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是近代中國自革命勝利、勝利建國之後,有一個偉大勝利,亦是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的重大事件。
香港回歸的當夜,萬眾歡呼,舉國歡騰,人民流下了喜悅的淚水,記住了美好的回憶。
然而都說暴雨之後才有彩虹,如果說香港回歸有如一束彩虹般美好,那麼,在香港回歸之前,中國可沒少受到西方國家的刁難,那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無異於是暴風雨般的考驗。
1982年9月下旬,英國主要領導人輪番訪華,意在阻止香港回歸,然而,中國人民忍受這樣的屈辱持續了一百四十年,好不容易有了反抗的資本,又如何肯甘心讓港島再度流浪一百年?
1982年,小平同志面對「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咄咄逼人,搬出了一記殺手鐧,而這一記殺手鐧,則出自毛主席在世時候的手筆,令撒切爾再無還手之力,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放棄了。
那麼,在談判陷入僵局的這個節點,小平同志究竟掏出了什麼樣的殺手鐧,才令撒切爾夫人也無能為力,無功而返?而在毛主席時期,他又做了什麼,到後來依然還在照拂子孫?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史料:發兵香港的設想
1982年4月,時任英國首相愛德華·希斯訪華,他的到來,是為了之後要在下半年訪華的撒切爾夫人,打前哨站。
儘管英國國內的黨派之爭頗為激烈,愛德華·希斯和撒切爾夫人也算政敵,但是在香港問題的立場上,英國多黨派是一致的。
因此,愛德華·希斯的來者不善,中共領導人都是看在眼裡的,但我們的領導人絲毫不慌,反正早晚要把香港拿回來的,不如趁著這一波雙方談判,先給英國方面敲敲警鐘。
因為不知道英國方面的具體態度,所以在是文談還是武談上,當時我們是存在分歧的。
然而,無論文談還是武談,我們都是有充足準備的。
愛德華·希斯與撒切爾合影
事實上,武談,或者說是武力搶回港島的想法,早已不是第一次被拿出來討論了。
早在剛剛建國的時候,我們解放軍的幾個兵團路過深圳,都在跟黨中央提出建議:要不順手把香港給解放了得了!
這個想法,其實也符合當時解放軍中大部分高級將領的想法。
因為當時的解放軍,軍力正盛,軍威震天,無論官兵百姓,全都士氣如虹,連二三百萬的國民黨軍都被我們吃干吃凈了,僅僅駐紮了兩萬英國軍隊的香港島,確實是不在話下。
但是這個想法,卻被當時的黨中央,給一致否決了。
毛主席在回復的電報中,很明確地表示,暫時不處理香港問題。
布局:毛主席的高瞻遠矚
暫時不打香港,這個簡單的決定里,卻飽含著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以及當時那一班子的黨中央領導人們的政治智慧。
不是說打不過,以當時的解放軍的戰力,英國就算調來一兩個師,照樣白給。
但是,即使是那樣,也不能打。
一來,香港還在所謂的「條約租借期」內,我們沒有必要跟英國產生摩擦。
二來,當時的中國的大部分生產建設已經打爛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抓緊恢復生產,才是最要緊的事。
三來,香港有很多國際大公司,代表著很多西方國家的利益,這些都是我們不能觸碰的。
更何況,反正香港就算暫時歸英國說了算,但是始終是挨著中國領土,是跑不掉的,與其把它打掉收回,讓它立刻失去「遠東第一大港口」和「遠東第一大經濟城市」的價值和地位,倒不如留待將來。
中共領導人們當時的想法很明確,以後我們也會有自己的經濟中心,但是卻要我們摸著石頭過河,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很多困難。
