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2022年10月07日21:26:30 歷史 1224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開國上將王震是個好人,是個大大的老好人,義氣之人,這是許多人公認的,這是他性格中最大的閃光點之一。

  王震將軍的古道熱腸,在軍中由來已久,受他幫助,得他恩惠的人不在少數。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王震與戰士們在一起

  比如和王震同屬開國上將之列的張愛萍,就在十年大案後受到過王震的幫助,境遇改善不少,又比如曾經擔任西北局書記的仲勛同志,在王震、葉劍英、胡耀邦等老一輩革命同志的關懷下,恢復工作,境遇得到改善。

  1991年,一封信來到了已是83歲高齡的王震將軍的辦公室,信是王震曾經的老部下所寫,他問王震將軍,還記得1945年在地主家借了1000擔的救命糧嗎?

  一封寥寥數言的信,一段闊別四十年的往事,牽扯出的,是一段艱苦卓絕的歲月記憶,有家國變遷,有世事更迭,有人民高義,有人性大德。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今天我們來講講那段遠隔經年的戰爭往事,記住他的名字,他是開國上將王震。

「小漢口」的富大戶

  漢口武漢三鎮之一,是今湖北省武漢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重要的水運碼頭。

  漢口位於長江西北岸,偏居漢江北岸,因為兩江交叉而過的原因,漢口的天然水利條件極好,自古以來就是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貨運中心,被譽為「楚中第一繁盛之地」,被海外友人稱為「東方芝加哥」。

  但是少有人知的是,在漢口的上游地區,有一個名叫環潭的山間小鎮,自古以來也吃水運、漕運的紅利,是漢口方圓百公里內最大的貨物集散中心,因為其在漢口周圍,且性質相似,也因此被稱為「小漢口」。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今日環潭鎮景色俯瞰

  歷史上,環潭鎮曾是清朝梅丘巡檢司的治所所在地,清王朝衰亡以後,這裡成為了鄉紳地主的樂土。

  環潭鎮最大的地主,是自清朝繁衍而來的一個大姓族群,這戶人家姓廖,其族長廖老太公也被稱為是環潭首富。

  民國時候,天下大亂,各路軍閥混戰不休,但是這些山野間的實習大戶則得以關起門來休養生息,發展壯大得很快。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最初,廖家靠種田,養佃戶發家,幾代人積累下來,水田有幾百畝,佃戶有幾百人,是當地有數的大族。

  但這還不是廖氏最鼎盛的時候。

  廖氏族群的鼎盛時期,還要往後,來到了廖家二代繼承人廖臨軒的時期。

  這個廖臨軒,也算是個大族少爺,從小嬌生慣養,但沒有多少富家大戶的跋扈和戾氣,反倒是生就一顆菩薩心腸,樂善好施,悲天憫人。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網路圖

  廖少爺年輕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外國道士,他聽那個外國道士說著聽不懂的蹩腳的外國話,手裡拿著一本厚厚的磚書,胸口掛著銀質的墜飾,直說廖少爺心地善良,適合皈依「我門」。

  然後廖少爺就跟著那外國道士去了省城,皈依了那一門。

  後來,廖少爺才知道,那個外國道士手上厚厚的磚書叫《聖經》,他帶著的那個銀質墜飾叫十字架,他皈依的這一門名叫天主教。

  而把他「領進門」的那個外國道士,在中國有個正式的統一稱呼,叫傳教士。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雪中送炭明大義

  廖少爺一直在省城待了好幾年,後來回家繼承家業,再後來機緣巧合之下,在妻子毛氏的建議下,用12000吊大錢盤下了一個不大起眼的膏鹽礦,結果就此發了家。

  這種膏鹽礦,屬於丘陵山區的特殊產物,膏鹽礦是一種井窖式作業礦,主要的礦產物是粗製石膏。

  當時洋灰(水泥)剛剛從國外引進到國內不久,在全國非常緊俏,而洋灰的主要製作材料里,就需要用到膏鹽礦出產的這種粗製石膏,可以說,粗製石膏就是廖家發家的第一桶金。

  而這座膏鹽礦還有一些副產品,那就是井鹽,那些開採完粗製石膏的礦脈里,還能開採出來含鹽的礦物水,把水熬干之後,就能提煉出來粗鹽。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鹽礦

  粗石膏加粗鹽,加上幾千畝的水田,共同構成了環潭廖氏家族發家致富的三駕馬車,讓這個家族迅速成長為了一個應城地區的龐然大戶。

  哪怕是後來日軍侵華,進吞應城地區,也沒有傷到廖氏的筋骨,不僅如此,由於廖氏家族代代有精明能幹、深明大義的帶頭人,所以在抗戰之中,廖氏沒少給附近的國共抗日武裝提供支援。

