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5年,新中國成立後,首次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儀式在北京中南海隆重舉行。在一群威風凜凜的將軍中,有一位女將軍英姿勃勃,專心致志地傾聽著台上毛主席的演講。
李貞
授銜儀式正式開始,毛主席緩緩向她走來,親自拿起一枚一級解放勳章,放在女將軍的手中。女將軍眼含熱淚,激動的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周總理親手將少將軍銜授予她,握住她的手說:「祝賀你,你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
這位女將軍是誰,她又為何能獲得少將軍銜?
從童養媳的身份中掙脫出來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舊社會的婦女是悲哀的,她們大多數都決定不了自己的命運,一生下命運就被定在了十字架上,成為了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也有一些婦女不甘受人擺布,努力掙脫枷鎖,尋找屬於自己的光明。
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就是那個敢於與封建社會作鬥爭的傳奇女子,她就是李貞將軍。
1914年,只有6歲的李貞就被送到了另一戶人家當童養媳,就像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婦女一樣,她的一生從一開始就被封建社會無情的束縛住了。童養媳說白了就是白給的苦力,那時候李貞並不懂這些。
或許沒有紅軍的到來,李貞的思想會被周圍的環境漸漸同化,但李貞骨子裡就有一種勇於衝破枷鎖的勇氣,所以當紅軍到來時,她毅然決然地走上參軍的道路。
1926年,18歲的李貞聽姐姐說:「紅軍在咱們這裡成立了婦女解放協會,咱們婦女終於能站起來了!」李貞感覺自己解放的機會終於來臨,她和姐姐參加了婦女協會,負責統計的同志問她:「你叫什麼名字?」「旦娃子!」這是她叫了18年的名字。
同志說:「你姓李,不姓旦。」這時,李貞的腦海里出現忠貞不渝這個詞語,她說:「那就叫李貞吧!」這個名字極好,之後這個名字伴隨了她的一生。
自從參加了婦女協會,李貞的思想逐漸從封建中掙脫出來,由於她出色的表現,還被選為永和區婦聯委員,並在1927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不久,湖南被白色恐怖籠罩著,李貞也被列為黑名單中的一員,早就看不慣李貞的婆家擔心會引火上身,將一紙休書送到了李貞的娘家。李貞對此毫無波瀾,她早就不滿這樁婚姻,婆家此舉正合她的心意。
沒有婆家的束縛,李貞什麼負擔也沒有,堅決投入了戰鬥中。這年年中,王首道、張啟龍等共產黨員奉命回到瀏陽東老家組建黨組織,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李貞,這個堅強能幹的女子已經在他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貞和他們建立了中共瀏東特別支部和瀏東遊擊隊,李貞擔任游擊隊的士兵委員會委員長。
張啟龍由於共產黨員的身份,一家老小全都被殘忍殺害。出於同情,李貞開始關心張啟龍的生活,時間長了,張啟龍也被李貞感動,兩人在同志們的祝福下結了婚,成了一對恩愛的夫妻。
可幸福的生活還沒有持續多久,險惡的戰爭環境又給了這個幸福的家庭一次不小的重擊。1928年,張家坊團防局害怕秋收起義再一次爆發,擔心游擊隊趁夜偷襲,所以在晚上看守格外嚴密。
對此王首道說:「既然他們在晚上的防衛森嚴,那我們就在白天戰鬥。」他和張啟龍將隊伍分成兩批,第一批裝扮成農收的農民,把槍全部藏在糧食中,首先混入其內作內應。第二批裝扮成一支送親隊伍,光明正大地進入。
這一招很是保險,但新娘子還得由李貞扮演,李貞紅著臉說:「不行,不行,上一次攻打張家坊時,我就一個人守在外面。這一次我也想要跟著你們一起戰鬥。」隨即就將身邊的一位女同志推薦上前。
王首道說:「這裡的女同志只有你戰鬥經驗最為豐富,還是你比較穩妥。」李貞還想說自己可以當伴娘,但還是被王首道駁回了。另外李貞當時已經和張啟龍成婚,於是王首道就讓張啟龍勸說李貞。
經過張啟龍的一番勸說,李貞才同意當新娘。果然敵人並未對這支「送親隊伍」產生懷疑,趁著敵方不備,游擊隊對團防局進行突襲,只用了半個鐘頭,張家坊團防局就被連窩端了,他們取得了巨大勝利。
將母愛分散給烈士遺孤
李貞作為女子本可以在家中相夫教子,遠離戰場,但她不願成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毅然決然地參加了革命,與丈夫張啟明一起保衛山河。