與其打爛香港,倒不如去學習香港,建設我們自己的經濟中心。
一代領導人們的高瞻遠矚,在如今看來,都是大智慧,別的不說,單是北上廣深四大經濟中心城市的建設發展,無不是看著香港學香港,這麼來的。
而說到毛主席的高瞻遠矚,不得不提到他在1963年時的一項舉措。
當時,港島發生了很嚴重的淡水資源短缺,島內居民的生活用水很成問題,但是駐港英國總督卻想不到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辦法。
於是毛主席就說,給他建個水利工程。
於是,就有了周總理督辦建造的東江至深圳的直流供水工程,解決了香港幾十年的用水緊張問題。
眼看著水利工程已經逐漸落實,香港市民的用水困難得到很大的緩解,毛主席鬆了一口氣的同時,笑著對周總理說,「剩下的事情就交給年輕人辦吧!」
而主席所說的剩下的事情,無疑就是在香港的用水方面做文章,但這件事情頗為關鍵,用得好,能夠為香港回歸助一大力,但用不好,不僅不能形成助力,反而會使香港居民產生不良情緒,得不償失。
其中具體的力度把控,與使用時機,需要領導人有一個清晰的把控。
而毛主席對自己的繼任者表示了充分的信心,因此才會把這出伏筆按下不表,就是為了留待後人。
而他的繼任者,就是耄耋之年又操舵江山的小平同志。
談判:小平同志的強硬
1982年9月24日,撒切爾訪華,並向小平同志提出,英國要繼續租借香港一百年。
對此,小平同志強調:「主權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或者說,百年前的清政府,因為武力值無法與列強相比,所以在主權問題上也沒有掙扎的餘地,但是,今時今日的中國,早已不再是百年前任人魚肉的舊中國,而是國力強盛、民族團結、自保有餘的新中國。
對此,撒切爾夫人開始拿百年前的三大條約來說事,指責中國沒有契約精神。
而小平同志的反應也很強硬,你不是要拿一百五十年前的三大條約來說事嗎?好,那我就在這件事情上,跟你好好論一論,看看到底誰占理!
而小平同志跟對方「講理」的方式,也很簡單,就是明確地告訴你,一百年前的清政府無能,縱使三大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他們也不得不認,那是情勢所逼,迫不得已。
但是,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當時的清政府,我就明確地告訴你,這三大條約都是不平等條約,中方不會認可,況且既然「合同」已到期,你想續約?沒門!
撒切爾夫人撇開百年前條約的簽訂,是當時的英政府逼迫當時的清政府簽訂的這一事實,主觀忽略了該條約本質上就違背了「公平公正」契約精神的客觀事實,而只在「遵守條約」這件事上跟小平同志談論,這就是純耍流氓啊!
而如果小平同志跟她討論這個問題,無論如何都是占不到理的。
然而小平同志可是一位老練的政治家,況且他曾長期跟隨開國偉人毛主席生活、工作,深入研究過《毛選》,深得毛主席「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理論之個中三昧。
小平同志知道,不能跟撒切爾夫人在「契約精神」的問題上兜圈子,不能被對方製造的話題給牽著走,於是他開始「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管你說什麼問題,我只找對我有利的話題。
於是,小平同志搬出了中國人民盼望香港回歸這個大殺器,意在告誡撒切爾,在這件事上,中國會發揮舉國之力,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小平同志甚至說:「中國人窮是窮一點,但打仗是不怕死的!」
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卻讓撒切爾夫人心裡著實震了一下。
仿若無聲處聽驚雷,英國首相撒切爾,忽然從幻想中清醒了過來,終於正視起對面坐著的老人。
這可是小平同志,當時中共的最高領導人,中共二代領導人中的核心!
