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2021年09月23日23:57:06 歷史 1835

1948年10月17日,蔣介石正在和杜聿明吃飯,並商量錦州事宜,突然,情報員匆匆跑進來,一封來自鄭洞國的急電,打斷了他們的談話。

蔣介石 一看,倏地站起來,臉色煞白,杜聿明忙問:「桂庭兄怎麼了?」

蔣介石臉色凝重,默然道:「電報上只有4個字,來生再見」。

杜聿明瞬間明白,這是鄭洞國要「成仁」了。


說起「成仁」,蔣介石這一生最忌部下投降,早在他當黃埔軍校校長時,就曾煞費苦心贈給畢業學生每人一把「中正劍」,指令「不成功,便成仁」,也就是說,將士們拼到最後一刻,如若再無希望,便不如自殺殉國。

但當時,實際上有很多司令,將軍,向我黨紛紛投誠,這讓蔣介石的臉實在沒處擱,看到鄭洞國「成仁」決心,蔣介石也是即欣慰又痛心。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蔣介石和杜聿明

果不其然,第二天,蔣介石就收到情報:「長春已於昨夜被共軍佔領,長春守軍60軍和新七軍全部投降共軍,只有鄭洞國將軍,率領孤軍,在中央銀行奮戰至最後一卒後,不肯受辱,自殺殉國!」

蔣介石和杜聿明聽罷,頓時站起來。

「什麼?」雖然早有預料,但是聽到這個壞消息,倆人還是不肯相信。

蔣介石略微頓了頓,便平下心來,他知道杜聿明和鄭洞國是摯交,便安慰他節哀。杜聿明眼眶泛紅,喃喃道:「桂庭是真正的軍人,校長的命令是讓他守住長春,所以他死守到底!」

蔣介石連忙提議,給鄭洞國擬個唁電,想讓他的行為激勵更多的國軍將領。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則報道:

「長春國軍戰至最後一彈。鄭洞國將軍,壯烈殉職。」

鄭洞國的妻子和兒子鄭安騰聽到消息後,悲痛欲絕,在蔣介石的安排下,鄭安騰於10月27日下午回瀋陽,為父親弔喪,以盡孝心。

來到瀋陽,鄭安騰在父親的「遺像」前大哭了一場,弔唁後,本來打算立即回北平,卻因局勢變化,偶然間在我軍指揮所得知:父親竟然沒有死!

時間回到10月18日,當蔣介石收到鄭洞國殉職的消息後,安慰完杜聿明,然後就想著如何藉此「大作文章」時,情報員又匆匆趕進來:

「剛收到更可靠的情報,鄭洞國將軍沒有死!他不光沒有死,還在部下的脅迫下,向共軍投降了!」

蔣介石聽罷,勃然大怒,一時間竟不知道說什麼,只有「可恥」二字在房間回蕩。

在蔣介石的眼裡,將士的性命不足掛齒,只有絕對的忠誠,才是最重要的!為了顧及自己的面子,同時也怕鄭洞國投誠會擾亂軍心,於是他決定,在國民黨的報紙上,鄭洞國必須是個「死」人!

於是,就有了鄭洞國的兒子鄭安騰,得知父親並沒有死的的那一幕,鄭安騰轉悲為喜,同時對國民黨的造謠,表示憤慨。

那麼,很多人會疑問,在戰場上叱詫風雲的鄭洞國,為何會被圍困長春?鄭洞國本來就決定「成仁」,為何突然投誠呢?鄭洞國投誠後,他的命運又如何呢?這一切,還要從鄭洞國「一心報國」的志向說起。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鄭洞國

一、投身黃埔,一心報國

1903年,鄭洞國出生於湖南石門縣南嶽寺村,一個農民家庭。在家排行老小,上有大自己14歲的兄長鄭潼國,還有3個姐姐。

鄭洞國的父親是個正直的農民,粗通文墨,母親則是典型的賢妻良母,有著農村婦女的樸實和善良。家裡條件雖然不太好,但因著鄭父曾讀過兩年私塾的因由,他深知,孩子們只有讀書,才有可能走出這個「窮疙瘩」,以後才能有所作為。

於是,鄭父便千方百計地供潼國、洞國,兩個兒子讀書。

後來,兄長鄭潼國有機會去日本留學,歸來後,就在家鄉教書,在年幼的鄭洞國耳中,時常能從兄長口中聽到「民主」、「革命」等新鮮詞語,耳濡目染之下,鄭洞國從小就有了這樣一個觀念:清朝不好,必須推翻帝制,建立民國,中國才有希望。

但是不同於大多數人」讀書報國「的想法,鄭洞國卻一心想要」從軍報國「。

直到1924年,鄭洞國果真如願報考黃埔軍校,這期間鄭洞國一直在探索,一路波折重重,甚至頗有些傳奇色彩。

1921年,鄭洞國棄學投考湖南陸軍講武堂,可由於時局動蕩,講武堂竟無法正常開辦,無奈之下,鄭洞國只能回到石門縣,繼續讀書。

既然從軍不成,那不如從商吧,或許也能為國家出點力呢!

