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2022年10月12日12:08:04 歷史 1723

上世紀80年代時,王光美從中國社科院外事局局長的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退休後的王光美並沒有閑下來,她儘可能地尋找著機會,讓自己的餘生繼續發光發熱。晚年的王光美主要做了這麼三件事:

第一件事:為「幸福工程」而奔走

「幸福工程」是由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中國計劃生育協會和中國人口報社共同發起成立的一項扶貧計劃。該工程以救助貧困地區的貧困母親為使命,通過動員海內外各界的資金和力量,來幫助這些母親儘快擺脫貧困,走上致富的道路。

「幸福工程」成立後,時任國務委員、國家計生委主任的彭珮雲給王光美寫信,請她擔任「幸福工程」的組委會主任。當時王光美已經74歲,而且身患癌症6年,她曾謝絕過社會上許多擔任名譽職位的邀請,但當她了解了「幸福工程」的使命後,被深深地打動了,她不僅欣然接受了邀請,而且承諾不拿組委會一分錢的工資,義務為「幸福工程」打工。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王光美

家人們得知王光美在「幸福工程」任職後,一開始並沒有當真,以為她只是掛掛名。沒想到,王光美竟每天工作8到10個小時,她還經常深入到陝西等地訪貧問苦。

「幸福工程」成立後不久,王光美就來到陝西省大荔縣的安魯鄉走訪。那天正下著大雨,村子裡一片泥濘,陪同的工作人員建議王光美不要進村了,但她執意不肯,堅持穿著靴子深一腳淺一腳地進了村,冒雨走訪了3戶人家。

當王光美來到一個叫王尚英的貧困母親家時,王尚英85歲的婆婆正卧病在床。王光美緊緊地握住老人的手,親切地和她聊起了家常,老人向王光美訴說因為家裡窮,還有一個22歲和一個24歲的孫女沒嫁出去。王光美安慰老人:「24歲還不算大嘛,我26歲才出嫁。等『幸福工程』幫助你們過上好日子後,還怕找不到婆家嗎?」

這一番話說得全家人都笑了。兩年後,王光美說的果然成為了現實。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王光美走訪貧困地區

正是因為走訪了大量的貧困地區,王光美掌握了許多貧困母親的第一手資料。「幸福工程」創立初期,組委會擬定了工程的求助模式:「小額資助,直接到戶,滾動運作,勞動致富。」王光美看了以後,將「直接到戶」改成了「直接到人」。

王光美是這麼解釋的:我們的錢是直接發給貧困母親的,她要代表全家在協議上簽字,因此「到人」比「到戶」更確切;「幸福工程」首要的和最重要的是幫助貧困母親脫貧而不是致富,我們不能包打天下,要實事求是,要有準確的定位。

「幸福工程」剛啟動時,資金匱乏,對王光美來說,最難的就是籌集善款,她決定從自己做起,把積攢的每一分錢都捐獻給「幸福工程」。

「幸福工程」收到的第一筆捐款就是王光美捐獻的500美元,這筆錢是女兒給她的。那是在一天晚上,與王光美住在一起的女兒因為工作急需打一個國際長途電話,情急之下就使用了家裡公家為王光美配備的電話。王光美認為這不是一件小事,她要求女兒把這個電話登記在冊,以備日後自己付費。

女兒深知王光美的為人,她二話沒說就登了記,而且給母親500美金,說是交的電話費。王光美當然明白電話費根本要不了那麼多錢,這是女兒在變著花樣孝敬她啊!

但王光美卻直接把這筆錢捐給了「幸福工程」,原來前幾天她去「幸福工程」辦公室看望工作人員,了解到辦公室工作條件艱苦,工作人員有時候中午吃不上熱飯,便拿出這500美元,讓辦公室買一個微波爐熱飯吃,這筆錢也成為了基金會收到的第一筆捐款。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有一天,王光美正在翻看報紙,無意中看到了一則拍賣玉雕瓷器的新聞,她的眼光不由自主地落在了辦公桌上的那隻象牙筆筒上,這是母親留給她的一件珍貴遺物,價值不匪。王光美不禁心想:這也可以賣錢啊!

