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一共22集,從國家、民族、歷史和時代的高度把握選題,選取黨史的關鍵節點和核心內容,共講述了150多人的故事。它從西安事變一直講到新中國成立前的解放區土地改革,這13年,是中國人民奮起反抗日本侵略者進行全民族抗戰的歲月,也是國共兩黨兩種中國命運決戰的歲月。它是百集文獻紀錄片《山河歲月》第二季,前晚正式收官。

圖說:《山河歲月》第二季收官 官方圖(下同)
時間永恆,歷史必然
一個民族心靈深處的自我認知離不開對歷史的回望和解讀,黨的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是營養劑、清醒劑,也是必修課。在以史為鑒的創作思路指導下,《山河歲月》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擷取了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和重要人物。在這樣的深刻講述中,人物和故事蘊含的精神信念擺脫了時間的束縛,穿越時空,把瞬間變成永恆,讓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必然。

圖說:《山河歲月》劇照
「等全中國解放了,就再也不用搬家了。」這是第43集《滹沱河畔》中,毛澤東在滹沱河畔西柏坡發出的感慨。這是中國共產黨經過28年的艱苦奮鬥,中央領導機關進入北平前的最後一個落腳點,也是「進京趕考」前的最後一站。毛澤東在這裡指揮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他向前線發出了408封電報,為各場戰役起草了190份指示、電文。
「誰獲得了土地,誰就獲得了農民,誰獲得了農民,誰就獲得了中國。」這是第44集《土地詩篇》中毛澤東的論斷。這一集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時期展開的轟轟烈烈的土地運動。當時在東北,有大約1.2萬共產黨幹部跑出城市,推行新的土地改革政策。在華中,華中分局採取了「中間不動兩頭平」的分田辦法,迅速將群眾動員起來。獲得土地的農民堅定地站到了共產黨一邊,僅1946年8、9、10三個月,就有30萬農民參加解放軍,300至400萬農民參加游擊隊和民兵。
《滹沱河畔》談政治軍事,《土地詩篇》講經濟和民生,《挺進敵後》《真正的銅牆鐵壁》《大江南北》講抗日根據地鬥爭和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古城風雲》《寶塔山下》《堅如磐石》《五月的鮮花》講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這些事件相互關聯,線索繁複卻枝蔓清晰,讓觀眾從中看到中國共產黨為國為民的丹心碧血,感受到了黨一路拼搏奮進的鏗鏘足音。隨著該片一起沿歷史長河溯流而上,年輕觀眾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又要到哪裡去。
直抵人心,凝聚力量
小說家李凖說過:「你給我100個情節,不如給我兩個細節。」《山河歲月》中,大量的歷史細節被挖掘出來,故事以一種富有時代感的方式展開,傳達著理想之美、信仰之堅、人性之光,在人們的心中激起漣漪,滋養、陶冶和豐盈著他們的內心。
「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然後一群一群地,穿著軍服,燃燒著熱情,走散到各個方向去。」這是詩人何其芳對延安的印象,也是成千上萬進步青年的共同認知。

圖說:《山河歲月》劇照
延安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山河歲月》進行了細節刻畫。第32集《寶塔山下》展示了在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等條件簡陋卻又朝氣蓬勃的學校,慕名前來的陳嘉庚發現共產黨人廉潔奉公、紀律嚴明、買賣公平,對抗戰充滿了必勝信念,直言「中國的希望在延安」。毛澤東曾在這裡親自為原一二九師政委張浩抬棺,又為普通戰士張思德的犧牲致詞。第34集《五月的鮮花》中,洗星海在延安僅用六天就將光未然的詩歌譜寫成迴腸盪氣的《黃河大合唱》。第35集《堅如磐石》中,為了參加中共七大,炮火連天、圍追堵截中,廣東的古大存、福建的伍洪祥等走了一年多才終於走到延安。
除此之外,讓人難忘的細節還有不少。第30集《密林中的日記》中,周保中在艱苦卓絕的戰鬥歲月里留下的數十本日記,讓我們知道了八女投江的壯烈事迹、十二烈士的奮勇犧牲。第41集《在烈火中永生》中,江姐帶領獄友們憑想像綉下了五星紅旗。第42集《墓場與鮮花》中,在雨花台犧牲的數萬名烈士中僅有1500多人留下了姓名,他們為了信仰慷慨赴死,其中年齡最小的袁咨桐只有16歲……
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山河歲月》以人物帶故事,以情感攝人心,從一個個小小的細節切入,細膩地展示個人抉擇與國家歷史命運之間的內在關聯,將個體情感內嵌在歷史記憶中,在受眾之間搭建起情感共通點,凝聚力量,引發人們對歷史和今天的思考。

圖說:網友評論微博截圖
國際視野,革命廣袤
《山河歲月》第二季還有一個創作特點,它引入多維視角,通過國際友人的第三方視角看待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抗日根據地。這樣的創作方法拓展了敘事角度, 讓觀眾 不僅 充分領略到了革命的廣袤,還感受到在那段歷史時空中中國革命的世界意義。

圖說:《山河歲月》劇照
第27集《不遠萬里》介紹了1936年與斯諾一起到了陝北後就留下來的美國醫生馬海德、在前線艱苦條件下創造了69個小時完成115例手術奇蹟的加拿大醫生白求恩、在抗日根據地成為無線電專家的英國經濟學者林邁可。他們在中國抗日戰爭最艱苦的年代,投身於中國人民的民族解放事業,贏得了中國人民永遠的尊敬與懷念。
第37集《觀察延安》中,第一位訪問八路軍和敵後抗日根據地的美國軍官卡爾遜、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和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等對延安與中國共產黨給出了極高評價,他們的近距離觀察為中國留下許多寶貴的歷史文獻。
第40集《紅色中國紀事》中,荷蘭紀錄片導演尤里斯·伊文思、匈牙利裔美籍戰地攝影師羅伯特·卡帕、美國攝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法國攝影家布列松等人手持照相機和攝影機,用鏡頭記錄下紅色中國,表達了他們的立場和態度。
第44集《土地詩篇》還介紹了美國人韓丁寫下的《翻身:一個村莊的革命紀實》,以及英國的伊莎白·柯魯克和大衛·柯魯克夫婦寫下的《十里店:中國一個村莊的革命》。兩部著作視角獨特,主題都是一個:中國共產黨如何讓農民獲得土地。
換個角度解讀中國革命,《山河歲月》給觀眾帶來了更宏闊的視域,更客觀的評價,更完整的答案,更深遠的世界感。(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