在李貞和丈夫創建瀏陽東遊擊隊後,敵人就一直想方設法摧毀它。一次戰鬥中,瀏陽東遊擊隊傷亡慘重,敵人即將形成包圍圈,到那時只怕所有努力將要付諸東流。
為了革命持續下去,李貞、王紹坤等同志主動提出要吸引敵人的火力,掩護其他同志離開。時間緊迫,已經容不得他們再做打算,只能按照李貞的意見行動。李貞帶著幾人與敵人展開火力拚殺,其他同志則從後山轉移。
李貞和王紹坤等人將敵人引到獅子崖,但身後就是萬丈深淵。敵人看他們手中的子彈即將用完,也不急於一時,帶頭的人竟大喊:「停止射擊,他們的子彈快要用完了,抓活的還能有獎賞。」
敵人虎狼般的眼神,令李貞眾人恨得咬牙切齒,李貞看看身後的深淵,再看看敵人貪功的眼神,對身邊的同志們說:「同志們,在我參加革命的時候就下定決心,一輩子也不要回頭。所以就算我死了也不能成為敵人的階下囚。」
說完轉身就跳下了懸崖,其他同志們也紛紛閉眼跳了下去。懸崖邊上的敵人都瞪大了眼睛不可置信地看著已經消失在一片黑暗中的眾人,久久不能回神。
面對死亡李貞也怕過,但內心的革命力量戰勝了恐懼,使她毫不猶豫地獻身革命。不知過了多久,小腹的疼痛扎醒了昏迷了許久的李貞。她望著四周,並沒有什麼危險,這裡是崖底,身邊還有幾名隨著她一起跳下來的戰士,不知是死是活。
她掙扎著起身,小腹又傳來了疼痛,她低頭一看才發現,自己的小腹被樹枝捅出了一個窟窿,紅色的鮮血不停地從窟窿中緩緩流出。她將自己的上衣撕破,在小腹纏繞幾圈,暫時止住了血。
顧不得身上的傷口,她連忙查看其他戰友的情況,卻發現除了她與王紹坤之外,其他同志全部犧牲。深深的愧疚感從心底逐漸升至大腦,似乎空氣都變得凝滯,戰士們的死她也有一份責任。
此時昏迷的王紹坤也悠悠轉醒,看到這副慘狀也不由得悲傷起來,兩人抱在一起痛苦不已。良久之後,兩人將戰友們的屍體掩埋,才一瘸一拐地向附近的村莊走去。
李貞(前排右二)
來到一個村莊,李貞找到郎中處理傷口,經過診治醫生又告訴了她兩個不幸的消息。由於樹枝插得太深,李貞的子宮已經出現感染,可能會失去做母親的權利。另一個壞消息是,李貞原本已經懷孕,這次意外導致孩子也流產了。
李貞感到眼前一陣發黑,幾近暈厥,身邊的王紹坤急忙安撫她,李貞這才穩定了下來。幾天後,李貞與王紹坤找到部隊,繼續參加戰鬥。即便戰爭給她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但她從未改變革命的決心,正是有和李貞一樣偉大的人存在,革命才會迎來勝利。
1933年,張啟龍為了不連累李貞,向她提出了離婚,李貞也明白丈夫的難處含淚同意。被迫離婚後的李貞情緒比較低落,後來中央派她去瑞金中央黨校學習,李貞才逐漸好了很多。
在之後的幾年裡,李貞被派往各地擔任重任。在隨同紅六軍團參加西征時,李貞認識了第三任丈夫甘泗淇。
甘泗淇平易近人、溫柔體貼,李貞對他的印象極好,任弼時的愛人也看出了兩人的情誼,在她的撮合下,兩人最終喜結連理,成了一對恩愛夫妻。
李貞(左二)
結婚後,兩人相敬如賓恩愛無比,李貞還懷上了孩子。對於孩子的到來夫妻兩人又驚又喜,李貞以為這輩子都不會有自己的小孩了,可這個孩子又給了她做母親的權利。
1935年,紅二、紅六軍團戰略戰役,李貞也跟隨大部隊長征。一路上她咬牙堅持著,從未拖過部隊的後退,靠著極為堅韌的意志力翻過雪山,跨過金沙江,堅強地跟著部隊前進。
可環境的惡劣還是讓李貞肚子里的孩子早產了,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骨瘦嶙峋,李貞溫暖地將孩子抱在自己懷裡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長征路上物資匱乏,沒有吃的食物,李貞連口食物也吃不上,自然沒有奶水給孩子吃,孩子餓得啼哭不止,李貞心裡向針扎一樣疼,可她一點辦法也沒有。漸漸地孩子的哭聲越來越小,直到沒有了一點聲音。
李貞抱著孩子的屍體久久不願鬆手,戰士們不停地勸慰她,李貞這才鬆了手,將孩子安葬了。還未痊癒的舊疾再加上產後護理不周全,李貞的小腹疼痛不已,永遠地失去了生育能力。在無數個長征的日夜裡,李貞總會夢到那個葬在草地中的孩子。
失去孩子的李貞情緒非常不好,還高燒不退,情況十分危險。同志們想要用擔架抬著她走,可她說什麼也不肯。抵達哈達鋪後,部隊原地休整了一些日子接連吃了幾服中藥,李貞的病情才慢慢好轉。
在長征會師成功後,李貞和甘泗淇被評為「兩個模範幹部,一對革命夫妻」。雖然失去了孩子但李貞的母愛還在,她不忍烈士遺孤受苦,主動攬下照顧他們的職責。
八路軍120師後勤部長陳希雲生命垂危時放不下自己的孩子們,李貞知曉後,專門探望他說:「你安心治病,你的孩子們有我照顧呢,你放心。」她把陳希雲的大女兒和陳小妹接到自己的家中,當自己親生的孩子對待,照顧他們從上小學一直到參加工作。
