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2022年07月31日16:32:07 歷史 1878

1

你知道嗎?歷史上古代的河北跟我們現在所說的河北,是不一樣的。

在地域範圍上是有很大差別的。

戰國策》也有記載:趙有河屬北。此河指黃河戰國時的黃河流經今邯鄲大名、館陶至山東入海。

所以,唐朝以前的河北地區是指太行山以東、黃河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唐朝時期,正式設置「河北道」,道為今天的省級行政區劃,包括今天的河北省全部及山東、河南北部和內蒙、遼寧、吉林南部地區。

宋金設「河北路」,也是相當於今天的省級區劃。

河北在元代改為中書省,明屬京師,清朝時期設為直隸,1929年民國時期才最後改為河北省,一直沿用至今。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然而,歷史上的河北也曾光彩四溢,近代的河北卻過的有點風雨飄搖。

中國五千年歷史中,沒有哪個省,像河北這樣幾十年里頻繁搬遷自己的省會,弄得整個區域的治理跟現在的河北地圖一樣,有點六神無主的感覺。

2

河北省簡稱「冀」,是因為這裡屬於古代九州的冀州

東漢釋名》稱「其地有險有易,帝王所都,亂則冀治,弱則冀強,荒則冀豐也」,「冀」在此是指希望、希冀的意思,「冀州」就是寄予希望之州。

歷史上的河北,燕趙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有此情懷,可能前面所說的地域有關。

因其境內處處險關,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造就了一批批英雄人物,他們文韜武略,各有千秋。

從春秋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到華夏千古一帝的秦始皇的出生地;從獨尊儒術的漢代四朝元老董仲舒,到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蜀漢名將的趙子龍;從唐朝敢於犯顏直諫、被唐太宗李世民稱為「鏡子」的一代名相魏徵,到清朝乾隆年間學富五車、足智多謀的鐵齒銅牙紀曉嵐。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除了英才輩出以外,河北在中華歷史上留下的故事也很多。

邯鄲學步、事完璧歸趙、圍魏救趙,還有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更是順應了戰爭方式由「步戰」向「騎戰」發展的趨勢,這些也都發生在河北大地上。

我們小時候的課文《河伯娶妻》的民間故事也是出自河北。

前面說過,清朝時期的河北省不叫這個名稱,而被稱為直隸,從這開始,河北的省會城市開始了它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3

直隸,顧名思義就是直接隸屬中央管理的地方,是天子腳下的心腹之地,負有保護京城的屏障之稱。

清朝初期,河北直隸省會一直在今天的邯鄲市大名縣,是當時大名鼎鼎的大名府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但是因為當時的這個地方比較偏僻,離京城也比較遠,所以到了雍正時期,清政府把直隸省會遷到了離京城更近的保定,取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那時候的保定是個好地方,位於河北的中心位置,離京津都很近,而且沃野千里,人口眾多,農業發達。

到了清朝後期,閉關鎖國的國門被洋人的堅船利炮打開,海運興起,直隸總督經常要到天津口岸辦理通商事宜,因此天津的重要性越發突出。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直隸總督由此開啟了候鳥的兩棲模式,半年保定,半年天津,如此奔走於保定與天津之間,直隸也開啟了特殊的雙省會時期。

後來,八國聯軍首先在天津設立了「都統衙門」,這個機構後來被袁世凱繼承。

一直到鴉片戰爭後,因為海洋貿易的興起,1913年,直隸省會由內陸城市保定正式遷到了有出海口的天津。

中華民國建立後,政權中心回到南京,於是,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全國形式上的統一,定都南京。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南京政府將直隸省改為河北省,把北平、天津設為特別市,歸南京政府直管。

軍閥林立,加上天津還有外國租界,而這時的六朝古都北平閑著。

河北看著這麼個肥肉,趕緊撿漏,一度把省會遷到了北平。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社會一再動蕩,南北政府形成對峙,閻錫山的國民政府又恢復了北京直轄市身份,北京成了臨時政府的首都。

