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父親犯了法,兒子應該怎麼辦?看看孔子怎麼說

2022年07月15日11:08:18 歷史 1830


如果父親犯了法,兒子應該怎麼辦?看看孔子怎麼說 - 天天要聞

如果父親犯了法,兒子應該怎麼辦?看看孔子怎麼說 - 天天要聞


如果父親犯了法,兒子應該怎麼辦?看看孔子怎麼說 - 天天要聞


1,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怎樣的?

魯哀公六年,孔子從陳國到了蔡國的故地——負函,現在屬於楚國,管理者是葉公諸梁。

葉公諸梁對孔子很尊重,孔子一到負函,他就向孔子問政。然而這還不夠,他還私下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

子路不知道葉公的真實想法,不敢貿然回答。回來後告訴老師,於是引出了孔子對自己的這句評價。

「其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如果父親犯了法,兒子應該怎麼辦?看看孔子怎麼說 - 天天要聞

如果父親犯了法,兒子應該怎麼辦?看看孔子怎麼說 - 天天要聞

錢穆先生對孔子的這個評價,給出了三個解釋:

一是「不知老之將至」

魯哀公六年,孔子已經六十三歲了,可是他卻用了「老之將至」,說明他認為六十三歲才剛剛開始進入老年。另一方面,他形容自己「不知老之將至」,意思是說自己還不覺得自己老呢。所以,孔子的這句話,表明了他當時的心態是非常年輕的,並不以老人自居。

二是「發憤忘食」

這句話是孔子形容自己學習時的狀態的,是說自己學起來可以到「忘食」的地步,可見他的好學了。

事實上,孔子一生都「好學」,並且,他對學問的追求是樂在其中的。錢穆先生說他:「畢生志學好學,皇皇汲汲,志道樂道,矻矻孳孳,一番誠摯追求永無懈怠之心情。

六十三歲仍然發憤忘食,足見他對學問的追求,真的是一生的追求,沒有懈怠。而這份不懈怠,又是因為他本身就樂在其中,因此才能堅持一生。

三是「樂以忘憂」

後半句「樂以忘憂」,孔子是在說自己的心境、心態。但錢穆先生認為,他的意思並非是他是個無憂無慮的人。

孔子一生都希望能夠將自己所學用於世,天命之年仍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為的就是能夠推行自己的思想,他對世事、對生民是心懷關愛的,因此他不可能無憂無慮。

但是,孔子是智慧的,他明白憂慮沒有用,只要不停地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就行了。因此他一邊求學,一邊傳道,一邊為各國的領導者推行自己的執政思想,沒有一日懈怠。至於結果如何,則不是他一人能決定的。他做了他該做的,便不再想其他,也就無可憂了。因此他形容自己「樂以忘憂」。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簡單之至,卻難以達到。人老而心不老,已經少有人能做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就更難有人能夠做到了。


2,孔子對君子出仕的看法是怎樣的?

孔子在蔡國舊地,也就是負函這個地方,遇到了好幾個隱世之士,通過他們與孔子的接觸,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君子之仕」的看法。

一,狂人接輿

孔子先是遇到了接輿。相傳接輿是個狂人,他路上遇到孔子,並沒有和孔子對話,而是邊唱歌邊經過孔子的馬車。他唱的是什麼呢?「鳳啊,你的美德怎麼一天不如一天了呢?往事已經無法改變了,未來還是可以去防範的。算了吧算了吧,現在當官很危險的。」

接輿是蔡國人,楚國強大,蔡國為了避開楚國,簽到了州來,負函因此成為楚國的領地。接輿以一個蔡國人的心境,心裡對楚國是有敵意的,自然更不願意看到孔子為楚國效力。因此,他唱這歌來勸孔子,想讓孔子別來做楚國的官。

然而,他既為蔡國人,又有學識才能,就應該出來為國效力,而不是在這個被佔領的故地隱居,做個隱士,只敢在路過孔子身邊時唱歌來勸誡。他唱歌有用嗎?當然沒用,只不過能自我安慰罷了。

二,長沮,桀溺

孔子一行還遇到了在田裡勞作的長沮和桀溺。孔子派子路去問路,兩人問他們是什麼人,得知是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兩人勸子路說:「現在這種世道,你與其跟著躲避人的人,不如跟著我們這些躲避世道的人吧。」

子路回來告訴了孔子,孔子有些悵然地說:「人不和人相處,還和誰相處呢?天下如果太平,還用得著我們出來改變世道嗎?」

如果父親犯了法,兒子應該怎麼辦?看看孔子怎麼說 - 天天要聞

長沮和桀溺應該也不是普通人,否則不會知道孔子和他的徒弟。但是他們也選擇了避世,意態消沉,遠離塵世,了卻殘生。

接輿雖然不出仕,至少心中還有怨忿,而這兩個人卻是完全沒有鬥志了。因此孔子只是悵然的感慨,並沒有想要去說服他們。

三,丈人

子路有一段路落在了孔子的後面,路上遇到一個老丈,子路於是問老丈有沒有看到自己的老師。老丈卻回答:「什麼都不會做,五穀都分不出來,怎麼能做老師?」,老丈留住了子路,把子路領回家裡接待,還讓兩個兒子出來行禮。

