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18世紀末,德意志仍然分裂為三百多個不同的政治實體。1801年至1806年間,拿破崙戰勝了奧地利和普魯士,徹底改變了整個德意志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環境。戰場上的慘敗令德意志民族感情高漲,報紙和小冊子呼籲組成德意志統一戰線對抗法國。1813年,為將拿破崙逐出德意志,德意志諸邦動員了29萬人在萊比錫參戰,這次交戰被稱為「民族會戰」。拿破崙戰爭凝聚了德意志人,1814年,由詩人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作詞的《什麼是德意志祖國?》在柏林公演,歌中唱道:「德意志祖國應該是包含所有講德文的人的歐洲地區。」這首歌隨後不脛而走。但最終,自由主義者未能締造一個統一的德國,完成這一切靠的是普魯士的「鐵和血」,由此建立的德意志帝國一舉崛起為中歐強國。但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德意志帝國最終也亡於「鐵和血」,這段歷史包含了民族、戰爭、外交、崛起等太多元素,至今令人著迷。
歷史學家卡佳·霍耶出生於民主德國,擁有德英雙籍,他是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員,研究方向為現代德國歷史。他的《鐵與血:德意志帝國的興亡,1871—1918》可以被視為一本德意志帝國簡史,在200多頁篇幅中,扼要講述了「第二帝國」的歷史。
生於1815年的容克貴族俾斯麥一手締造了德意志帝國,這個帝國誕生於普法戰爭的戰火之中,並非民主統一的結果,而是由鐵與血鑄就。因此,無可避免的,帝國在內部和外部都存在一系列矛盾,為此,俾斯麥設計了一套體系來平衡內外部的勢力衝突,以維護脆弱的平衡,他不僅要平衡普魯士與其它邦國的關係,還要調和民主政治與王朝統治,更不用說幾百年分治格局下,德國在文化、習俗、宗教信仰、歷史記憶等方面都存在大量分歧,發展德意志身份認同還有待時日。俾斯麥踐行現實政治,通過靈活的手段時而拉攏,時而打壓國內各股勢力,如他先是與民族自由黨合作,繼而轉為與保守派合作,建立了多數黨派聯盟。在他領導下,1871年開始,德國經歷了被稱為「建國繁榮」的階段,經濟取得高速發展,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德國崛起為現代經濟大國。為了安撫工人,俾斯麥還打造了一套當時最先進的福利體系。
同時,俾斯麥深知德國處於歐洲腹地,面臨被周邊諸國聯合包圍的危險,為此,他折衝樽俎,以高超的手段致力於建立一套複雜的聯盟與外交保證網路,特別是通過外交手段拉攏俄國,以孤立法國,減輕威脅。
1888年,威廉二世即位後,由於缺乏領袖魅力和政治手腕,德國政治在十餘年間很快陷入危局,雖然沒有明顯動蕩,但帝國議會的各派系陷入了焦灼的對峙。而在對外政策上,爭奪殖民地的所謂「世界政策」以及英德海軍軍備競賽造成了外交孤立。而一系列事件中的拙劣表現令公眾對威廉二世缺乏信任,這使得後者的信心一蹶不振,不問政事。在內外交困中,德國就這樣在缺乏領導者的情況下陷入了夢遊狀態。
就這樣,德國在1914年進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並最終將這個一度繁榮、強大的國家拖入崩潰境地。1918年,威廉二世宣布退位,德意志帝國成為歷史。但俾斯麥的遺產存活了下來,特別是在戰後的灰暗時代,對德意志帝國的回憶越發浪漫化。無論如何,在1871年建立的帝國讓德意志人有了祖國,自此之後,德意志的版圖大體按照俾斯麥確立的排除奧地利的「小德意志」方案確定,即便二戰後德國長期分裂,依然最終實現了統一。
由於篇幅短小,本書簡明扼要,但基本勾勒出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發展脈絡,描繪了其政治軍事狀況和社會文化氛圍,讓我們了解了這個複雜而矛盾的新生國家,適合作為了解德意志帝國的入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