加之當時的北京也處於一片混戰,河北省政府於情於理都呆不下去了,又只能回到了天津。

此時的河北政府想著好好在天津呆著,但沒想到天津這個省會也就只呆了5年。

4

1935年,此時東三省已經落入日本手中,日軍前沿直抵天津,對天津多有侵擾,為了安全起見,河北省又搬回了保定。

從民國成立到抗戰爆發,短短25年的時間,河北省會在平、津、保之間輾轉反側,先後共搬遷四次

其中兩次光顧天津,加在一起20年,時間最長,北平、保定都是兩年多。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如果說前四次搬遷,是因為國內因素的影響,那接下來的抗日戰爭爆發後,更是一言難盡,河北省政府真正成為了流亡政府,四處流浪,居無定所,或者說,辦公人員逃到哪裡,哪裡就是省會。

1937年-1945年,那是一個硝煙瀰漫的年份,國民黨的河北省政府開始了一段流浪顛簸的歲月,抗戰時期先後在大名、洛陽郿縣、西安等地辦公。

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期間,我黨力量已經管控了河北的很多區域,分別建有晉察冀、晉冀魯豫、冀中南等革命根據地,每個根據地都有自己相對穩定的政治中心,被看作各自的「紅色小省會」。

當時的河北內部頗有「四分五裂」的感覺,每一個城市似乎都是省會。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1945年10月,「夢裡不知身是客,直把他鄉作故鄉」的河北,把省會從西安搬回了京師北京,北京在歷史上第二次成為了河北的省會。

重新把省會搬回境內的河北,並沒有就此結束省會不安穩的日子,而是在天津、北平、保定3個城市之間來回變更,而且還更為頻繁。

省會定京不到一年,1946年7月,河北省又將省會從北平遷回到保定,保定第3次成為河北省會,距離上次搬遷還不到1年的時間。

又是一年多的時間,1947年11月,河北省又把省會從保定遷回了古都北京,北京也第3次成為了河北省會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解放前,烽火連天、兵荒馬亂,河北省會飽受顛沛之苦。

7次省會的搬遷之路,讓很多人苦不堪言。

遺憾的是,解放後,仍然沒有穩定下來,大概是搬遷成了慣性了,又經過了三番五次的大折騰。

5

1949年,北京迎來了新時代、新曙光、新使命,「一步一招手、一步三回頭」的河北,省會重回保定

1958年,大躍進如火如荼,在大幹快上、工農互促的口號下,天津發展迅速,保定則略顯沉穩,所以河北省會再次遷到了天津。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在那風風火火的歲月,一年之內河北就完成了搬遷,天津也迎來了第3次成為河北省會。

天津憑藉經濟活力再次成為河北省會,但是沒過多久,中蘇交惡,中國面對的國際形勢發生巨大變化。

打起仗來怎麼辦?臨海的天津能守得住嗎?

要知道,在清朝末期,外國軍隊就是從天津打開海上入侵之路,長驅直入兵臨城下。

因此,1966年,河北省會第五次寵幸保定,天津次年由中央政府直轄。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有趣的是,河北省的很多下屬單位,保定市的很多下屬單位,都搬到了保定下屬各縣,採用「大分散、小集中」的方式安排辦公場所,一切為了戰備。

1968年,「文革爆發」,保定的局面很不穩定,同年,石家莊革委會成立,名不見經傳的石家莊第一次成為了河北省會。

河北省這次搬遷到石家莊,主要是為了避免「武鬥」中過於複雜的各種關係,屬於臨時搬遷。

從來沒有當過省會的石家莊,當時雖然人口不多,但是工業人口佔比很高,而且階級隊伍比較堅強,而且處在鐵路網縱橫交叉點上,是華北鐵路的中心樞紐。

當時的石家莊缺點也很突出,位置偏僻,歷史和文化也無法和其他城市相媲美。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保定自不必多說,北邊的張家口曾是察哈爾省的省會、承德曾是熱河省的省會,所以,河北各地提出異議的情況一直都在。

1970年,河北省考慮把省會遷回保定,但自己內部卻又意見不合,在一番「留石」和「回保」的爭論之後,各執一詞,相持不下。

最終上報給了中央,周總理親自批示「河北省省會就地建設,不要再遷了」

自此,河北省的省會搬遷史終於畫上了休止符。

河北省會究竟定在了這個火車拉來的城市——石家莊,可惜,保定太慘了,千年備胎,最後始終沒能被扶正。

6

1913年河北省會離開當了近200年省會保定之後,短短55年間,不包括抗戰時期那段顛沛流離的日子,河北省會共搬遷了11次。

其間,保定5次成為河北省會,天津、北京分別3次,最後卻落定於一個在河北歷史上從來沒有過濃墨重彩的石家莊。

最會「折騰」的河北省,50多年搬了11次省會,最短時間只有1年 - 天天要聞

不過,隨著新中國的建設、改革開放的步伐,依託交通樞紐發展50多年來,石家莊作為河北的經濟、文化、政治、交通中心,現在已經完全合格,且最終成為了一個眾所周知的「國際庄」。