第二天,子路追上了孔子,把這件事告訴了老師。孔子知道這是個隱士,讓子路回去找他,結果老人已經走了。

這個老丈能說出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這種話,孔子知道他不是一般人。然而他只懂得生活中的父子道義,卻不懂得家國的君臣道義。孔子於是讓子路去找他,就是想要勸告他,為臣者應當為國效力,才是君臣之道。

通過這三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於「君子之仕」的看法是:不論國君是否賢明,不論世道是否清明,君子都應該肩負起自己的職責,儘力為國效力。國君有道時,君子要出來效力;國君無道時,君子更要出來,為了改變世道而努力。因為世事無道就選擇避世,這種做法孔子是不贊成的。


3,孔子對人倫和國法的看法是怎樣的?

孔子對孝道的看法可以通過兩個故事看出來。

一,與葉公的對話

孔子在負函時,葉公作為負函的管理者,很想要表現當地的人文教化。

當時負函隸屬於楚國,而楚國地處南方,被當時居於北方的各國認為是蠻夷之地。但是到了孔子在負函的時候,楚國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與原來的蠻夷之地大有不同了。於是葉公想要在孔子面前表現一下自己治下的民風教化。

葉公舉了一個例子,說在他們這裡,有一個人的父親偷了別人家的羊,做兒子的會出來告發父親。

葉公的意思,是說當地的人民都遵紀守法,即使是父子之間,也不會徇私枉法。

可是孔子卻說:「我們那裡是不同的,父親會幫兒子隱瞞,兒子會幫父親隱瞞,這才是真正的正直。」

孔子認為,父子之情是人倫,律法綱常是公義。人倫的價值更大於公義,更不能被破壞。所以當需要從這兩者裡面選擇的時候,孔子認為要選人倫。

二,蒯聵與岀公輒的父子之爭

蒯聵是衛國衛靈公的兒子,衛靈公在世的時候,寵愛妃子南子,讓南子把持朝政。蒯聵作為兒子自然不願意。他設計謀殺南子,結果失敗了,被逐出了衛國。

蒯聵離開衛國後,仍然想回到衛國奪權,就和父親的仇人晉國趙鞅聯手。衛靈公去世後,蒯聵想回國即位,但是衛國的大臣們推舉了蒯聵的兒子輒為國君。並阻止蒯聵入國都,蒯聵被迫在戚邑駐紮。

這件事涉及到父子倫常,也涉及到國家利益,所以很難有個好的結果。於是岀公輒與蒯聵父子二人就這樣對峙了十七年。

對於這件事情,孔子的弟子們曾經問過孔子的看法。

孔子的回答是,岀公輒不應該把父親拒之門外,這是名不正言不順的事情。儘管這件事實際上處理起來,可能沒有理論上那麼容易,孔子還是認為,應該首先遵從父子人倫之道,因為違反最基本的人倫,短期內似乎是有利的,長期下去一定會導致不良的後果。

後來,果真如孔子之言,蒯聵設計攻入國都,推翻了岀公輒自己做了國君,岀公輒只好逃離衛國。

如果父親犯了法,兒子應該怎麼辦?看看孔子怎麼說 - 天天要聞

這兩件事情里,我們都可以看到孔子對於孝道是首先推崇的,他認為與國家公義相比,人倫孝道是更基本、更重要的東西,如果丟棄了,造成的後果將要比前者更大更嚴重。

孔子不愧為聖賢,他的很多觀點放到現在也不過時。他的思想能夠流傳千年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變化 - 天天要聞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變化

邱行湘的木工技術不是吹出來的,三天時間,竟然神奇地將一些廢棄的鐵杴把、舊拖把把兒和前些時候為了擴大小菜園而砍掉的雜樹條子,全部給鏇成了嶄新的拖把把兒,足足八十多根,送到了縫紉組質檢組長董益三、黃維手中,二人認真地把關之後,給了邱行湘一個滿分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 天天要聞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7月1日,記者從貴林社工作人員獲悉,江西省著名笑星、相聲表演藝術家原江西省曲藝家協會主席萬新明先生(藝名「小筱貴林」)於2025年7月1日18時3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日本企圖吞併琉球的歷史事件 - 天天要聞

日本企圖吞併琉球的歷史事件

《中國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學劉東教授主編,10位海內外高校學者任編委,定期掃描海外中國研究前沿學術成果。本輯從數十種海外頂尖學術期刊精選論文32篇、書評12篇,所涉學科廣闊,涵蓋人文學科各細分領域,探討了諸如青銅時代的政治經濟學、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藝術史藝術、明清時期的白銀供應、清代邸報的發行與流通、...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建立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建立

京師大學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0),是北京大學在1898至1912年間的曾用名。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11,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批國辦
南京:為離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 天天要聞

南京:為離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當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2025年離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劉貴祥、謝桂英舉行熄燈悼念儀式,兩盞燈箱逐漸熄滅,兩位倖存者的照片從彩色變為黑白。截至目前,南京市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與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26人。7月2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代表和社會各界代表參加熄燈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