人由於忙於生計,互相聯絡的次數逐漸減少,許久的無聯絡也造成了再度失聯。
台灣叢家人寄回江蘇老家的書信和照片
「姑姑,您安好嗎」
2022年8月16日,台灣叢家人聯繫上頭條尋人·兩岸尋親公益項目,委託尋找失聯的江蘇親人。
尋親組在了解情況、收集資料後,發布了一篇題為《
江蘇老家人一直珍藏著台灣親人的來信和照片
「姑姑,我是娟娟,您一切安好嗎?」叢慧娟與姑姑聯繫上後,就像遠航船隻回到港口,得到溫暖的庇佑。儘管這次是為告知母親的死訊,但能和大陸長輩、親人聯繫上,她相信父母在天之靈一定會倍感欣慰。
兩岸親人重逢
這是頭條尋人成立兩岸尋親項目以來,成功找到的第383個案例,同時也是頭條尋人與志願者合作後,聯手幫助找到的第1116個案例。今日頭條兩岸尋親服務,由頭條尋人與台灣ETtoday新聞雲作為媒體合作方一同發布。如果您家裡也有親人失散在台灣,或者您身在台灣,想幫助台灣的老兵尋找大陸親人,也可以通過臉書粉絲專頁(名稱:頭條尋人)、郵箱([email protected])、抖音(名稱:抖音尋人)、微信公眾號(名稱:頭條尋人)、微博(@頭條尋人)聯繫我們。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