別看小平同志在位的時候,已經是一個耄耋老人,但他曾經可是劉伯承元帥的左膀右臂,既通軍事又曉政治,再加上改革開放的經歷把控,可謂是全方位能力超群。
再者,他是真正打過仗的人撒切爾固然強勢,但在小平同志面前,也就是個外國女娃娃。
到此,英國女首相「鐵娘子」撒切爾沒轍了。
她仰重的三大條約,在小平同志面前如同廢紙。
她打出的主權牌,根本站不住腳。
她攜馬島大勝的威勢而來,企圖以英軍的強大武力為利劍,逼迫小平同志低頭,結果卻在小平同志一句「中國人不怕死」面前,被打回原形。
說到底,馬島戰爭就是一場不對等的戰爭,戰爭的失敗方阿根廷,充其量也就是現代化軍事強國,對舊軍事強國的宰割,這一點從戰後英阿參戰人員戰損比1:3,戰機戰損比1:4就可以看出。
馬島戰爭局部示意圖
阿根廷軍隊完全不是英國軍隊的對手,所以這一場74天的戰爭,並沒有什麼說服力。
反倒是透露出了英國軍隊的疲態漸顯,連一個並不算強的阿根廷,都得花掉74天才能迫使阿根廷投降,從而撤出馬島,那麼,英國有什麼底氣,來到我幅員遼闊的大中國打仗呢?
更何況香港背靠大陸,你即使僥倖攻下來,並站住了腳跟,問題是你守得住嗎,許多國家布置在港島上的瓶瓶罐罐的產業,你護得過來嗎?
馬島戰爭的結束
再者說了,我們寬闊的大後方隨時可以起兵百萬,而英國的軍事實力卻還要遠隔重洋而來。
說到底,在東亞這一片,中國才是地頭蛇,英國只是外來戶,憑什麼想要讓地頭蛇低頭聽話?
而曾經在朝鮮戰場上,中國以弱軍事國家對強軍事國家美國的勝利,可還殷鑒不遠呢,中國在那麼弱的情況下,依舊打贏了軍事實力數倍於己的美國,所依靠的,不就是驚人的意志力和「中國人不怕死」嗎?
連美國都輸給過中國,相比之下,英國在馬島之戰佔了阿根廷的便宜後的勝利,顯得是那麼微不足道,和輕不可言。
說白了,類似於「鐵娘子」撒切爾這種強硬派政治家,她的強硬來自她的審時度勢與因勢利導,來自她的底氣與底牌,然而面對小平同志,撒切爾的三手牌打光了,她的談判也就宣告結束了,接下來輪到小平同志發力了。
好在小平同志也不是個爭強好勝的人,面對來勢不善的英國首相撒切爾,他可以不卑不亢地強硬回擊,但是撒切爾的氣勢已然下落,小平同志卻不會窮追猛打、反唇相譏。
於是,小平同志的態度重歸溫和,該和風細雨已然和風細雨,該好言相說依然好言相說,給足了英國首相面子。
接下來,小平同志開始給撒切爾「上課」。
他從中國的改革開放,邊緣政治,在聯合國的地位變化等多個方面,與撒切爾夫人相互交流。
其實這是在變相的告誡撒切爾夫人,世異時移,中國早已不復往昔疲弱,勸撒切爾夫人打消幻想,別再打香港的主意。
然後,小平同志又說到,毛主席在二十年前下令為香港建造水利工程。
言下之意就是告誡撒切爾,如果你想動小手腳,那麼我們有的是辦法拿捏你。
撒切爾終於色變。
然後,小平同志才開始寬慰撒切爾,即使香港回歸中國,中國也有自己的辦法,穩固香港的繁榮,它依然是遠東第一城市,而中國與英國也不是敵人,依然可以在經濟領域展開交流合作。
一剛一柔,一硬一軟,鬆弛節奏全在小平同志一手之握,他的談判手段著實高超,撒切爾夫人從來時的其意不善,到走時的敗興而歸,完全被小平同志折服了。
撒切爾走的時候失魂落魄,摔了一跤
可以說,香港到最後能夠安全地、和平的、無波無瀾的回歸祖國,小平同志在1982年的這次暗藏機鋒的首腦對談上的發揮,要佔到三分之一的功勞。
結語:
這場中英交鋒就此謝幕,然而影響卻是極其深遠,因為它為香港的回歸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釋放了一個肯定的信號,由此,我國接下來的各種準備工作,才有了一個準確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