河北省會,不折不扣的是天下最能折騰的省會。常言道,好家經不起搬三搬,每搬一次家,都是對家的一次摧殘,何況一個省會?

古語有云:定能生慧

人如此,家亦如此,石家莊在未來的發展建設中,一定會越來越好。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跨越時空 AI讓81歲老人和她19歲的哥哥「重逢」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 AI讓81歲老人和她19歲的哥哥「重逢」

在安徽蕪湖市南陵縣有個家發鎮,是以志願軍特等功臣李家發烈士的名字命名的。1953年,李家發在朝鮮戰場上英勇犧牲時,年僅19歲。如今,70多年過去了,李家發最小的妹妹李家英,希望再走進李家發烈士曾經所在的部隊,在哥哥的營房裡,與記憶中那個保家衛國的身影,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前段時間,總台記者陪同老人完成了...
四川雅安漢闕百年歷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 天天要聞

四川雅安漢闕百年歷史老照片合集更新

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上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下部分沙畹1907年的高頤闕拓印1914年謝閣蘭拍攝的高頤闕照片部分截圖高君頌碑 1914年網路圖 碑拓印目前國內歷史上對雅安漢闕拍攝(研究)較為出名的人物,一位是1914年第二次來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內蒙古一副市長任上被查! - 天天要聞

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內蒙古一副市長任上被查!

內蒙古紀委監委5月23日消息,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長孟曉冰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內蒙古自治區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公開信息顯示,孟曉冰,男,蒙古族,1971年10月生,大學,公共管理碩士,中共黨員。1991年以來,孟曉冰一直在赤峰市工作,曾任共青團紅山區委書記,共青團赤峰市委副書記,...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探訪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 - 天天要聞

山河印記·尋訪抗戰足跡|探訪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

在遼寧省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街道,三座深灰色粗糲質感的建築依山而建,這便是阜新萬人坑死難礦工紀念館。 建館至今,這裡已累計接待645萬人次參觀,已成為激發愛國熱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場所。 記者:楊青、姜兆臣 新華社音視頻部製作...
痛悼!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於推動男女平等 - 天天要聞

痛悼!新中國第一位女大法官,因病去世,致力於推動男女平等

據新華社消息,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長、黨組成員馬原同志,因病於2025年5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馬原 資料圖 圖源:中國婦女報馬原同志病重期間和逝世後,中央有關領導同志以不同方式表示慰問和哀悼。馬原,女,1930年6月生,遼寧新民人。1951年1月參加工作,1953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9月至1963年1月任北京大...
滂沱大雨中,工運舞台劇《大雨將至》首演開啟紅色工運精神穿越之旅 - 天天要聞

滂沱大雨中,工運舞台劇《大雨將至》首演開啟紅色工運精神穿越之旅

本報訊(記者 孫雲)昨天的申城,滂沱大雨幾乎整日未斷。在這樣應景的天氣中,一場反映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裝起義等工人運動的原創舞台劇《大雨將至》在徐匯區工人文化體育中心首演成功,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震撼心靈的紅色文化盛宴。今年是中華全國總工會和上海總工會成立100周年,也是五卅運動100周年。徐匯區總工會歷時一年時...
血海洗劍:日軍殘暴大屠殺系列6-蕭壠大屠殺 - 天天要聞

血海洗劍:日軍殘暴大屠殺系列6-蕭壠大屠殺

一、時間1895年10月20日(陽曆),發生於乙未戰爭期間日本侵台的關鍵階段。二、地點台灣台南縣佳里鎮(舊稱「蕭壠村」),位於布袋嘴港通往台南城的戰略要地,今屬台南市佳里區。三、遇難人數約7000人:多數史料記載為藏身於蕭壠村壕溝及樹林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