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很多的文學作品和影視劇中,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解放軍優待俘虜。在實際情況中也確實是這樣。就算是對於戰犯,我軍也是本著寬大為懷的態度,只要是認識到錯誤,真心改造的話,絕對會給予機會的。
01
在中國革命勝利之後,表現良好認真悔過的戰犯,幾乎都得到了特赦,第一批特赦發生在1959年,之後還相繼特赦了5次,最後一次特赦發生在1975年。
對於戰犯,除了我黨,恐怕世界上再沒有一個國家能如此寬宏大量了。不管之前做過什麼,只要端正態度,思想得到糾正,願意接受勞動改造,幾乎都能夠獲得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這一點在1959年的特赦中表現得最為明顯。
在這次特赦中,有兩個人是最引人注目的,第一個就是皇帝溥儀。他當年作為戰犯不是因為他的出身,而是他和日本人一起在東北搞偽滿洲國,這點是全國人民都無法接受的。但在獄中,他表現良好,所以予以特赦。
另一個則是國民黨的名將杜聿明。杜將軍是老蔣最為看重的將領之一。這位黃埔的高才生,是國軍在淮海戰役的指揮官之一。
他入獄之後,起初表現出極大的抗拒和排斥。杜聿明在淮海之前身體就不好,本想去美國治病的,但愣是被老蔣派到了前線。於是只能靠著拐杖才能走路的他,強撐著身體指揮戰鬥。
02
兵敗被俘後,杜聿明曾經兩次自殺,他覺得以自己的所作所為共產黨根本不可能給自己活路,再加上病痛的折磨,還不如一死了之。
但讓他意外的是,共產黨不但給他這個敵軍將領看病,還考慮到他身體並不能承擔太過繁重的體力勞動,所以就只讓他種種菜,鬆鬆土,非常清閑。
杜聿明開始時以為共產黨只是做做樣子,表面功夫而已。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越來越發覺自己的狹隘,所以他的態度也慢慢轉變,從對老蔣的死忠到開始反省當年的錯誤。被特赦之後,杜聿明主動要求留下來,希望能為國家做貢獻。
1975年2月,毛主席審閱了有關部門提交的關於特赦戰俘的報告,在押的還有不到300名戰犯,其中有13名是不符合特赦條件的。
毛主席看完後,提出將全部戰犯包括不符合特赦條件的全部釋放,同時還決定提高特赦人員的生活費標準。
毛主席的這一決定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有工作人員找主席反映,為什麼要一併釋放不符合特赦條件的戰犯?毛主席說,戰爭都已經過去二十多年了,現在關著還有什麼用?而且對於群眾來說,這些國民黨將領和土豪劣紳不一樣,很多人群眾都不知道,殺與不殺差別不大。
03
歷史證明,毛主席的做法是非常英明的。我黨特赦戰犯的行為,向台灣當局釋放了和平的信號,1975年時,兩岸已不再像之前那樣劍拔弩張,而且這些戰犯的親友大多在台灣,釋放了他們,表明了大陸的友好之意。
對於這些特赦的戰犯,我們採用的是來去自由的政策,不管目的地是台灣、美國、還是老家,都予以放行並提供路費。但大陸這邊釋放了,台灣當局卻不敢收,生怕會有大陸的人員趁機潛入。兩下一對比,國民黨的猜忌多疑與我黨的寬大形成鮮明的反差,高下立判。
當時國際社會上屢屢有對中國的戰犯政策進行攻擊和抹黑,這樣直截了當不附加任何條件的開釋,是對這種造謠的最有力反擊,何樂而不為呢。
特赦戰犯是毛主席為爭取兩岸統一做出的努力,和平也是他晚年最大的心愿,不僅是毛主席,這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共同心愿,希望這一天能快些到來吧,才是對當年的革命先烈的最大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