思忖再三,鄭洞國只能退而求其次,報考了長沙的商業專門學校(今湖南大學前身),開始學習經商。但是鄭洞國卻仍心有不甘,他一直在等待一個機會,而這個機會能不能到來,那時候,他也不知道。

或許是信念使然,也或許是時局註定。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創辦陸軍軍官學校,鄭洞國一聽見這個消息,興奮不已。這次,一定要把握住機會!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黃埔軍校

可是,一道難題,擺在了鄭洞國的面前——沒錢!

鄭洞國想來想去,只能求助於大哥鄭潼國,看著弟弟的一腔熱血,鄭潼國答應借錢給他,於是,鄭洞國再一次棄學從軍,這次,他來到了廣州。

本以為,夢想就在眼前,誰知,又一次差點被現實破滅!

原來,鄭洞國好不容易趕到廣州,準備報考黃埔軍校,可這才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第一期的報考日期。

鄭洞國又急又惱又沮喪,可天無絕人之路,這時,有個叫黃鰲的同鄉,給他出了個注意,但是鄭洞國聽後卻猶豫起來。

原來,黃鰲早些來廣州,那時,他擔心自己一次考不上,先後報了兩次名,不料,第一次就靠中了,也就是說,此時,他多了一個名額。

他建議鄭洞國頂替他的名字去應考!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黃鰲

可此時,鄭洞國卻猶豫了!倒不是顧慮其他,只是「頂替之舉」實在和他一向信奉的「誠實」信條相悖,可是一想到,如果不這樣做,那自己就只能等第二期招生了,沉吟半晌,鄭洞國心一橫,就以「黃鰲」的名字考了試。

數日後,錄取榜單出來了,讓人啼笑皆非的是,兩個「黃鰲」竟都編在了第二隊!

當指導員點名的時候,真假黃鰲同時應聲,場面一度很尷尬。

那幾天,鄭洞國一直惴惴不安,經過幾個不眠之夜的煎熬,他終於鼓起勇氣,漲紅著臉向區隊長報告冒名頂替的由來。

後來,校方一方面理解他的冒名之舉實屬無奈,一方面也很珍惜這個人才,便決定不再追究,只是讓他把名字更改過來!

鄭洞國高興萬分,他終於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堂堂正正走進黃埔軍校的大門了!

晚年的鄭洞國還清晰地記得,軍校大門前的一副對聯: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是「革命者來!」

在這所軍校里,有孫中山先生的諄諄教誨,也有像廖仲愷、鄧演達、周恩來等著名革命家的先進思想,黃埔軍校所倡導的愛國和革命的精神,正是鄭洞國畢生奮鬥的理念和目標!

可那時候,鄭洞國怎麼也想不到,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由於自己思想上的局限,在迷惘和困惑中,他卻選擇了一條,與其投身黃埔軍校革命初衷,完全相反的政治道路。

這個選擇讓他走了20多年的彎路,直到1948年,在遼瀋戰役的關鍵時刻,他被困長春,不得不放下武器,投誠我黨。

雖然當時是形勢所迫,但冥冥之中,卻也成了鄭洞國在政治上獲得新生的起點。

二、困守長春,被迫投誠

「糧食奇缺,物價飛漲。一捆鈔票買一捆青草,一個金鎦子換一個大姑娘」

這是1948年,被困之下的長春,儼然成了一座「死城」。

鄭洞國身為「剿總」副司令,也曾一度想要鼓勵守軍的士氣,甚至以蔣介石當選國民總統為由,在五月下旬舉行了閱兵典禮。

可一來面對我軍強力猛攻,二來因為飛機場失守,城內糧食匱乏,人心渙散。此時的閱兵,看起來倒像是一次葬禮。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9月初,國民黨東北「剿總」派軍北上四平,想要接應長春的守軍突圍,但幾天之後,林彪攻下錦州,鄭洞國最後一點希望化為泡影。

既然援軍無望,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孤注一擲!

