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魚計劃之所以命名為河豚是因為,河豚是日本的美食,但有巨毒。日本人借河豚比喻猶太人移民的一方面有利可圖,一方面又很危險,好比吃河豚。
20世紀30年代,日本佔領中國東北三省,此時全世界範圍內的反猶太高潮持續不斷,世界範圍內願意接納猶太人的只有英國的阿拉伯殖民地和中國。
最初中國東北的猶太人大部分來自俄羅斯,迫使他們離開家園的是蘇聯的大規模排猶運動。來到中國東北後,比俄羅斯更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他們大部分在此定居下來。他們將帶來的巨大財富投資於日本人在東北的軍事和工業建設中,使得當時日本在東北軍民工業飛快的發展。這種情況,也引起了日本的注意。於是日本人經過討論,認為可以利用猶太人的巨大財富和在美國的巨大影響力,既可以大大的增加東北的開發進程,又可以影響美國政權對日本侵華採取默認態度。猶太人這時候正在全球遭受迫害,急於尋找一塊環境優越的土地建國,如果日本人願意提供這個條件的話,中國東北正是最佳的選擇。於是,"豚魚計劃"出爐了,日本許諾對猶太人不採取歧視政策,並給予他們一塊土地復興猶太國,猶太人則用他們的財富幫助日本人在東北和以後被侵佔的土地上進行投資,並影響美國的對日政策。協議一旦達成,全球各地的猶太人立即開始向中國東北大轉移行動,顛峰時期,在整個東北猶太人大量蜂擁而至,僅哈爾濱一地就有近三萬猶太人。一時間猶太社區,猶太教堂遍地開花。日本憑藉著猶太人的大量資金,使東北迅速成為東亞最重要的工業中心。
隨著珍珠港事件的爆發,對於日本人已經沒有利用價值的猶太人被日本人趕出了中國。在美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雙重打擊下,猶太復國主義的決策者最終放棄了佔領中國東北並在中國東北建國的夢想。雖然後來仍舊有部分猶太人不願意放棄,並且日本也仍舊想利用猶太人的財富和在美國的影響。但是由於中國人民的不懈反抗始終使得他們生活在恐怖中,最終他們也都離開了中國東北。作家何立波認為,倘若沒有美國在當時的阻撓,東北很可能出現一個叫以色列的猶太國家,而生活這塊土地上的中國人也很可能淪為東方的巴勒斯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