瓮城的出現讓古人創造了成語「瓮中捉鱉」還是「瓮中捉鱉」成語讓古人突發奇想,爆發靈感建造了瓮城。這個問題跟雞和雞蛋的先後關係一樣有趣,不過沒有它複雜。只要我們細細分析文化史料,答案顯而易見,下邊我就帶你去探究。
一、成語「瓮中捉鱉」來源
「瓮中捉鱉」:意思是在大罈子里捉甲魚。後來形容想要得到的東西已在自己完全掌控之中。最早記載在宋朝釋普濟《五燈會元•樞密徐府居士》 一九:「瓮里何曾走卻鱉。」,意思是大罈子里啥時候逃走過鱉?後來在明朝明馮夢龍著的《警世通言》中有「孫富視十娘已為瓮中之鱉,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在船頭之上。」的句子,意思杜十娘已被孫富牢牢掌控,迎娶已成定局,才讓家童送梳妝打扮的飾品和粉黛,將其安頓在船頭;清朝錢彩寫的《說岳全傳》第七十六回「這幾個小南蠻,只算得個瓮中捉鱉,不消費得僧家大刀,管教他一個個束手就縛」。突出了主人公武功蓋世,收拾小南蠻輕而易舉。典故《李逵負荊》講的就是成語「瓮中捉鱉」,大意是:「北宋末年, 在梁山泊大寨不遠的山下,有個杏花庄。莊上有個小酒店,酒店的老漢家中別無他人,只有一個十八歲的女兒,名叫滿堂嬌。滿堂嬌長得美貌動人。一天,兩個流氓來酒店吃酒。不但不付酒錢,還對年輕美貌的姑娘起了歹念,借宋江和魯智深的名號強行將她搶走。正當老漢悲憤欲絕的時候,李逵路過酒店。聽說宋江和魯智深干下這等傷天害理的事,他怒髮衝冠決心上山找宋江和魯智深理論。李逵大鬧忠義堂。最後知道錯怪了宋江後,命人將自己捆綁起來,向宋江賠罪。此時恰好老漢來報告,那兩個流氓兩個惡漢被他灌醉在店裡酣睡。李逵高興地說:「來得正好,老子瓮中捉鱉,收拾這兩個痞子!」李逵手提板斧,火速下山,終於除掉了這兩個冒充梁山好漢、敗壞梁山名聲的流氓。」
成語瓮中捉鱉典故漫畫
二、瓮城的歷史
瓮城為古代加強城堡或關隘的防守的主要防禦設施之一,兩側與城牆連在一起建立,設有箭樓、門閘、雉堞等防禦設施,屬於城牆的一部分。只要誘敵進入瓮城,關閉城門可以從高處往下放箭,可以打開水閘放水讓敵人無路可逃。
古代瓮城遺址
瓮城最早出現的時代尚有待考證,不過匈奴所築統萬城為瓮城最早雛形,西漢至北魏時期,城門門樓多為兩三層的崇樓,左右設置樓觀;瓮城設置流行於五代和北宋時期在宋朝人所著的《武經總要》和《東京夢華錄·卷一》都有詳盡的描述;明朝重視城池的防禦,在南京、北京、、西安、商丘、平遙、山海關、嘉峪關,均設置了瓮城。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瓮城是位於南京的中華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結構最複雜的堡壘瓮城。
中華門
三、成語「瓮中捉鱉」VS「瓮城」
一是從史料記載來看成語「瓮中捉鱉」最早出現在宋朝,而「瓮城」至少在西漢已經出現,因此成語「瓮中捉鱉」來源於「瓮城」;二是根據物質決定意識基本原理,正是由於瓮城建築這個物質,才有了後來成語「瓮中捉鱉」這個意識。基於以上兩點我個人認為先有瓮城後有成語「瓮中捉鱉」,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