於是,鄭洞國命令守軍,趁著東北聯軍南下攻打錦州之際,拚死突圍。

但是餓著肚子的守軍,哪兒打得過以逸待勞的解放軍呢?踉踉蹌蹌的還沒打出城外,就屁滾尿流地被打了回來,一連三天,突圍無望。

這時,國民黨瀋陽方面要求鄭洞國用毒氣彈,但鄭洞國卻斷然拒絕。他曾在抗日戰爭中,嘗試過毒氣彈的厲害,如今,怎能忍心把這種武器用在同胞身上呢?

鄭洞國還是有良知的,只是他選錯了陣營,從小接受中國傳統的「忠孝節義」的思想,這種觀念已根深蒂固,這讓他做不出「背主忘義」的事情,雖然,此時他心中堅守的「正義」早已變了味道了。

當蔣介石一再命令鄭洞國突圍的時候,顯然把他已經當成了一枚「棄子」,可他不知道的是,在遙遠的西柏坡,我黨的領袖們,卻從未想要放棄他。

在遼瀋戰役前,幾位常委就曾討論:「最好是動員鄭洞國起義。」

尤其是周恩來,曾經作為鄭洞國的老師,他了解鄭洞國本性不壞:「這個人我還了解,屬於比較老實,本分的人。」

最終,毛澤東也決定「 想辦法爭取他起義。」還讓周恩來以老師的名義給鄭洞國寫了封信。

只可惜,當時長春城內一片混亂,周恩來寫給鄭洞國的那封信,鄭洞國並沒有看到。

但是,我想以鄭洞國當時的「頑固」程度,即使收到了那封信,起義的可能性也不大。

鄭洞國的理念是:「不成功,便成仁」。他想要以死盡忠,可是別的將領卻不願意啊!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曾澤生 《大決戰》劇照

那時,60軍的曾澤生已暗中和解放軍接洽,準備起義,可鄭洞國卻渾然不知,待到曾澤生給鄭洞國打電話,請他審時度勢,共襄義舉的時候,鄭洞國這才恍然大悟!

他嚴辭拒絕:「我是軍人,要保持軍人的氣節,不成功便成仁!」

這時,新七軍的參謀長龍國鈞也來見他,說:」軍官兵已決定放下武器,解放軍已經同意保障司令官以下生命財產的安全,希望司令官和我們一道行動!「

鄭洞國同樣拒絕了!

原來,自始至終,「不成功,便成仁」,都只是鄭洞國的一廂情願而已!可對他來說,卻別無選擇!

鄭洞國當即致電蔣介石,表示「來生再見。」

隨後,他聽到央行大樓里傳來了槍聲,看來解放軍已經攻進來了,鄭洞國將手伸向枕下,去摸那隻隨身佩戴了多年的手槍,槍膛里只有一發子彈,是他為自己準備的。

他決定從容赴死,要死也要死得悲壯,可奇怪的是,枕頭下卻是空空如也,槍竟然不見了!

鄭洞國意識到肯定是手下人怕他自戕,就把手槍偷走了。他生怕再晚一步,就要成為解放軍的俘虜了,在屋子裡急的團團轉,四處尋找可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東西。

此時,外面的守衛聽到屋裡的動靜,一擁而入,死命將鄭洞國抱住!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大決戰》劇照 中間為鄭洞國

住在隔壁的侄子鄭安凡也趕緊跑過來,跪在鄭洞國面前哀求:「二叔,您可千萬莫走絕路啊!」

事已至此,鄭洞國看著身邊親隨和衛士,期待的眼神,無可奈何地揮了下手,低語道:「放下武器吧......」

而此時,解放軍代表和先頭部隊,其實早已進了司令部。

原來,並不是解放軍打了進來,而是鄭洞國的參謀長楊友梅和幕僚,早就暗中和解放軍接上了頭,他們假裝和解放軍槍戰,就是為了促使鄭洞國和他們一起投誠,也好保全鄭洞國的性命。

都說「識時務者為俊傑」,我想這些幕僚們也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在長春圍困的數月以來,解放軍的早就降服了他們的心,有時候,正義和妥協,並非不能並存。

