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2022年10月10日19:18:12 歷史 1468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7年2月20日的清晨,天安門廣場上照常舉行著升旗儀式,然而,當鮮艷的國旗隨著國歌緩緩升起後,卻停在旗杆的中間,再未移動,而旁邊的升旗手滿眼含淚,說明這並不是場事故。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圖源網路

原來,在當日凌晨,曾任國家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永遠地離開了熱愛的人民。更令人悲傷的是,他臨終前囑託:「不要做告別儀式。」這才有了「降半旗」的悼念過程。

然而,令人尊敬的鄧小平同志仍然有件「心愿未了」的事情,那就是「眼角膜捐獻給需要的人,遺體解剖用作醫學研究」。而這個具有重大意義的遺願,卻獨獨交到妻子卓琳的手上。

之所以會給予重託,全都是因為鄧小平與卓琳之間的深厚感情。

半生相濡以沫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北京景山后街的一處院子,是鄧小平夫婦與卓琳幾十年的地方。裡面有兩棵靠得很近的松柏,一棵偉岸挺拔,另一棵則婀娜多姿,它們纏繞依靠,被人稱為「雙龍樹」,是他們攜手共渡58載的見證。

在鄧小平遇到卓琳之前,曾有過兩段曲折的婚姻。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一位是叫做張錫瑗的女革命家,可惜在生產時患上嚴重的產褥熱遺憾離世,生下的孩子也在不久後病逝。另一位是金維映,也是名女革命家,但與鄧小平有緣無分,最後慘淡收尾。

接連的感情打擊,令鄧小平沉浸在悲傷中無法自拔。直到卓琳的出現,才讓他再次感受到愛情的救贖。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1939年夏末,延安的天氣燥熱無比,鄧小平離開前線部隊,轉到後方工作。而身邊的同志見他依舊孤單無依,便主動提出要給他介紹女同志。

鄧小平推脫不掉,只好答應下來,奔赴約會的場所。在那個窯洞中,他與文雅知性的卓琳有了第一次的相見,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對於卓琳而言,眼前這位穿著樸素的工農幹部,絲毫不符合自己的擇偶標準。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卓琳原名浦瓊英,父親是雲南著名的「火腿大王」浦在廷她作為家中最小的女兒,自然受到萬般寵愛,從小衣食無憂。

不過,卓琳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在封建思想極為嚴峻的浦家,眾多身為女性的親人遭受著不平等的遭遇,她們生活不能自立,婚姻不能自主,被當做「父親、丈夫、兒子」的附屬品,吞金自殺者不在少數。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她不願過上前人般痛苦掙扎的生活,尤其在學習中學的知識後,更加意識到這種封建思想對於女性的壓迫,也意識到中華民族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1935年12月9日,卓琳與北平的數千名學生一同走上街頭,喊出「不當亡國奴」的口號。她作為最早一批覺醒愛國思想的女學生,在完成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學業後,徑直前往延安,投身革命。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對於卓琳而言,「驅除外敵,振興中華民族」是畢生的夢想,也是她作為獨立女性應該具備的意識,因此,她希望未來相守一生的人會是一名知識分子,與她共同探討革命道路。

不過,鄧小平並未就此放棄。在之後的日子中,他每天都會通過卓琳身邊女性朋友,與卓琳見面,兩人的感情卻依舊沒有任何進展。

一次,鄧小平要中間人邀約卓琳,但中間人卻不好意思地撓頭,對他說:「卓琳對你無意,儘早放棄吧!」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然而,鄧小平卻固執地堅持,說:「我想要跟卓琳結婚,你讓她跟我談吧!」

這位女性朋友耐不住鄧小平的軟磨硬泡,約卓琳出來見面。而正是這一次的促膝長談,讓兩人更加了解彼此,也讓卓琳改變了原來對鄧小平的認知。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1939年9月,鄧小平與卓琳在毛主席、劉少奇等人的見證下,舉行了簡單的儀式,他們還合照留念。照片中,鄧小平與卓琳穿著樸素的八路軍服裝,明朗的笑容,預示著兩人幸福的相處時光。

