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他的心

2022年07月14日13:18:25 歷史 1657



吳孟超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他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是醫學界獲此殊榮的區區幾位科學家之一。

他還是作者的領導和老師,無數次為作者及同學們授業及解惑。為撰寫《吳孟超傳》,作者也曾多次採訪他,聽他親自講述自己的故事。

今年是吳孟超誕辰100周年,分享他生命中的若干細節,藉以追憶緬懷,也期待給讀者以啟迪——


1936年,吳孟超以好成績升入本校初中。此時,吳孟超自己做主,把名字由「孟秋」改為「孟超」。這是我們所看到的——從他內心發出的第一個渴望自強的信號。

那時,從國內又來了一位新校長。新校長經常給學生講國內的形勢。吳孟超和同學們得以知道,日本早在1931年就侵佔了中國的東北……從五歲離開家鄉來到南洋,吳孟超關心的只是自己的家人,關心的只是吃飯、穿衣、掙多少錢,沒想更多。1936年的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初中生吳孟超的心,在他的心裡裝進了一個「祖國」。從此,他開始關注祖國。

1937年到來,新校長陸續告訴同學們——

國內發生了「西安事變」,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逼蔣抗日。

盧溝橋事變,日軍侵佔華北。

日軍攻佔了上海。

南京陷落,日軍屠殺幾十萬中國軍民。

……

聽到這些國內的消息,以「光耀中華」教育學生的光華學校沸騰了!對日寇蹂躪我國土、殺害我同胞的罪行,師生們都非常憤怒。在學校大會上,校長講到激動處聲淚俱下。學生們振臂高呼:打倒日本侵略者!還我中華!

昔日寧靜的校園掀起了抗日救亡的熱潮,吳孟超15歲了,15歲的初中班長熱血澎湃,積極投入其中。許多時候,他的眼前會浮現出舅舅,會聯想到日寇在家鄉土地上蹂躪的場景。他學唱了幾首抗日救亡歌曲,又在班裡傳唱,振奮別人也振奮自己。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聞

吳孟超

馬來西亞的抗日救亡氛圍已很濃厚。

有一天,老師在課堂上告訴大家,僑界領袖陳嘉庚先生來詩巫了。同學們都很興奮,想去看望他,但老師沒有同意。因為陳先生很忙,不便打擾他。吳孟超後來才知道,陳嘉庚作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的主席,來詩巫的分支機構指導工作,並親自宣傳抗日,開展募捐活動。陳嘉庚的宣傳和動員大大激發了僑胞的愛國熱情,他們紛紛行動起來,以各種方式支援祖國。光華學校也喊出了一個口號:跟著陳嘉庚走。

吳孟超沒有見到陳嘉庚,但聽老師講了陳嘉庚的故事,知道了陳嘉庚說過的許多話:

「做人最要緊的是誠實與正義,要明是非,要為社會做事。」

「凡真誠愛國者,視全國當如人一身,拔一毛而知痛。」

「愛國始於愛鄉。」

這些話,吳孟超都記取一生。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聞

陳嘉庚

吳孟超和同學們關注著國內的局勢,聽到的是一個個讓人悲傷的消息,會戰一次次失敗,國土一片片淪陷。中國軍隊就這麼不堪一擊嗎?中國真的要亡國嗎?

新校長告訴同學們,「朱毛」領導的八路軍在平型關打過一個大勝仗,一次殲敵1000多人。「朱毛」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的,他們從江西瑞金走到了陝北延安。

吳孟超最早聽說「朱毛」這個詞,是與「共匪」聯繫在一起的。他聽到的是國民政府的說法,說那是一幫與政府作對的「匪」,並不清楚「朱毛」指的是朱德和毛澤東。新校長的到來,才讓他知道了很多關於「朱毛」的消息。

陳嘉庚來詩巫搞募捐,吳孟超突然想,我為什麼不可以像他一樣搞募捐呢?他想組織一個演出隊,用演出的方式進行募捐。想到了就干,吳孟超徵得了校長和老師的支持,在班裡組織了一個演出隊。同學們都樂意為抗日救亡做事,紛紛報名參加。他們先編寫了幾個與抗日救亡有關的節目,又抓緊時間排練,不等熟練便迫不及待地背著道具和乾糧,走進膠園和農舍,走上街頭。

這些節目雖然不成熟,華僑們卻非常感興趣。到哪裡都不缺觀眾。吳孟超明白了,這是因為在宣傳抗日救國,每個華僑都很關心。演出的技巧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華僑們召集到一起。看演出,喊口號,宣傳抗日。演出後當場募捐,觀眾都踴躍捐款。

前面說過,吳孟超是班長,成立「抗日募捐義演隊」後,他又被學校指定為演出隊的主管。既當班長,又當主管,他忙得不可開交。一天,他很晚才回到家,父親也沒睡,就坐在房門口等著他。他看看時間,不到兩個小時就該去割膠了。父親對他說:「阿秋,你明天就不要去割膠了。」