我想,在多年後,鄭洞國在回想起這一幕的時候,或許也會感到慶幸吧。

然而,對於那時候剛剛投誠後的鄭洞國來說,可不這樣認為。

三、毛主席一句話,讓鄭洞國徹底「重生」

當鄭洞國放下武器,很沮喪地隨著部隊出城的時候,迎面開過來一輛美式吉普車。

車上坐著正是與他對戰數月的兵團司令員肖勁光和政委肖華。

鄭洞國本以為他們見了自己這個敗軍之將,定會趾高氣昂、盛氣凌人,可沒想到肖華看見自己後,立即命人停車,一下車就走過來跟自己握手,好生問候了一番,然後才坐車離去。

全程毫無傲慢之氣,有的只是英雄之間的惺惺相惜和坦誠以待。

這個細節,讓本已沮喪到極點的鄭洞國的心情,略微好了一點。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肖勁光

晚上,肖勁光和肖華特意請鄭洞國吃飯,席上,兩位將軍殷勤地勸酒,只是鄭洞國依然心情沮喪,悶著頭喝酒,不說一句話。

他雖然敗了,但是心裡仍然固守著曾經的立場和對蔣介石的忠誠。

酒過數巡,鄭洞國才開口:「非常感謝兩位將軍的款待,我現在失敗了,聽憑處理,至於部下的官兵,如果有願意回家的,希望你們能夠放他們回去。

肖華和藹地答覆,黨有政策,去留隨意。要回家的會助他們回家,要留下來的也會妥善安置。

這時,坐在一旁的肖勁光微笑地問道:「鄭將軍今後有何打算?是願意回家還是願意留下?」

當時,鄭洞國已心如死灰,雖然他也感受到了兩位將軍的誠意,但卻仍然抱著「忠臣不事二朝」的忠貞,不願為我黨效力,此時的他,心裡就只想著當一個平頭老百姓聊此殘生好了。

末了,他還提出了幾個要求:不廣播、不登報、不參加公開宴會!

兩位將軍聽罷,也沒勉強,便提議,可以去哈爾濱休息或者學習一段時間。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肖華

這個提議,顯然很符合鄭洞國的心思。其實,鄭洞國一直也想去解放區走走,他想研究一下,共產黨究竟為什麼可以得人心,打勝仗,自己輸了也要輸得明白。

於是,鄭洞國離開了長春這座傷心之城,到哈爾濱去思考人生去了。

這一去,鄭洞國「頑固」的思想,才慢慢開始得以轉化。

一來,鄭洞國每天通過報紙了解外面的變化,尤其是解放區經濟建設的消息,看著民心所向,他似乎意識到了什麼。

二來,他開始潛心研讀毛主席的著作,後來,他還讀了《列寧文選》,斯大林的《列寧主義基礎》等著作,通過這些書籍,他才真正認識了中國共產黨和他們的革命主張。

隨著一本一本馬列主義的著作啃完,鄭洞國的心裡也越來越亮堂,他開始反思二十年來所走的到路。他也逐漸意識到自己的「癥結」所在,思想逐漸開朗起來。

1950年8月,鄭洞國因為身體不適,前往上海就醫,路過北京的時候,肖勁光和肖華兩位將軍請他去全聚德吃烤鴨。

這次吃飯,就比長春那次,融洽了很多,鄭洞國一見二將軍的面,就為之前的無禮致歉,三人邊吃邊談,談著談著,就談到國家建設問題。

兩位將軍表明,希望鄭洞國參加「解放台灣」的工作!

雖然,當時的鄭洞國內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他還是猶豫了。一想到要和海峽對岸的故友兵戎相見,他的心裡還是邁不過那道坎兒。

便拒絕了!

兩位將軍了解了鄭洞國的想法,雖然有點失望,但也表示尊重。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鄭洞國晚年

直到1950年10月,周恩來特意接見和宴請鄭洞國,希望他能夠出山,為更多的人民作出貢獻。

周恩來的態度非常誠懇,使鄭洞國大為感動,於是,鄭洞國終於突破了心理防線,表示:「準備回上海治治病,料理一下家務,再聽候安排!」

1952年6月,鄭洞國舉家遷往北京,他被任命為水利部參事,這是鄭洞國第一次和人民政府的實際工作發生關係,他暗下決心,一定竭盡全力。

1954年9月,有一天,鄭洞國突然收到一套紅的金字請帖,打開一看,竟然是毛澤東要在中南海宴請他。

鄭洞國既激動又緊張,激動地是毛澤東的禮賢下士,熱情關懷,緊張的是,自己敗軍之將,難承如此殊榮。

赴宴那天,鄭洞國剛到,毛澤東就迎了出來,一番寒暄之後,毛主席問鄭洞國是否抽煙,在得到肯定的答覆後,毛主席竟站起來,十分敏捷地擦了跟火柴,親自幫鄭洞國點上了煙。

這個舉動,毛主席做得非常自然,這讓鄭洞國一時間,心潮起伏。

想想自己在蔣介石面前,從來都是鞍前馬後,從未受過如此隨和的對待,而毛澤東,如今,身為一國之領袖,卻能如此禮賢下士,鄭洞國這才體會到新中國之所以能夠蓬勃向上的原因!