之後的生活中,鄧小平主外,而卓琳則專心致志地負責家庭生活,對鄧小平更是給予無微不至的關心,比如一年四季的衣服、飲食與藥物,都由她一手安排,格外細心。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雖然鄧小平與卓琳的性格完全不同,但正是因為互補,才讓兩人在磨合中,積累著難以割捨的情感。尤其是在艱苦的革命歲月,讓他們更加依賴彼此,許下終身相守的諾言。

正是因為鄧小平對卓琳的信任,才讓他敢將自己的後事託付給對方。但是鄧小平的樸素遺願卻令人費解,因為在人民心中,立下豐功偉績的他值得被歌頌讚美。

投身革命的忠誠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1904年8月22日,四川廣安縣牌坊村的鄧家張燈結綵,慶祝著「三代單傳」新生兒的降臨,其家中長輩興高采烈,取名為「鄧先聖」,即便後來改為鄧小平,也預示著他會有不凡的經歷與成就。

自懂事起,鄧小平的父親鄧紹昌將他當做「家族希望」培養。不僅要精通四書五經,更要懂得為人之道。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一次,鄧父在清點賬房條目時,發現少了五塊大洋。雖然並非大數目,但也讓他擔心「家賊難防」的後果,於是便召開家中聚會,討論這背後的主凶。

當時,所有人都有理有據地撇清嫌疑,只有鄧小平支支吾吾。鄧父察覺異常,厲聲呵斥後,他才緩緩說出:「我確實拿走那些大洋,但事出有因,我是為了幫助同學。」

原來,鄧小平的班級中有名同學的妹妹患上重病,無錢醫治,只能在家中痛苦煎熬。他得知後,情急之下出此下策。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鄧紹昌聽完鄧小平的講述,心中涌過暖流。他先是稱讚兒子的善良,也說明「無論出於什麼目的,這種行為都是不可取的」,而後又拿出一些大洋,送給那名困難的同學。

父親的嚴厲教會鄧小平堅毅的性格,而母親的慈愛則讓他胸懷天下,視蒼生疾苦為己任。

1919年5月4日,巴黎和會失敗後,國內大批學生開展「愛國運動」。當年僅15歲鄧小平看到大街小巷揮舞著旗幟的隊伍時,被高昂的情緒所吸引,也產生了濃烈的救國情感。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那時,國家內憂外患,很多有志之士想要通過留學國外的途徑,為危難之際的中華民族謀條生路。而鄧小平也在同學的鼓舞下,產生前往法國留學的念頭。

令他沒想到的是,父母在得知他的想法後,竟然絲毫沒有阻攔,反而還大方地掏出盤纏,為他打點去法國的道路。

臨行前,父親鄧紹昌難得地握住鄧小平的手,懇切地說:「家國的未來要靠你的努力,務必要學有所成。」母親也雙眼含淚地注視著他,叮囑幾句人身安全。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因為父母的鼎力支持,鄧小平才能無所顧忌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他想不到,自己這一去,徹底踏上革命事業。

1920年,鄧小平獲得留學法國的資格,與其他85名中國留學生輾轉四川、上海,最後再乘坐游輪前往巴黎。他雖然是同行人中年齡最小的一位,但心思細膩,看透各種各樣的世間疾苦。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一路上,地主欺壓僱工、外國人欺負中國人的現象比比皆是,我看到後,改變中國的決心更加強烈。」

鄧小平的初心,成為接觸共產主義的契機,也讓他與周總理相識。

那時,這群留學生剛抵達法國馬賽,因為語言不通的問題,他們要在語言學校中學習。而鄧小平雖然有著濃烈的四川口音,但憑藉著勤苦聯繫,依舊說得流利。很快便投入到日常學習中。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然而,正當他與其他同學以為自己的學習生涯即將開始時,中國的留學生資金鏈突然斷裂,導致所有人缺少生活來源,流落街頭。

鄧小平見抗議無效,也不想放棄留學的機會,只能在巴黎的工廠內當學徒,勉強維持溫飽。與此同時,勤工儉學的周總理也在工廠內傳播共產主義思想,謀求「同路人」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周總理