王光美又找出了母親留給她的另外5件明清時代的瓷器,睹物思人,她想起了自己的母親。母親董潔如畢業於天津金陵女子師範,是一位充滿民主思想的進步女性,把幾個孩子全部培養成了各個行業的專家。解放以後,母親隨她住進了中南海,但卻始終閑不住,於是在中南海里創辦了「潔如託兒所」,免費照看中直機關許多同志的孩子,至今這個以母親的名字命名的託兒所仍由當地政府開辦著。

王光美心想:母親一生實踐著重教、奉獻的做人原則,就讓她留下的古物再還她一次願吧!她決定將這6件遺物拿去拍賣。

1996年11月12日,在中貿聖佳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一年一度舉行的秋季拍賣會上,王光美拿出的6件家傳古物,原標定開價21.6萬元。拍賣師激動地介紹:「王光美女士此次義賣款項全部捐贈『幸福工程』。」場內的氣氛頓時熱烈起來,經過多次競價,最後6件古物以56.6萬元成交。

曾有記者問王光美:「您把家傳的文物義賣掉,不感到心疼嗎?」

王光美回答說:「捐出母親留下的東西我當然心疼,但是想到還有那麼多貧困母親吃不飽飯,我更心疼!」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王光美(左一)

這麼多年以來,王光美只要聽說哪裡出現了災情,她就要捐錢捐物,但凡家裡能拎出去的東西,都讓她捐了,家裡的生活費因此一度不夠用。保姆只好把錢管起來,一個月只給她50元。但有時王光美把這50元也捐了。

在王光美的帶動下,她的家人們也都踴躍為「幸福工程」捐獻著愛心。1996年春節,「幸福工程」組委會辦公室收到了署名為王北亮、陳楠的兩位小學生的各200元捐款,工作人員覺得很有意義,決定派人去調查一下兩個孩子的情況,然後寫篇報道。

沒想到剛一查,王光美的秘書就給組委會打來電話:「別查了,王北亮是王老的外孫,另一個是我兒子。王老囑咐,孩子的事一定不要報道。」

第二天,王光美又親自給組委會打來電話:「為貧窮的人捐款,對孩子很有好處,要讓孩子感覺這是應該、自然的事。這兩個孩子這些年每年都為希望工程捐款,我們從來不表揚,只是肯定他們這樣做是對的。如果你們一宣傳,孩子再捐款的心境就不那麼純凈了。」

社會上受到王光美影響、加入她的愛心善舉的人就更多了。1996年底,已故著名詩人蕭三的遺孀葉華給王光美寫了一封信,信中說:

蕭三主編《革命烈士詩抄》的兩次編輯稿費(共計1858.56元),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寄到我們這裡來。我們全家一致認為,按照蕭老生前的慣例,應將這一筆稿費捐入幸福工程扶助貧困母親的事業。儘管微薄,但我們深信這樣的做法符合蕭老的遺願。

王光美收到信後,親自給葉華回信,向她表示真誠的感謝。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還有一位四川攀枝花鋼廠的老工人,他從兜里掏出了僅有的8元錢捐給了「幸福工程」,而他的老伴正患著癌症。王光美激動地對工作人員說:「可別輕看了這8元錢的含金量!」

近年來,在王光美的奔走與倡導下,「幸福工程」由小到大,全國29個省、市、區不同程度地開展了救助貧困母親的行動,遍及全國389個縣,累計投入資金3.1億元,免費下發各種治療婦科病的器材和藥品價值1300多萬元,治療婦科病人21萬人,為貧困母親查體65萬人次。累計救助貧困母親及家庭15.4萬戶,惠及人口80多萬。