席間,毛主席問了鄭洞國一些問題,倆人正聊到興緻處,鄭洞國突然冒出一個問題:「主席,您的馬列主義為什麼學的那麼好?」

這個問題問得毛主席先是一愣,隨後便爽朗地笑了。

隨後,他的這番話,讓鄭洞國徹底卸下了思想上的包袱,深受教誨。

毛主席說:「當初我做工人運動時,開始工人都不理我,我整天在鐵道上轉來轉去,心裡特別痛苦,也著急。後來明白了,臉還是娃娃臉,身上還是學生裝,所以工人跟你有距離。一個人只有把架子放下來,思想轉變了,立場才能轉變。」

不得不說,毛主席的這番話實在高明。

一方面,解答了鄭洞國的困惑,另一方面,則暗示鄭洞國,放下架子,轉變思想,才能真正得以改變。

建國後,鄭洞國不肯「出山」,毛主席為他點煙,一句話轉變其立場 - 天天要聞

右五:鄭洞國

此後,鄭洞國的後半生,為了祖國的統一做了不少事情,特別是晚年,鄭洞國更是以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為己任,他利用各種方式,向在台灣和海外的黃埔校友,宣傳黨的對台政策。

1991年,鄭洞國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吃力地對子女說:

「我曾是個軍人,對生死已看得很淡,你們好好生活,不要為我難過。我現在對國事、家事均無遺憾,只可惜沒有看到祖國統一......」

這位將軍,戎馬一生,曾穿過了東征北伐的槍林彈雨,走過古北口、台兒庄、崑崙關燈征戰之途,也曾在孤城中命懸一線,但最後卻幸運地獲得新生,令人欽佩!

1991年,1月27日,一代名將,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後旅程。

謹以此文致敬鄭洞國將軍,更致敬為了新中國拋頭顱,灑熱血的解放軍戰士們!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 天天要聞

普京內部講話曝光:願意打「百年戰爭」

報道稱,普京最近向俄羅斯的一批精英通報,談判進程還要花很多時間。這是記者法麗達·魯斯塔莫娃和馬克西姆·托夫凱洛在名為「法里日報」的電子新聞簡報中報道的。該新聞簡報專門報道有關克里姆林宮的消息。這兩名記者曾為《紐約時報》《每日電訊報》和《福布斯》雜誌等媒體供稿,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 天天要聞

選購天津墓地要注意的細節

天津具有重要的地理意義,不少好該公墓都建於此,光是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公益性的有二三十家,選擇十分豐富。當然了,如果要選購的話,還是應當注意一些細節,尤其是初次購墓的客戶。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 天天要聞

北倉墓地有什麼墓地可選

為了便於市民選購和來往交通便利,天津基本每個區都建有公墓。天津共有國營公墓14家,那麼北倉有什麼好的墓地可選嗎?北倉好幾家公墓已經飽和了,但是靠近北倉的兩家公墓都是在售狀態,這兩家分別是天津憩園、西城寢園。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 天天要聞

天津國營公墓發展情況

天津是北京門戶,地理位置意義重要,這片土地上也建有不少不錯的公墓,光國營公墓就有十四家。那麼在人口老齡化趨勢嚴重的當下,國營公墓的發展情況如何呢?天津這14家國營公墓不是全部都對外出售,其中有的已經飽和了,也就是不再對外出售或者是墓位緊張了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 天天要聞

捷克古代的紅色處女軍了解一下

你是否聽聞過 「紅色處女軍」 的故事?這可是一支極為獨特的軍隊,成員皆為未婚處女。9 世紀初,捷克女王麗布施組建了一支特殊的私人衛隊,其成員均是未婚處女,「紅色處女軍」 就此誕生。衛隊隊長普拉斯妲對男人懷有極度的仇視,她只效忠於女王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