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在人們的心目中,古時的皇帝與貴妃都是令人羨慕的對象。
他們身份尊貴,身處於整個王朝的最頂層,有享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和無與倫比的地位。
可以說從出生起,便有人為其安排好了一切。
可在清朝歷史上,卻有著這樣一位貴妃:她生活的年代處於百年一遇的盛世,她相貌出眾,19歲入宮服侍66歲乾隆,牌子被翻爛。
然而,她的一生卻始終活在惶恐之中,進入後宮二十一年,幾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最終在自己生日時還被嚇死,她就是循貴妃。
乾隆與循貴妃:相差四十七年的愛情
公元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農曆九月二十四日,循貴妃出生於北京。
循貴妃的家族是滿清貴族伊爾根覺羅氏,她的父親伊爾根覺羅·桂林是時任的戶部侍郎。
在循貴妃出生僅僅第四天,北京城發生了另一件大喜事:乾隆皇帝舉辦了自己的47歲大壽,舉國為之歡慶。
如果單從旁人的角度上來看,四十七歲的乾隆和剛剛出生的循貴妃,是斷然無任何交往的可能的。
循貴妃的父親伊爾根覺羅·桂林並未留下詳細的生卒,但是,從其職務調動變化上來看,此時大概為三十歲出頭,其年齡不會高於乾隆皇帝本人。
如果有人此時告訴他未來要成為乾隆皇帝的岳父,桂林的第一反應估計不是「驚喜」,而是「驚嚇」。
當時的醫療水平並不好,就算是皇帝,能夠活到五六十歲那也算得上是高壽了。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乾隆不單單打破了歷代皇帝長壽紀錄,更是打破了皇帝在位時間的紀錄,成為了朝堂上真正的「萬歲」。
而乾隆的這份「長壽」,也在冥冥之中攪動了循貴妃的命運軌跡。
和當時的諸多貴族女孩一樣,循貴妃從小便受到了嚴格的貴族教育。
她知書達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更為難得的是,循貴妃有著一副出眾的相貌。
如果非要說在她的身上有什麼缺憾的話,那就是她的身子骨實在是太弱了。
這種弱並不是營養不良,而是體質上的缺陷。
從出生後開始,循貴妃便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毫不誇張地說,是常年把葯湯當飯吃。
清朝皇帝選妃大都會選擇滿族妃子,作為貴族家的女兒,循貴妃從出生起便身負了一項特殊使命,那就是預備選秀。
如果按照如今人們的觀念,體質不達標,大可以不必參加。
然而在那個年代,這項缺點反而成為了優點,越是病態,越是顯得嬌小可人,簡直是天生選妃的料。
就這樣,循貴妃順利通過了海選,和數十名精挑細選的貴族女孩一起參與了乾隆四十一年的選秀。
這一年的循貴妃19歲,少女的她出落得落落大方,她相貌清純、身材曼妙,雖有些弱不禁風,但也更顯柔弱。
正因如此,在眾多秀女當中,她一眼便被乾隆皇帝所相中,成為這年選修中唯一入選的妃嬪。
就這樣,19歲的循貴妃和66歲的乾隆,成為了「夫妾」。
能夠被皇帝選中進入後宮當然是好事,成為皇帝的妃子則意味著整個家族將由此提升一個檔次。
然而,另一個問題也浮現出來,和六十六歲的乾隆在一起,對於循貴妃真的是一個好的選擇嗎?