一次,鄧小平偶然路過周總理的演講會,當看見台上的青年聲情並茂地論述共產主義對中華民族的影響與未來時,他深深地被吸引,此後多日,更是準時出現在現場。

沒過多久,旅歐共產支部在法國成立,周總理擔任主要負責人。鄧小平得知消息後,立即毛遂自薦,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周總理

周總理完全感受到他對共產主義的理解絲毫不遜於其他人,但還是沒能接受他的入黨申請。

鄧小平不解地問原因:「請問是我的觀點不正確嗎?為什麼給我通過?」

周總理緩緩說道:「以你的見解,必定會在中華民族的革命道路上綻放光彩。可是你現在年齡不夠,可以先加入共青團,我會為你保留一個入黨名額。」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周總理與鄧小平

鄧小平恍然大悟,在周總理的帶領下,在法國開展多項共產主義活動,先後出版《赤光》等紅色刊物,還開張一家豆腐鋪子,為那些勤工儉學的留學生提供了收入來源。

1924年,鄧小平得償所願,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員。彼時,蔣介石在國內發動「四一二政變」,大肆殘害我黨黨員與愛國人士,而他回國後,便主動投身上海地下黨工作,冒著隨時被暴露的危險,為組織傳遞消息。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周總理與鄧小平

那時,年輕的鄧小平在險象環生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展示著超強的工作能力,得到周總理與毛主席的高度讚賞。但他卻始終沒有驕傲自滿,勤勤懇懇地處在與敵人抗爭的前線。

正是因為鄧小平堅守中國共產黨信念,才會被賦以重任。比如在遵義會議中支持毛主席的領導,確定長征的正確道路,也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過程中,創造出我軍一個又一個神話。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新中國成立後,鄧小平也走在建設國家的前線,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

1978年,他提出「改革開放」,被人們歌頌為讚歌「一位老人在中國南海邊畫了圈」。而後,中國經濟迎來翻天覆地的發展時期,不少人「下海」經商,創立起名震中外的大企業。

不過,鄧小平從未將這些驚世駭俗的偉大成就當做功勳章,反而認為這是作為中國共產黨員應有的「為國為民的態度」。他說:「作為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愛著祖國與人民。」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然而,這位對中國發展影響深遠的老人,也不得不面臨著自然規律的考驗。

功成名就的革命先輩

1996年,鄧小平退居二線,但依舊時刻關注著國家大事。這天早上,他像平常一般起床刷牙,正打算閱讀報紙時,突然呼吸困難,胸口猶如壓上一塊千斤重的石頭。

鄧小平痛苦嗚咽的同時,警衛員正好進屋送早餐。對方發現情況後,立即聯繫隨身醫生,但僅憑簡單的儀器設備,根本無法檢查鄧小平的損傷,只好送往解放軍醫院。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圖源網路

醫生採取專業的醫療設備,對鄧小平的全身進行細緻的檢查,最終得出他患上帕金森,並帶有呼吸感染引發呼吸困難的癥狀。

彼時,妻子卓琳在得知消息後,第一時間趕到醫院。當看到面色虛弱的鄧小平時,她抑制不住情緒,但鄧小平卻滿臉淡然,甚至還安慰妻子:「不要傷心,我很好。」

儘管所有醫護人員都在為鄧小平的疾病奔波,但他的身體卻一天天衰弱。卓琳只能寸步不離地守候在鄧小平的身邊,讓偉人能安享最後的快樂時光。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

1997年的春節,鄧小平的病房內充滿著喜慶的紅色,親朋好友都趕來看望。然而,熱烈的氣氛卻未能留住生命殆盡的他,在數次搶救後,他永遠地閉上了眼睛。

卓琳痛哭不已,但想到丈夫生前的遺願,她只能打起精神,為鄧小平做最後一件事。

三個月後,一架飛機在大海上空盤旋,卓琳將手中的骨灰灑向大海,嘴裡喃喃道:「你放心地在這裡看著祖國的繁榮發展。」

1997年,鄧小平在臨終前對妻子卓琳說道:我還有一個心愿未了 - 天天要聞

鄧小平與卓琳

從抗戰時期到新中國成立,鄧小平心懷信仰,從未畏懼過生死。正因為他的堅守,才讓中國走在富強文明的發展道路,而他的精神也勢必會影響著後來者,為復興中華民族,貢獻終生。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