  比如曾在應城作戰的國軍127師,其師長陳離就曾將廖家莊借用為臨時師部指揮所,指揮附近的抗日武裝。

  又比如新四軍第五師也曾在抗戰中,受到過廖家人的物資支援,而在當時,正是新四軍各部遭受日軍封鎖的危難時刻。

  然而,廖家人雪中送炭明大義,危難時刻顯真情的時刻,還不止這些,開國上將王震的部隊,也曾經受到過廖家人的物資支援。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1944年底,時任八路軍115師359旅旅長的王震,接到了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最新任務,讓他暫時放下他在南泥灣的生產任務,重新帶領359旅,南下桂粵地區,開闢新的根據地。

  當時,侵華日軍受到太平洋戰事的慘敗影響,在中國內陸不再有所作為,敗退、投降是遲早的事情,我黨與國民黨都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都在想盡辦法,為接手敵占區而做準備。

  王震率領359旅南下就是黨中央的一手準備,他要帶領部隊,從延安出發,與新四軍東江縱隊會合,共同紮根在湘贛粵邊區,一邊鞏固新的根據地,一邊吸引這一片國民黨軍的注意力,為晉冀魯豫野戰軍拿下中原當側翼先鋒。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抗日戰爭時期的王震將軍

  經過一年的發展,1945年,經中央軍委批准,以李先念、王震為首,中原軍區成立,359旅是中原軍區的主力部隊。

  1945年冬天,王震帶領部隊前往洛陽店一帶進行修整,準備過冬。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雪,給他們的行軍計劃帶來了難題。

  原來,就在部隊途經應城一帶的時候,突然下起了大暴雪,道路變得泥濘濕滑,很難通行,不但重武器無法通過,攜帶輕武器的步兵亦走得艱難。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更重要的是,他們沒有糧食了。

  國民黨的圍困之敵有好幾個師,面對他們的重重圍堵,王震尚能對付,但是這輜重補給的事情,他是真的沒有辦法。

  畢竟,南泥灣時期的他雖然是生產能手,但那畢竟是從泥里刨食,有後方百姓的支持。

  但是,這個冬天裡,部隊一直在運動,再加上敵人的封鎖,沒有後方支持,籌糧才變得很艱難。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359旅屯田開墾生產

  在烽火連天的紅軍、抗戰歲月里,王震以不懼犧牲、敢打敢沖的硬朗作風,成為了一個令敵人心驚膽寒的共產黨猛將。

  然而,現在卻為了糧食,一分錢難倒了英雄漢。

  無奈,王震向鄂北地方的黨員同志李實求助,但李實同志也沒有辦法,這可是在敵占區,而不是物資豐厚的延安後方,到哪裡去籌措一個旅的糧食消耗?

  別說是王震的一個359旅了,強盛如中野王牌組合「劉鄧」,劉鄧大軍在出入大別山的時候,部隊也照樣很難從敵占區發動群眾,各個外線部隊都是這樣的情況。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眼看著部隊要陷入凍餓兩難的境地,李實試探著問,「首長,要不,去問問環潭的大戶廖家?要說周圍地區誰最可能,也有能力給我們提供幫助的,也就是廖家了。」

  當下,李實把廖家的情況跟王震說了說。

  王震聽了李實的介紹,也陷入了猶豫,這能行嗎?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危難時刻顯真情

  此時的廖氏家族早不是當初的環潭望族了,經過一場抗日大戰,再加上國民黨軍的長期剝削,廖氏家族的祖傳十不存三,不復往日風光了。

  但要說一個旅的過冬糧食,對廖氏家族還是九牛一毛,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廖家的祖產就是田地,糧食的儲備肯定是最多的。

  但王震猶豫糾結的不是這個,而是廖家當時的族長,上上代族長廖臨軒的孫子廖復初,他跟國民黨的駐軍有關係,後者雖然剝削他錢財,但又為他提供槍支彈藥人力,組成了類似私軍的「礦警隊」。

  平日里,這些礦警隊可沒少打壓轄區里的解放軍,而且除此之外,廖復初還在國民黨把控的政權里當縣官,可以說,跟國民黨軍的關係比較親密。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這樣一個人,真的會幫我們嗎?

  但是沒有辦法,為了部隊的出路,王震決定硬著頭皮試一試。

  王震托李實去廖家試一試,李實惴惴不安地來到了廖家,但沒見到廖家家主廖復初。

  心情失落之下,李實正準備離去,誰知堂屋裡走出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太太,叫住了準備離去的李實。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網路圖

  「你是解放軍?」老太太笑著問李實。

  李實搖搖頭,「我是共產黨,但不在軍隊里。」

  這個老太太是上上代廖家家主廖臨軒的夫人毛氏,正是當時建議廖臨軒用12000吊大錢盤下膏鹽礦的那個女人。

  當初,廖臨軒花12000吊大錢盤礦,還遭受了族老們的嘲諷,認為他是不務實際,要把錢砸在水裡。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網路圖