2006年7月初,「幸福工程」舉行了一個慈善募捐晚會,王光美題寫的一幅「布德行善,奉獻愛心」字畫拍得20萬元,位列第一。

當時王光美已經病重在床,女兒劉亭把這個消息告訴她後,她竟然強撐病體從床上坐了起來,嘴裡還一直喃喃地念著:「拿筆,拿筆……」

劉亭心裡明白,母親還想為「幸福工程」再拼最後一絲氣力!但遺憾的是,因為身體極度衰弱,王光美那時候已經握不住筆了。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已經進入到彌留之際,劉亭走到病床前對她說:「媽媽放心,『幸福工程』的事,我來幫你做下去。」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劉亭

此時王光美已經不能說話,她用感激的眼神望著女兒,然後竟吃力地抱起瘦弱的雙拳,作起揖來。劉亭淚如雨下,抱著骨瘦如柴母親說:「您別作揖,我承受不起!」

王光美去世後的第4天,中國扶貧基金會正式授予她「中國消除貧困成就獎」。

第二件事:多次回到劉少奇的家鄉,為劉少奇紀念館的建設出力

王光美第一次回到劉少奇的家鄉花明樓是在1961年5月,當時我國正處於3年困難時期,為了及時全面掌握農村的真實情況和第一手材料,劉少奇決定到湖南農村進行實地調查,王光美與他一起回到了湖南老家。

5月8日上午,劉少奇和王光美來到了位於趙家沖的姐姐劉紹德家裡。只見屋子裡躺著一位年邁蒼蒼、無精打採的老人,劉少奇馬上認出這就是自己姐姐,1907年姐姐出嫁時,還是他陪著母親到這裡送的親呢!

劉少奇和王光美一人拉住姐姐的一隻手,對她說:「姐姐,您好 ! 我們看望您來了!」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劉少奇和鄉親們握手

但劉紹德聽後卻沒有什麼反應,一旁的外甥女魯新秀紅著眼睛說:「舅舅,舅媽,你們可回來了!我爸去年過世了,媽特別難過,這一病一急就糊塗了……」

原來在1960年,姐夫魯瑞林給劉少奇寫信反映生活困難,王光美便寄了60元錢過去,魯瑞林收到錢後買了些肉,因為平時餓得厲害,所以一次性吃了很多,沒想到因為消化不了、拉不出來,人竟然活活被憋死了。劉紹德因此一病不起,人也糊塗了。

此時魯新秀的丈夫黃六生從田裡回來了,劉少奇知道,六生是個老實人,一天到晚光知道埋頭幹活,很少講兒句話,他問六生:「六生,你不是病了嗎?怎麼又去犁田,看腿腫得那個樣子,沒瞧瞧醫生嗎?不休息哪行?」

黃六生回答說:「瞧了,大夫早就讓歇歇,可是不下田幹活,一天只能吃五兩米,幹活可以吃一斤多!」

劉少奇聽後說:「噢,原來是這樣!」他的心裡很疼。

這次回鄉調查,劉少奇獲得了大量反映農村真實情況的第一手材料,為當時黨解決農村存在的問題提供了確鑿的依據。群眾的貧困生活也給王光美的心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這也使她增添了對家鄉群眾的一份深情牽掛。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劉少奇和群眾聊天

1983年11月27日,王光美時隔22年後,再次回到了家鄉花明樓。在鄉親們的簇擁下,她朝熟悉的劉少奇故居走去,並迎面望見了掛在大門上方的「劉少奇同志故居」7個鎦金大字,這是鄧小平親自題寫的,她不禁停住腳步,久久凝視。

隨後王光美進入故居,仔細地端詳裡面陳列的張張照片,認真地緩緩觸摸每一件陳列物品。是啊!這一切都是那樣的熟悉、那樣的親切、那樣的難忘!這裡承載了她太多的思念與牽掛!