循貴妃身上的往事:家族復興的負擔
進入後宮以後,循貴妃最初被封為貴人。
這個身份並不算高,但是後宮地位高低從來不取決於身份,而是皇帝的寵愛程度。
由於後宮已經鮮少納入新人,皇后和幾位貴妃大都已經「奔四」甚至「奔五」。
因此,青春靚麗的循貴妃一入宮,便成為了乾隆皇帝最為關心的對象。
在循貴妃入宮的這段日子裡,乾隆皇帝幾乎夜夜翻牌,整日與其泡在一起,循貴妃的地位也自然水漲船高。
如果單從外部環境來說,循貴妃也算得上是趕上好時候了。
同樣是因為年齡的問題,此時的後宮早已勝負以分。
皇十五子顒琰,早在五年之前就已經被乾隆內定為皇儲,其餘皇子也各自有了安排,沒有人會再惦記皇帝的寵愛,為之爭風吃醋。
此時的循貴妃身上只剩下一個任務,那就是專心地做好乾隆的「小女友」。
如果在這一過程當中,懷下孩子那當然最好。
若是男孩,未來就會封王,女孩未來就當格格,就算沒有懷上,乾隆早早去世,那麼循貴妃也能以先皇寵妃的身份在後宮頤養天年。
然而,偏偏就是這看似簡單的身份,對於循貴妃而言卻並不輕鬆。
循貴妃的身份如果放在外人看來,絕對是尊貴無比,但在八旗貴族當中,卻處於一個極其尷尬的位置。
循貴妃是滿洲鑲藍旗人,鑲藍旗固然也是八旗之一,但是在八旗中屬於「下五旗」。
而伊爾根覺羅氏也併名門大族,從早年入關伊始,該氏族就一直只是一個小貴族。
直到循貴妃的祖父伊爾根覺羅氏.鶴年開始,才算在朝堂之上有了一些地位。
鶴年於乾隆五年從官,有著進士身份,先後任職國子監司業、內閣學士等職務,鶴年擅長處理政務,是當時鮮少的極具經濟頭腦的官員。
正因如此,在之後的日子裡,他先後主政山東、河南、廣東等諸省,最終憑藉著實力做到了兩廣巡撫。
乾隆二十二年,鶴年去世時,乾隆專門贈下了謚號文勤,授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
到了此時,鶴年堪稱做到了人臣的極致。
鶴年的成功,使得伊爾根覺羅氏在朝堂之上有了一席之地。
但是,這份幸運是具備偶然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和先輩一樣精明能幹。
到了循貴妃父親伊爾根覺羅·桂林時,這份榮耀就已經「岌岌可危」。
桂林談不上是什麼壞官,但是,他的本事和能耐相較於鶴年,還是差了一大截。
桂林曾經被任命為四川總督,早年曾經征討叛賊僧格桑,居功甚偉,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親自嘉獎:「無意中用汝,竟能得力!」
此時的桂林剛剛調任便得到皇帝的稱讚,可以說是春風得意,頗有光興門楣的架勢。
然而倒霉的是,這份功勞在皇帝的心中並沒有持續多久,便土崩瓦解。
在之後收復革布希咱的過程中,桂林考慮到補給問題,只把部隊布置在叛軍邊境,遭到了乾隆皇帝的怒斥。
在乾隆看來,現在士氣正旺,桂林應當趁勢追擊,掃清敵寇才對,怎麼能夠遲疑不前呢?
桂林畢竟經驗有限,乾隆的這一罵,把他嚇傻了。
他當即便清點人馬發起進攻,結果「深入糧盡」,最終致使全軍覆沒。
這場戰鬥結束以後,桂林遭到了朝堂上無數人的彈劾。
畢竟,出兵是皇帝的決策,皇帝當然不會犯錯,要真的有錯,那就是桂林在執行上的失誤。
一時之間,無數彈劾上奏如同雪花般向桂林砸來。
有人稱桂林在前線不老實打仗,私自買地蓋樓享受,也有人稱桂林整日酗酒,甚至部隊被敵人成建制俘虜,非但不如實上奏,還私自花五百兩黃金向叛軍贖人,以圖掩蓋罪責。
這些罪責真真假假,無法辨識,但所謂牆倒眾人推。
經過這麼一鬧,桂林的政治生涯徹底結束。
事後,乾隆皇帝在盛怒之下將桂林罷職,等候調查發落。
可是在調查過程當中,頗具戲劇性的一幕來了:一番調查下來發現,桂林這些罪責絕大多數並不屬實,是同僚構陷。
桂林唯一犯的錯,那就太相信皇帝,聽了皇帝的話出了兵。
現在,壓力再次來到了乾隆身上。
乾隆一生好大喜功,對於這種錯,當然是不能認的。
為了面子,他只得厚著臉皮給桂林編了一個罪:稱桂林在軍中「止圖安逸,不能與士卒同甘苦,致北山樑傷損多兵,不得為無罪,命戍伊犁。」
意思是,桂林在部隊期間沒有做到官兵平等,最終沒打好這場仗,不能說完全沒錯,現在調往伊犁吧。
