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了個羊」遊戲爆火,揭露孩子遊戲上癮真相

本周以來,「羊」忽然成了社交熱詞。

大家見面就是:「今天羊了嗎?」


這是因為一款叫「羊了個羊」的小遊戲,突然走火網路。

就是這款小遊戲,讓人如痴如醉,無法入睡。


痴迷的玩家不僅有成人,還有不少孩子。


這也讓部分家長開始擔憂,孩子要是上癮了怎麼辦?

即使是成年人,在知曉遊戲套路後,還是控制不住一宿一宿地玩。

更何況是對遊戲認知有限,未成年的孩子,他們更容易上癮。

沒什麼比孩子沉迷遊戲更讓父母焦慮了,那家長究竟要怎麼做呢?

孩子為什麼對遊戲上癮?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羊了個羊」為何讓人如此上頭:

這款遊戲一二關難度差異巨大,第一關幾乎超級容易。

而到了第二關,難度從「新手」跳躍到「史詩級的難度」,不足0.1%的通關率瞬間激起了大家強烈的「挑戰欲」。

再加上它獨特的激勵機制——「地域排名」和「成就稱號排名」,這直接激起了人們的攀比心,要麼死磕到底要過關,成為那0.1%的人;

要麼消到最後截個圖發朋友圈,炫耀一番,成就感直接拉滿。

中科院心理學專家指出,

任何具備「成癮」屬性的事物,必然存在內在滿足感,沒有內在滿足感,就不會存在需求。

為什麼孩子會對遊戲上癮,因為滿足了孩子的兩大心理需求。

成就感,被他人鼓勵認可

北師大心理學博士申子姣老師曾分享過:「孩子沉迷於手機,一定是孩子在手機里得到了一些,在現實生活當中,得不到的東西。

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取得勝利時會獲得一定的滿足感、成就感和快感,這種感受孩子在身邊環境(家庭和學校)中很難有機會可以得到。

比如遊戲中的一些排行榜、稀有裝備、特殊稱號等等,都是對孩子玩遊戲的一種特殊肯定,讓孩子的成為遊戲中其他玩家的瞻仰對象。


在家庭環境中,根據《未成年人沉迷手機網路遊戲現象調研報告》的結果指出,一些未成年人會藉助手機網路遊戲來替代因為家長的「太忙」「忽視」造成的陪伴缺失和親情互動,他們也會因為家長的「過分嚴厲」「過分懲罰」選擇藉助遊戲來抒發負面情緒、排遣壓力,並通過遊戲體驗獲得承認,將現實生活中的缺失與不悅寄托在遊戲中。


而在學校環境里,往往由於評判好壞的衡量標準較為固定,使得無法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供滿足感和價值感。許多在學校體系下未能獲得正向反饋的青少年,遊戲反而為他們提供證明自己的機會。

當一款能為孩子帶來新鮮感,又能滿足社交需求的遊戲出現時,他們自然容易沉迷其中。

而現實環境長期無法滿足他們的情感需求時,他們也就更加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因此我們會發現,越是學習成績不好、性格內向、好動愛玩、總是被父母打壓的孩子越容易沉迷遊戲,因為只有在遊戲中,他們才不斷被接納,被鼓勵認可。

渴望有一個空間能夠自由自在做自己

還有的孩子沉迷於遊戲,是為了利用遊戲逃避現實,比如說不愉快的家庭環境、不快樂的學校生活、不友好的同學關係等等。

遊戲成為他一個小小的自我空間。他只有在遊戲中才能夠獲得片刻的精神放鬆,他當然會把遊戲當做救命稻草,難以控制的不停地玩不停地玩了。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空間叫:過渡空間

只有當現實幾乎把孩子們逼到絕路,他們才會真正地成癮,也就是直接沉溺到過渡空間深處,再也無法出來。

想要避免孩子遊戲成癮,就要先考慮孩子需要遊戲的原因——「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在孩子面臨高競爭的學業及家庭環境,他們會覺得壓力大、規則多,人際關係不如意等等,孩子會越來越渴望有一個空間是能夠自由自在做自己的。

而遊戲的門檻很低,簡單便利,讓孩子們有了一個可以喘息的空間。

怎樣幫助孩子避免成癮?

我們曾經接觸過這樣一個孩子:高中輟學在家,不出門不社交,沉迷打遊戲一年左右。

但一年後,這個孩子重新返校並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成功的方法竟然是媽媽的態度:這位媽媽幾乎做到了專業諮詢師的共情和維護。

首先她尊重了孩子對過渡空間的需要,對孩子玩遊戲幾乎做到了不評判、不禁忌、不提倡。

不評判,是她看見了孩子對遊戲的需要。

不禁忌,是因為你越不讓孩子做的事情,他越可能產生對抗,偷著做。

還有不要無意識的「提倡」,比如名次進步就讓玩,比如考試結束就讓玩之類。

其後她用了整整一年時間調整了之前的「養育環境」:積極建立其他更接近現實的「過渡空間」。

比如旅行、夏令營、一起看電影、飼養寵物等,當然這些都是孩子感興趣的。

媽媽建構起了最重要的「過渡空間」,把孩子從網路轉移了。

曹廷琿老師曾在分享中提到過:

家長要尊重孩子,要給孩子製造比手機更加高級的,更加真實的,更加快樂的成就和價值。

當孩子能在遊戲之外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為何還要痴迷在裡面呢?

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幫助孩子認識遊戲背後的東西,和孩子一起去探索遊戲究竟為什麼會讓人成癮,或者說設計遊戲的時候究竟有哪些元素是吸引人的。

相當於你去解剖這個遊戲的過程,也能幫助孩子認識到遊戲背後的一些東西。

用這樣一個非常理智化的方式,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起對遊戲更加健康的態度。

千萬不要一看到孩子打玩遊戲,就趕緊採用各種方法扭轉,這樣只會起到反效果。

如果你還對孩子玩遊戲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辦?

歡迎學習由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申子嬌老師,傾情首創的《打破手機「癮」力》課程。

課程整體是心理學理論與科學實驗相結合、系統解析孩子玩遊戲背後的心理需求、洞察本質,幫助孩子從根源上杜絕遊戲上癮


0~18歲孩子家長

都能從這門課程中獲益


課程將生活場景與家長常見困擾相結合,從孩子外部行為分析到深層互動模式,從而給到家長有針對性、具體性、可實操性的解決方法。

是一套可以幫助孩子擺脫「精神鴉片」的秘籍!

更多教子乾貨

掃碼添加老師微信領取

還有更多福利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