參觀結束後,王光美叫隨行的兒子劉源到父親坐過的桌子旁拍張照片,希望他能繼承父親青少年時代的那種求學的精神。

隨後王光美又請了家鄉的部分領導幹部和群眾們進行座談,當她聽說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後,高興地說:「我一路看見到處都是新房子,鄉親們的生活都好起來了,大家穿得漂漂亮亮,這當然要歸功於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好路線、好政策。今後只要大家執行好黨的路線和政策,日子是會越來越好的!」

下午3點,王光美在鄉親們的簇擁下,來到婆婆魯氏的墳前掃墓。魯氏早在1931年就病逝了,王光美只在劉少奇保存的母親畫像中看到過她。對於婆婆,王光美一直十分敬重,多年以來,她一直保存著這張婆婆生前唯一的畫像。這天王光美在婆婆的墳上插上松枝,並三鞠躬。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王光美曾多次對子女們說:「我來花明樓,應該來拜婆婆,因為少奇同志很孝敬他的媽媽。」正是有著對天下母親這種深深的敬愛,王光美在晚年不顧年事已高,毅然發起了「幸福工程」,為我國的慈善事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88年,劉少奇紀念館經過籌備後正式開館。王光美深知文物對紀念館的重要性,她先後多次向紀念館捐贈了大量關於劉少奇的珍貴文物。

捐贈的文物中,有一雙深藍色的尼龍短襪是王光美最為珍視的。這雙襪子是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朋友贈送給劉少奇的,當時這種襪子在國內還比較稀罕,劉少奇穿了又穿,穿得打上了補丁。劉少奇去世以後,這雙襪子王光美又穿了10多年,襪底和根部都已經破得不像樣子了,她用補丁補了一層又一層。儘管十分不舍,但王光美還是含著淚,把這雙襪子捐了出去。

自從1983年回鄉以後,王光美還曾先後4次回花明樓。其中最後一次是在2003年10月,劉少奇紀念館館長的蕭普剛專程到北京,邀請王光美回花明樓參加「紀念劉少奇同志誕生105周年暨花明德育園開園儀式」,她愉快地同意了。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劉少奇紀念館

2003年11月24日,已經81歲高齡的王光美再次踏上了花明樓的土地,她看到劉少奇紀念館的建設越來越好時,不禁高興地對大家說:「看到這裡建設得這麼好,我衷心地感謝大家!希望你們把紀念地管理好、利用好,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

臨別之際,鄉親們都對王光美依依不捨,希望她在2008年劉少奇誕辰110周年時再回老家看看。但可惜的是,王光美沒有等到那一天,她在2006年10月13日不幸病逝,享年85歲。

王光美去世前,子女們們問她還有沒有什麼願望,她說了3個字:「花明樓!」

短短的3個字,令在場的所有人潸然淚下,王光美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惦記著家鄉!

第三件事:努力做毛、劉兩家溝通的橋樑

2004年初夏的一個晚上,已經83歲、很少出來應酬的王光美,囑咐兒子劉源,請李敏、李訥兩家一起吃頓飯。王光美還特意囑咐兒子早點準備,因為是兩家的聚會,不要麻煩秘書和別人。

其實毛劉兩家的關係從未隔斷,李敏和李訥姐妹經常會來看望王光美。1996年10月18日,三峽工程的西陵長江大橋正式通車,時任武警水電指揮部政委的劉源,專門在這天下午抽空見了來這裡參觀的李訥。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劉源和李訥

劉源和李訥見面以後,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李訥上下打量著劉源,發現他已經佩戴上武警少將警銜,不禁感慨地說:「是源源,還是小時候的源源,小時候我最喜歡的就是源源,源源小時候長得很漂亮,現在都是少將了!」

劉源趕緊說:「那時我也最喜歡李訥大姐姐,大姐姐那時也很年輕漂亮!」

儘管此時的劉源已經45歲,但李訥仍像小時候一樣稱他為「源源」,她不停地誇獎劉源說:「早就聽說你調到武警水電部隊了,幹得不錯!三峽工程開工以來,你已經到工地來過28次了!你們能親手干三峽工程,多自豪啊!」