就這樣,為了皇帝的面子,桂林最終背上了這口鍋,在循貴妃進宮之前就已經去世。
雖然桂林本人並沒有過錯,但經過這一番遭遇下來,伊爾根覺羅氏的地位已經再不復往日。
此時此刻,循貴妃成為了整個家族唯一的希望,為了家族的出路,循貴妃必須懷上乾隆的孩子。
嘉慶二年,因生日去世
可命運往往就是這樣曲折,此時的乾隆已經六十六歲高齡,而循貴妃又常年體弱,這就使得懷孕的概率,變得更加渺茫起來。
在之後的日子裡,儘管乾隆幾乎整日翻牌,循貴妃的肚子依然沒有絲毫動靜。
皇帝的寵愛也是有時間限制的,循貴妃有年老色衰的一天,也早晚會被更加年輕漂亮的妃子替代。
這就使得循貴妃慢慢地開始緊張敏感,整日為此擔驚受怕。
在這段時間裡,循貴妃開始各種求醫問葯,可常年大量的服藥後,她的身體也越來越衰弱。
根據當時太醫的檔案紀錄顯示,循貴妃的主要病因是「肝鬱化火」,但是太醫用盡了各種清肝疏肝的藥材,均沒有取得成效。
當時的太醫用「情志之不遂」來形容過循貴妃的病情,所謂「情志不遂」,是中醫當中的一個術語,意思是心中積鬱苦悶,導致身體狀況惡化。
由此可以想像,循貴妃當時的心理狀態。
或許是察覺到了循貴妃的憂鬱,或許是喜新厭舊,在度過最初的「蜜月期」以後,乾隆對於循貴妃也開始愈發冷落。
循貴妃入宮三年,便從秀女升至「貴人」,又升至「嬪」,但在此之後,她的升遷就已經戛然而止。
直到乾隆五十九年,循貴妃三十一歲的時候,才因為資歷較老,被提為了「妃」。
然而這次提升以後,循貴妃再一次原地踏步,再未有動靜。
可想而知,此時的循貴妃地位也已經從皇帝寵妃變成了後宮中的「邊緣人物」,生下皇子改變家族命運的願望,直到此時已經宣布破產。
由於地位變故,循貴妃在此之後的相關記載已經很少了。
為數不多的記載,等到乾隆禪讓做了太上皇之後才有:「嘉慶二年丁巳嘉二年五月,循妃隨駕熱河。」
同年七月二十九日的一次晚宴上,乾隆帝賞賜包括循貴妃在內的幾個妃子和子女每位甜桃一盤。
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循貴妃是否被乾隆厭倦,這一點不好妄談。
但值得注意的是,乾隆的其餘幾位核心妃子,直到晚年依然有很多記載,這也從側面可以看出,循貴妃在後宮之中的平凡。
而她的去世,同樣是一出悲劇。
嘉慶二年,循貴妃四十歲。
雖然在後宮裡地位近乎「透明」,但是作為妃子,她在乾隆面前的印象還是不錯的。
畢竟她只是憂鬱敏感,其本人還是頗為天真善良的,不惹事不爭風這一點頗為難得。
對於循貴妃而言,如果非要在平淡如水的生活里尋找到什麼樂趣,那大概就是自己的生日了。
前文曾經提過,循貴妃的生日與乾隆只差了四天,能夠與皇帝幾乎同時過生日,也算得上是喜上加喜。
可偏偏在這一年,循貴妃的生日出了差錯。
按照以往的規矩,每年循貴妃過生日,乾隆都會親自賜下賞賜。
然而由於內務府的疏漏,在這一年的五月份,居然有人抬著皇帝的賞賜,提前送到了循貴妃宮中。
這一舉動,讓循貴妃頗為緊張,原本其地位就已經近乎透明,現如今連生日日期都被搞錯,她很難不多想。
得知這一消息以後,乾隆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嚴懲內務府。
雖然鬧了一場誤會,與循貴妃無關。
但常年敏感的循貴妃看到乾隆發這麼大的火,一時之間內心憂慮恐慌。
她認為是自己導致皇帝生氣的,居然一下病倒了。
循貴妃常年體弱,這一倒就再未起來,儘管乾隆立馬派御醫為其診斷,可在兩個月後,循貴妃還是「驚懼而逝」,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或許是出於愧疚,在循貴妃的葬禮上,乾隆破例為其擢升一級,按照「貴妃」禮遇進行下葬,並於嘉慶四年九月十一日入葬純惠皇貴妃園寢。
就此,循貴妃的故事徹底結束。
站在今人的角度上來看,循貴妃的命運堪稱曲折。
上天給了她一個功勛卓著的祖父,卻沒有給她一個地位穩固的家族;
上天又給了她一幅精緻脫俗的容貌,卻附帶了一副常年體弱的身體,而這也就註定了她命運的悲涼。
參考資料:
1、清實錄乾隆朝實錄.
2、清《賞賜底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