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黨史上的今天

2021年05月09日21:48:20 歷史 1040
5月9日|黨史上的今天 - 天天要聞

5月9日

△1932年5月9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出《反對國民黨出賣淞滬協定通電》,痛斥國民政府的賣國行徑,號召全國民眾進行民族革命戰爭,保衛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此前,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本侵略者在上海英國領事館簽訂《淞滬停戰協定》。根據協定內容,實際上承認日本軍隊可以長期留駐吳淞、閘北等地,而中國軍隊卻不能在上海周圍駐所設防。

△1948年5月9日

中共中央及中央軍委決定將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個解放區及其領導機構合併,組成華北局、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和華北軍區。劉少奇兼任華北局第一書記。同時,還決定加強中原局,成立中原軍區,劉鄧大軍及陳謝部隊改為中原野戰軍。鄧小平任中原局第一書記。8月,經過華北臨時人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改為華北人民政府,董必武當選為人民政府主席。這個在華北四千四百萬人口的區域建立的黨和黨外民主人士合作的統一的人民政府,就是行將誕生的新中國的中央人民政府的雛形。

△2006年5月9日

中國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首屆成員。人權理事會是根據2005年聯合國首腦會議《成果文件》的要求設立的,目的是取代不斷遭到批評的人權委員會。人權理事會是聯大的下屬機構,其席位按公平地域原則分配。2006年5月9日,第60屆聯合國大會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選出人權理事會首屆47個成員,其中包括中國、法國、俄羅斯和英國4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2013年5月9日

中共中央印發《關於在全黨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意見》。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全黨分兩批開展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四風」問題。

△2014年5月9日-10日

習近平在河南開封、鄭州等地考察工作,首次提出「新常態」重要論斷,強調要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2019年5月9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

來源: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 天天要聞

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藝術呈現中國報人形象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7日電 (記者 應妮)時值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和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7日在京聯合宣布,雙方聯袂打造的原創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將於今年底搬上舞台,並在北京和香港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 天天要聞

荊漢運河一旦開通,對傳統的長江航運將會有多大的影響呢?

荊漢運河早在2015年就被湖北省的專家團隊提出來建設的水利工程,湖北省的專家團隊為何要提出建設荊漢運河工程呢?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徹底解決長江中游地區的河道彎道太多的航運瓶頸問題,以提升我國第一大江河長江的運輸效率並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 天天要聞

「七七」事變88周年祭

#端午納福#1937年7月7日,那個被血與火浸透的夜晚,如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深深刻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卷之上。88年後的今天,當我們再次回望,盧溝橋的每一塊石板、每一尊石獅,都在靜靜訴說著那段不能忘卻的記憶,「七七」事變,不僅是全面抗戰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 天天要聞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

新華社香港7月7日電 記者手記:夜泊維多利亞灣新華社記者黎雲1942年的一個夜晚,一條小船從維多利亞灣悄然駛出。船上乘坐的,有國民黨左派領袖何香凝、著名詩人柳亞子。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 天天要聞

跨越時空的歷史迴響:長沙醫學院學子走進何叔衡故居

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紅網時刻新聞7月7日訊(記者 任曄 實習生 周子怡 通訊員 殷雨涵 忻晨)7月5日,長沙醫學院基礎醫學院「同心振鄉,同心燃夢」團隊來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的故居參觀學習。團隊參觀何叔衡故居。走進何叔衡故居,團隊成員們彷彿穿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 天天要聞

(抗戰勝利80周年)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 題:盧溝橋上,「90後」接棒「90後」抗戰親歷者 作者 杜燕 周錦麒 烈日下,盧溝橋上,已不見那位戴著草帽、向世界各地遊客講述抗戰歷史的老人。映入眼帘的,是身著藍色志願者馬甲的「90後」——鄭然。 接過93歲爺爺鄭福來的「歷史接力棒」,鄭然站在橋頭,向過往遊客講述銘刻於古橋的抗戰歷史與不屈精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 天天要聞

新聞8點見丨一位敵後劇團老兵的抗戰記憶

新聞8點見,多一點洞見。每天早晚8點與你準時相約,眺望更大的世界。如果人生是一幕戲劇,主人公黃石文的故事仍在上演。98歲,頭髮花白,走路要拄拐杖,但他始終把上身挺得直直的。近兩個月,每天晚上7點到9點,趁著這段最安靜,也是頭腦最清醒的時候,黃石文坐在養老院5樓的房間里,一字一字講出過往人生,面前的電腦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