  畢竟,1920年代的12000吊大錢,價值抵得上現在的幾百萬差不多了,要是換成水田,廖家的田產能夠多一倍不止。

  但是毛氏的眼光比較長遠,她也很有魄力,有見識,在她的促成下,廖臨軒才下定了決心買礦,而也是她的努力,廖家才有了一段大富大貴的日子。

  如今時過境遷,廖臨軒早已不在,唯獨毛氏存活至今,年有九十了。

  她看著李實,「你是不是解放軍不重要,是共產黨就是了,都說你們共產黨替天下窮人做主,我看吶,你們遲早要得了這全天下百姓的支持。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黨群關係

  毛氏的眼光的確長遠,基本預測到了後來幾十年的中國政治軌跡。

  「我們廖家是愛國的,也是明大義的,我還算能做點主,你們的軍隊需要多少糧食,你跟管家報吧。」

  說著,毛氏讓李實跟著老管家去糧米倉庫。

  李實激動地帶著1000擔救命的糧食,回到了359旅,向王震復命。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王震看著那堆成小山的糧食,第一件事卻是問李實,「跟人家打欠條了沒?」

  李實照實說話,「打了,但那老太太說,不要借條,說是廖家支援革命,她把我寫的借條給撕了。」

  就這樣,李實借到了1000擔救命糧,極大解決了359旅的冬糧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後來毛氏還差人又給359旅送了些蔬菜,與幾十頭大肥豬,359旅的輜重問題進一步緩解,順利度過了這個難捱的寒冬。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但是之後接連十幾年的大仗,對陣國軍,援助朝鮮,反擊印度,王震一直沒閑著。

  1991年,已是83歲高齡的王震將軍,忽然收到了一封信,信是當年359旅的老兵馬興所寫。

  馬興是395旅中另類的文藝兵,喜歡寫戰地文學和日記,是文化水平差勁的王震所「欣賞」的類型,所以他跟馬興多有交流。

  忽然收到馬興的信,王震的心裡是歡喜的,畢竟是闊別近四十年的老手下。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但是信的內容又讓王震的心裡充滿了沉重。

  原來,信里提到當年曾經援助過359旅1000擔糧食的廖家,他們的族長廖復初,因為「礦警隊」曾經打壓過解放軍,並且跟國民黨「過從甚密」而被人舉報,坐了幾年牢。

雖說後來廖復初平安出獄,但是因為他有罪名在身,沒有公民身份和權利,屬於黑戶,因而不能跟家人團聚,只能苟活在世上,一直過了十幾年的苦日子。

一個於革命有功的功臣之後,居然就此以黑戶的身份,苟活於世,雖然他的確跟國民黨軍隊有交集,但是那也是形勢所迫,同在一地,不得不低頭呀?但他們家對359旅的幫助也是事實啊。

這讓曾經受到過廖家恩澤的王震心裡如何好受?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廖復初雖然寫過材料,說他家給359旅支援過糧食,奈何沒有借條一類的物證,也沒有當事人人證(李實早已過世),所以他的材料一直得不到重視,他的冤屈也就一直沒有得到昭反。

  走投無路之下,廖復初找到了馬興的家門前。

  他是從報紙上看到了馬興的文章,提到了贈糧的舊事,所以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求到了馬興這裡來。

  馬興一聽是恩人之後來了,非常熱情地招待了他,聽說廖復初一家生活困難,不僅馬上自掏腰包先接濟他,並且十分認真地寫信,給老上司王震,希望他能介入此事。

1991年,地主出獄求救開國上將王震:當年我家借359旅1000擔糧食 - 天天要聞

  然後信件就來到了王震這裡,王震對此事自然相當重視,不僅馬上給廖復初所在的地方政府民政部門打電話,讓他們為廖復初「平反」,洗刷他的罪名,還要求民政部門要對他進行優先補償。

雪中送炭明大義,危難時刻顯真情,那1000擔救命糧食,救了359旅,救了鄂豫皖邊區,廖家可算是革命功臣,支前模範吶!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河泊所遺址考古的三個價值 - 天天要聞

河泊所遺址考古的三個價值

金質「滇王之印」。 漢代木構遺迹。 本組圖片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圖 雲南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古滇國是從戰國延續至漢代的地方政權,屬西南夷的一部分。公元前109年,漢朝在此設置益州郡,又「賜滇王王印,復長其民」(《史記·西南夷列傳》)。 從設置益州郡開始,雲南開啟了融入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新篇章。 日前獲評...
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 天天要聞

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河北平原、山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經發展了廣大的游擊戰爭,是平地能夠發展游擊戰爭的證據。」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紹興十一年,岳飛在一天之內被十二道金牌緊急召回至臨安。隨即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但這只是一個幌子,是個緩兵之計,不久就被誣陷謀反,下了大獄。一時間朝野大駭!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 :「你們誣告岳鵬舉謀反,究竟有何真憑實據?」秦檜奸笑一聲:「其事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