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200年左右猶太人曾在巴勒斯坦地區建立以色列王國。那時這一地區還不叫巴勒斯坦,而是被稱為「迦南」。根據《聖經》記載:這片土地是以一個名叫迦南的人命名的。《聖經》中將這一地區譽為「流淌著奶和蜜」的應許之地。公元135年羅馬人將迦南地區的猶太人逐出,同時從其他地區移入非猶太居民。從此猶太人開始了在世界各地輾轉遷徙的歷史。猶太人生活的迦南故地被羅馬人改名為巴勒斯坦。
公元7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從東羅馬帝國手中奪取了巴勒斯坦地區。從那時起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了上千年。猶太人在離開巴勒斯坦後始終被信奉基督教的歐洲各國視為異端。19世紀末歐洲各國的排猶主義刺激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潮的興起。所謂猶太復國主義號召離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返回祖先生活的迦南地重建猶太國家、復興猶太民族。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不斷有猶太移民湧入巴勒斯坦地區。
到了二戰爆發的1939年當地猶太人口就已上升到45萬。二戰爆發後納粹鐵蹄肆虐歐洲各國使得越來越多的歐洲猶太人為躲避納粹的魔掌而逃到巴勒斯坦地區。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地區分別建立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和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在這一分治方案中占巴勒斯坦地區總人口不到1/3的猶太人分得55%左右的土地且多為沿海富庶地區,而占當地總人口2/3以上的阿拉伯人只分得45%左右的土地且多為丘陵貧瘠地區。
猶太人順應聯合國的決議於1948年5月14日在聯合國劃定的地盤上正式建立了以色列國。可阿拉伯國家聯盟斷然拒絕了聯合國這一分治方案。1948年5月15日凌晨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和黎巴嫩組成的阿拉伯聯軍就向前一天才剛建國的以色列發起戰爭。出人意料的是這場戰爭會以佔盡優勢的阿拉伯聯軍戰敗告終。此後以色列同阿拉伯國家之間一共爆發了5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屢戰屢勝,阿拉伯國家屢戰屢敗。
可以色列在打贏五次中東戰爭後仍沒能改變自己所面臨的惡劣地緣環境。缺乏戰略縱深的以色列一直身處在資源、人力等方面佔據絕對優勢的阿拉伯國家的包圍之中。以色列能戰勝阿拉伯國家無數次,但只要敗一次就有亡國之危。即使不考慮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問題,那麼以色列的領土從自然環境上看也是比較惡劣的:以色列超過60%的國土面積為沙漠與旱地,因此成為了世界上淡水資源最稀缺的國家之一。
整個以色列在排除掉荒漠後只擁有615萬畝可耕地,人均耕地面積大約只有0.7畝左右。以色列選擇在中東復國無論從自然環境還是地緣政治環境上看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當然選擇在祖先生活的故地復國的確更利於喚起猶太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可這種置之死地而後生的行為未免有些太傲嬌了吧?事實上以色列復國並非只有唯一的選項:歷史上猶太人曾嘗試過在南美的巴塔哥尼亞、中國東北、東非烏干達等地建國。
直到19世紀70年代南美的巴塔哥尼亞還沒明確的歸屬。當地只有一些尚處於原始社會的印第安部落,而沒能形成較為成熟的本土國家政權組織。按說這些印第安部落的實力遠遠不及阿拉伯國家,因此以色列要去這裡建國似乎要比在中東復國更容易。問題在於當時阿根廷和智利兩大南美強國正在打巴塔哥尼亞的主意。19世紀70年代以後巴塔哥尼亞被阿根廷和智利所瓜分。阿根廷和智利得到這塊土地後自然不會歡迎猶太人來這裡建國。
同樣中國東北也不適合猶太人建國:首先中國作為這一地區的主人自然不會歡迎別人佔據自己的領土建國。另外當時正對中國東北虎視眈眈的日、俄兩大列強也不會希望猶太人來分一杯羹。猶太人作為一個實力有限的小眾民族要想在中國東北獲得一塊土地是絕無可能的。相比之下位於東非的烏干達似乎要比巴塔哥尼亞、中國東北更適合得多。巴塔哥尼亞在當時處於阿根廷和智利的爭奪之中,而東北地區則是中國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
可烏干達直到1962年10月9日才獨立建國。當猶太人為復國奔走時烏干達還是英國人的殖民地。那時烏干達人對自己的命運是無法做主的。猶太人只要能搞定統治烏干達的英國殖民者就有可能在當地獲得建國所需的土地,而英國恰恰正是當時猶太復國主義的主要支持者。如果猶太人當初選擇在東非烏干達建國至少不用像現在這樣身處敵視自己的阿拉伯國家包圍中,同時東非的耕地、淡水等自然資源也遠比如今的以色列要多得多。
如果猶太人單純只是為了建國而建國的話,那麼東非也許比中東更為適合。可如果從國家的未來發展看就未必如此了。猶太人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商業基因的民族,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從經濟效益看是非常低的。國際格局的中心在亞歐大陸和北美洲。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加拿大、印度以及歐洲諸國均位於這一地帶,而南美洲、南部非洲等地則是國際格局中的邊緣化地區。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拉美地區既不是世界地緣格局的中心地帶,也不是主要世界航運線路的咽喉要衝。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沒像歐洲一樣的先進經濟圈,而且距離當時的世界中心又太過遙遠。這些顯然都不利於猶太人這樣的商業民族在此發展。相比之下回到祖先生活的迦南故地對猶太人而言卻是暗藏生機。首先猶太民族在歷經兩千餘年顛沛流離之後落葉歸根在情感上能最大程度激發猶太人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
當然這畢竟不是兒女情長之事,而是關於國家國運的大事。如果從理性角度上看為實現這樣一種民族情感訴求而冒被人包圍的風險似乎並不合算。問題是猶太人這樣一個小眾民族無論在哪兒建國都不能單純依靠自身實力。猶太人要想建立自己的國家除了得到大國的支持以外幾乎再無別的途徑。在二戰前猶太復國主義主要是依靠英國支持,而在二戰之後則主要是依靠美國的支持。
二戰中德國和日本被徹底打敗,英、法作為老牌強國也在戰爭中被嚴重削弱,因此戰後出現了美蘇爭霸的冷戰格局。美、蘇為爭奪世界霸主的地位爭相控制第三世界國家。兩個超級大國最忌憚的就是第三世界出現足以獨霸一方的大國,因為這會直接威脅到自己在該地區的利益。中東地區對美國維繫美元石油霸權意義重大,可美國與中東在地緣距離卻相當疏遠。即使美國的實力再強,但畢竟強龍不壓地頭蛇。
美國自然不願看到中東阿拉伯世界整合崛起成為國際舞台上一股強大的勢力。這就意味著美國需要在中東建立一個橋頭堡以制衡蘇聯和阿拉伯本土勢力,而作為美國盟友的以色列恰恰扮演的就是這種角色。古代以色列王國所在的迦南故地(如今的巴勒斯坦地區)恰恰正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的核心中樞地區。猶太人回到自己祖先生活的迦南故地復國以後猶如一把利刃切斷了尼羅河流域與兩河流域之間的地緣聯繫。
正因為以色列的存在使埃及、利比亞等北非阿拉伯國家同沙特、伊拉克、敘利亞等西亞阿拉伯國家被截然分開。在以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為主的中東地區卻存在以色列這樣一個另類就使得阿拉伯世界的整合統一根本無從談起。以色列選擇在巴勒斯坦地區復國既是迎合民族情結也是迎合美國的利益訴求。以色列只有選擇在此地復國才能得到美國的支持,而以色列復國如果離開美國的支持是難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