老紅軍朱早觀病逝後,留下女兒朱一普孤苦無依,李貞也將她接到自己家中撫養。朱一普患上了很嚴重的胃病,李貞就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為她看病,還為她定了牛奶養胃。
李貞
李貞夫婦兩人一共收養了20多個烈士遺孤,用盡心血將他們撫養長大,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和革命的精神。這些孤兒長大後,對李貞夫婦十分孝順,將李貞夫婦當成了自己的親生父母。
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
長徵結束後,抗日戰爭開始,李貞與丈夫甘泗淇一起毫不猶豫地加入了戰鬥中。夫妻二人一同攜手抗擊敵人直到新中國成立。
1955年,新中國首次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儀式在北京中南海隆重舉行。李貞也受邀參加授銜儀式,在眾多將軍中她是唯一一個女性,她專心致志地聽著台上毛主席的講話,此刻內心被神聖感緊緊包圍。
毛主席為李貞頒發勳章
毛主席拿著勳章頒發給各位將軍,步伐逐漸走到李貞身邊。毛主席拿起一枚一級解放勳章,遞在李貞手中,李貞接過來卻激動得說不出話了。毛主席身邊的周總理親手將少將軍銜授予她,並握住她的手說:「祝賀你李貞同志,你是新中國第一位女將軍呀!」
李貞激動的心情化作一滴滴淚水,止不住地往出流。手中的勳章閃耀著暖暖的光,暖化了她堅強的心。這一刻她所有的努力都化作了榮譽掛在了胸前。
過了一輩子的苦日子,李貞早已留下節約勤儉的習慣,即使生活條件慢慢變好了,但李貞仍然還保留著以前的習慣。
她從不隨便買衣服,她穿的襯衫、外套,都是補了又補,她的一雙棉鞋穿了十幾年,鞋底磨穿了只換鞋底,鞋幫接著穿。李貞總是蓋著一床舊棉被,從來捨不得換,只有家裡有客人來,才會拿出新棉被來給客人蓋。
李貞的工資並不高,還有烈士遺孤需要撫養,家裡還時不時來親戚,所以李貞經常不夠用。對此李貞也從來沒有抱怨。
1975年,李貞住在了香山腳下的一個非常破舊的四合院中。這個四合院已經很久沒有人住了,磚瓦也有的裂開,傢具也不是很齊全,然而李貞就這樣住了下來。市裡領導給她安排了其他條件好的住處,但李貞堅持住在這裡。
到冬天的時候,院里的幾戶人家合用一個鍋爐燒水,室內溫度降到了冰點,如果不動彈就會被凍感冒。可她依舊不嫌棄,還說:「這房子能住,沒有那麼糟,我有禦寒的辦法。」
其實李貞也沒有辦法,她只不過是將自己之前的棉鞋穿在腳上,再披上兩件非常厚重的棉襖用來抵禦寒冷。由於當年留下的後遺症,李貞的小腹總是隱隱作痛,她就用玻璃瓶裝滿熱水揣到自己懷中,疼痛才稍微緩解一點。
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李貞仍舊批閱文件,處理群眾反映的信件,從沒有一天懈怠。
1980年,李貞的職務一升再升,可她依舊選擇住在這個房子里,堅決不搬。後來一位領導來看望她,一進屋裡就看到破損的傢具,領導很是愧疚,說:「讓革命先輩住在這樣的房子里,實在是我們的失職。」於是就勸李貞搬離這裡,到幹部所生活。
李貞卻說:「和過去相比,這樣的條件已經算好的了。我別無他求,這樣就挺好的。」
又過了四年時間,組織上的人已經勸了好幾次了,每次都不厭其煩地勸她搬離。好說歹說,李貞才同意搬到不遠處的幹部房內。在幹部房裡,李貞度過了6年。
李貞(右)
1985年,78歲的李貞給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寫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有個心愿,還望中央能夠批准。我今年78歲,想要辭去顧問之職讓位於能力更強的年輕同志,這是我發自內心的願望。」
退休後,李貞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中央軍委的人還是常常來向她請教問題,她也會不遺餘力地幫助。
1990年,李貞走完了她輝煌的一生,被她撫養過的孩子都回來參加追悼會,現場哭聲一片。在整理她的遺物時,人們驚奇地發現李貞的遺物非常少,可以用「一貧如洗」來形容。4把用了15年的舊藤椅、一個用了40年的行軍箱、一台用了14年的電冰箱,還有1.1萬元人民幣、2500元國庫券、戰爭年代留下的兩根小金條,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當親朋好友將她的遺囑宣讀給眾人時,眾人的淚水又止不住流了下來:一根金條捐給了家鄉瀏陽縣,另一條則捐給了丈夫甘泗淇的家鄉。直到她去世都不忘盡自己的微薄之力為祖國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