劉源幽默地說:「你也應該自豪啊,有你弟弟在這干三峽工程!」

最後兩人一起合影留念,劉源還告訴李訥說:「將來三峽大壩建好了,一定把毛伯伯的名字和他的『高峽出平湖,當驚世界殊』幾個大字刻在大壩上面。讓兩位老主席的願望在我們兒女手中變為現實!」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的時間定在一個周日的晚上7點。這天聚會的聯絡人劉源早早地來到飯店等候,不一會兒,李敏和女兒孔東梅、李訥夫婦先後到了,劉源趕緊把她們迎入大廳,安排她們落座休息。

又過了一會兒,李訥的兒子王效芝一路風風火火地跑了進來,他一邊跑一邊說:「車太堵了,該打,該打!」大家聽後都笑了。

劉源先和大家聊了起來,他對李敏說:「東梅不信我參加過您的婚禮,大姐您記得嗎?我們還表演了節目呢!」

孔東梅卻較真地說:「那我媽媽結婚時合影的照片上怎麼沒有你?」

李敏笑著說:「那時,他還沒有屁股高,就是排隊照相,也照不見影兒呀!(劉源當年8歲)」大家聽後,又是一陣大笑。

就在此時,王光美在女兒劉亭亭的攙扶下走了進來,李敏和李訥急忙迎上前去,緊緊地握住了她的手。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王光美和李敏、孔東梅

吃飯時,李敏和李訥分別坐在了王光美兩側,兩家人頻頻舉杯,祝王光美健康長壽。王光美微笑著對李敏和李訥說:「你們倆身子都弱,年齡也不小了,但比我還是年輕得多啦,所以更要多注意才是!」

隨後王光美向李敏、李訥舉杯敬酒:「你們多保重!」她又向孔東梅和王效芝舉杯說:「祝孩子們有出息!」

席間劉源起身,把王效芝拉到了王光美身邊,對她說:「您看,效芝是不是越長越像毛伯伯戴八角帽的那張照片?」

王效芝連忙擺手說:「不像,不像!」

劉亭亭笑著說:「不是不像,你是想說不敢像吧?」

這天宴會的氛圍非常好,一共進行了兩個多小時,錄像機攝下了充滿歡聲笑語的一幕幕場景。

2004年,83歲的王光美宴請李敏和李訥,並向她們敬酒:你們多保重 - 天天要聞

毛、劉兩家人合影

這次聚會結束後,孔東梅寫了一篇3000多字的文章,題為 《山花爛漫時,情誼別樣濃——毛澤東、劉少奇兩家後人聚會側記》。文章發表前,她專門請劉源進行修改。

劉源在文章中加了這麼一段話:

還是他們說得對:終究,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好在,歷史是人民寫的。如今,人民繼承了他們,又超越他們,走上了繁榮、富強、自尊、自強之路。

是啊,兩位偉人,給家人、給後人、給人民留下的,是無盡的精神財富!


作者簡介:帝哥,一位90後上班族,專職寫作2年,已在各大自媒體平台發表多篇10萬+的爆文。如果你對自媒體、寫作、賺錢感興趣,想每個月都能靠下班時間做副業、兼職,可以搜索關注我的公眾號「帝哥說史」,一起探討一起進步。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美髯公是誰的綽號 - 天天要聞

美髯公是誰的綽號

在小說中擁有美髯公綽號的人有兩位——《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水滸傳》中朱仝!關羽的美髯公稱號,是漢獻帝劉協賦予他的!劉備佔據徐州一帶,讓曹操一直感到芒刺在背。便率兵征討。劉備不敵逃走,前往冀州去投奔袁紹。關羽為了保全劉備的家眷。只能投降曹操
李峰已任上海青浦區委常委 - 天天要聞

李峰已任上海青浦區委常委

據「綠色青浦」微信公眾號消息,5月15日上午,上海市青浦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舉行,邀請相關專家作專題輔導報告。青浦區委副書記、區長金曉明主持會議並講話。青浦區政協主席曹衛東、區委副書記劉琪,青浦區委常委張得志、苗光輝、顧駿、葉靖、李峰出席會議。這一消息顯示,青浦區副區長李峰已任青浦區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