他很抱歉地說:「爸,我明天晚上早點回家。」

父親說:「沒關係,你今後不用去割膠了。」

「你是說我以後都不要去割膠了?」

「別去割了,阿秋!我和你媽商量好了。你是讀書人,把書讀好,比什麼都好!」

吳孟超心裡一陣溫暖,看到母親也在屋裡等著他。他進屋叫了一聲「媽!」媽說,去洗一洗,早點睡吧,聽你爸的。

他確實感受到了父母對他的看法在發生很大的改變。自小,他就感到了父母對他有很大的操心,因而也給了他更大的關愛,更多的鼓勵。在他上學後,特別是他讀到初中後,他感到父母從前對他操心的眼神消失了,變出了讚賞、信任,他自己也因此感到很溫暖,沒有辜負父母對他的愛。

有一次吃飯的時候,父親當著全家人的面說,我們阿秋很會讀書,我們全家人要供他一直讀下去,讀出大出息來,我們全家都有好日子過。

這時,吳孟超尚未意識到父母對他已經有一種不同尋常的期望。他一門心思在「抗日募捐義演隊」里,當這個義演隊的主管不是輕鬆的事。劇本要自己編,節目要自己排。節目排好後,還要組織下鄉演出。道具雖不複雜,但背著、抬著走路,也累得夠嗆。演出期間,餓了吃一些自帶的「士莪」,渴了向村民要些水喝,夜晚就宿在村民家中。這些困難都好說,最難的是要對付「紅頭阿三」。他們禁止學生們搞這種演出,經常蠻橫地制止和破壞,有時還棍棒相加。演出隊的好幾次演出都被他們衝散了。作為「主管」,吳孟超把大家聚攏來,又繼續演下去。就這樣,義演隊走遍了方圓幾十里的鄉村,募捐到了不少款項。每次義演回來,吳孟超總是和副班長林文立一起,把募捐所得逐一登記造冊,悉數交給陳嘉庚的「南僑總會」詩巫分會,再由他們設法轉送延安

1939年,抗戰已經兩年了。這年夏天,吳孟超要畢業了。

光華學校沒有高中,同學們初中畢業後,不管是升學還是就業,都將離開這所學校,各奔東西。因而學校有個慣例,畢業前學校和家長一起出資,讓即將離校的畢業生聚一次餐。

錢很快湊齊了,聚餐的日期也確定了,吳孟超卻不想吃這頓飯了。他想,好久沒有出去募捐了,好久沒有為國內的抗戰做事了,隨著畢業臨近,義演隊也將解散,如今有這麼一筆錢,能不能捐出去呢?他找副班長林文立商量:「我覺得,聚不聚餐並不重要,這筆錢可以花得更有意義!」

「做什麼用呢?」

「我們,還是把這些錢捐給八路軍吧!」

「好啊!」

在第二天的班會上,吳孟超把倡議一說,全班同學一致贊成。除了聚餐費,同學們又各自捐了點錢,以「北婆羅洲薩拉瓦國第二省詩巫光華初級中學39屆全體畢業生」的名義,捐獻給了陳嘉庚的「南僑總會」詩巫分會,並特別請陳嘉庚先生送給延安。

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光華學校校長像一盞燈,點亮了他的心 - 天天要聞

陳嘉庚

校長聽說這件事後很高興,親自到班上看望大家。吳孟超感到很光榮,更令人振奮的還在後面。


(摘選自作者與王宏甲老師合作撰寫的《吳孟超傳》華文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變化 - 天天要聞

戰犯的新生之路Ⅱ(391):董益三的變化

邱行湘的木工技術不是吹出來的,三天時間,竟然神奇地將一些廢棄的鐵杴把、舊拖把把兒和前些時候為了擴大小菜園而砍掉的雜樹條子,全部給鏇成了嶄新的拖把把兒,足足八十多根,送到了縫紉組質檢組長董益三、黃維手中,二人認真地把關之後,給了邱行湘一個滿分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 天天要聞

知名相聲演員在18時30分逝世!享年68歲

7月1日,記者從貴林社工作人員獲悉,江西省著名笑星、相聲表演藝術家原江西省曲藝家協會主席萬新明先生(藝名「小筱貴林」)於2025年7月1日18時30分在南昌逝世,享年六十八歲。
日本企圖吞併琉球的歷史事件 - 天天要聞

日本企圖吞併琉球的歷史事件

《中國研究文摘》由浙江大學劉東教授主編,10位海內外高校學者任編委,定期掃描海外中國研究前沿學術成果。本輯從數十種海外頂尖學術期刊精選論文32篇、書評12篇,所涉學科廣闊,涵蓋人文學科各細分領域,探討了諸如青銅時代的政治經濟學、唐代宦官世族政治、宋代的藝術史藝術、明清時期的白銀供應、清代邸報的發行與流通、...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建立 - 天天要聞

歷史上的今天京師大學堂建立

京師大學堂(Imperial University of Peking10),是北京大學在1898至1912年間的曾用名。作為戊戌變法的「新政」之一,學校創辦於1898年7月3日,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11,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所「國批國辦
南京:為離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 天天要聞

南京:為離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舉行熄燈悼念儀式

當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2025年離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劉貴祥、謝桂英舉行熄燈悼念儀式,兩盞燈箱逐漸熄滅,兩位倖存者的照片從彩色變為黑白。截至目前,南京市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與南京大屠殺歷史記憶傳承協會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26人。7月2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後代代表和社會各界代表參加熄燈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