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2年5月17日,對於朱元璋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難受的日子。
年輕的時候,朱元璋想要當皇帝,因為只要當上了皇帝,富貴可以隨便享受,建立一個政治清明的王朝也完全不是問題。但是當上了皇帝,朱元璋才知道,這更是個讓人心累的活。
為了權力,他要跟大臣斗,要跟士紳斗,有的時候,他很想放下一切,乾脆成為一個逍遙的富家翁。
可惜,這個願望是不能實現的,他註定要死在皇帝的位置上,死之前,能夠讓自己的兒子朱標可以順利上位,這就是朱元璋這些年來一直在忙活的事情。
結果,1392年5月17日,從陝西回來的朱標,死了,他患上了風寒,死的時候才37歲。這一下,朱元璋多年的心血算是白費了。作為帝國的皇帝,他不能因為兒子死了就荒廢事情。
現在,他要做的,就是選出下一個帝國的繼承人,這樣子,才能讓帝國避免爭嫡之戰的亂局裡面。
和朱元璋的感覺不一樣,朱標的弟弟,朱元璋的四兒子朱棣自然有一定悲傷的情緒。但是,繼承皇位最大的阻礙朱標死了,曾經想都不能想的皇位,好像自己也可以去爭上一爭了。
然而,朱元璋的選擇目標並不在自己的兒子身上。規矩就是規矩,作為開國皇帝,如果他此時讓諸侯王做了太子,之後的皇帝會怎麼做?這規矩不久沒了嗎?
因此,年齡小,經驗也不足的朱允炆,居然成為了大明帝國的繼承人。
朱棣一方面覺得無奈,一方面又頗為氣憤。自己的才能不差,在名義上也是馬皇后所出,為什麼,自己就不能當這個皇帝?
直到自己當了多年皇帝,不如老年之後,朱棣才知道當年朱元璋的苦衷,原來皇帝這個職業,從來做的都不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無論這個皇帝的品德有多高,在歷史上的評價一定會非常差,甚至被人稱為昏君、暴君。
糊塗朱允炆
時間回到1399年6月,這個時候,朱元璋去世不過一年,朱允炆新皇上位。
在死前,朱元璋已經為朱允炆掃清了一切內部的阻礙,通過藍玉案,那些桀驁不馴的大臣多數已經身死。朱允炆此時最應該做的,就是安撫人心,並且逐漸發展起自己的勢力,將朝政大權、軍權都緊緊抓在自己的手上。
像這些事情,朱元璋都應該反覆告誡過朱允炆的,朱元璋沒有削弱諸侯王,就代表了他已經留下了足夠的手段去應對危險。
但是,朱允炆的做法實在是太急了,諸侯王掌握重權,固然不利於中央集權,削弱也是遲早的事情。
但是,你直接說出來是不是就不太好了?人家漢武帝還用了個推恩令呢。你這赤裸裸地說出來,真當自己叔父們都是傻子?
只能說,朱允炆身邊的那群文人嚴重影響了他的決策,整個削藩策略裡面,基本上都沒有展現什麼政治手段。這種魯莽的行為,跟漢景帝簡直有的一拼。
朱允炆的削藩令一出,大明所有的諸侯王都感覺到了憤懣,雖然他們不事生產,雖然他們靠著剝削民眾而活,但是他們可是朱允炆的親戚,朱元璋的親戚,這樣說削藩就削了,還給不給面子?
其他的諸侯王憋屈受削,但是手裡面有兵權的燕王就不這麼想,很快,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經過三年的奮戰,朱棣打通南北,攻入南京,成為大明的皇帝。
朱標
雖然是一場叛亂,但是誰都不能說這是一場叛亂,明面上,朱棣打的是清君側的名號。因此,朱棣不管心裏面對他的哥哥一家多麼不爽,他也不能明面上表現出來。
不過,朱棣心裏面到底有沒有對朱標的怨恨,這還是很難說的,削藩是政事,如果因為政治上面的事情,朱棣產生了不該有的情緒,那麼朱棣絕對不算一個合格的政治家。
從後來朱棣的表現來看,他對自己的哥哥的感情,應該是敬愛為主。
史官在記錄朱標的時候,往往會用到「仁」這個字,朱家老大朱標,是一個性情頗為和藹的人。
可能是這兩個方面的因素疊加起來,朱棣在成為皇帝之後,並沒有對著朱標的家人進行清算。
朱標一共有五個兒子,四個女兒,朱標的五個兒子中,長子早夭,朱允炆失蹤,其餘的三個人,都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死都是死在諸侯王的位置上。
其次,朱標的四個女兒,一人為公主,兩人為郡主,還有一個人雖然生平不詳,但是也沒有流傳出什麼壞結局的說法。
這麼一看,朱棣對待朱標一家,算是相當不錯的了。換到其他的朝代,哪裡來的這麼好的待遇?西漢廢帝海昏侯一家,一輩子都只能當侯,在當時的大漢貴族裡面,算是人下人的位置。
結語
或許是朱棣的這種做法給後世做出來表率。即使有諸侯王叛亂,最後都不會鬧到西漢七國之亂那樣,殺得人頭滾滾的局面。
可以說,朱棣的一生,就像他處置朱標家人一樣,是相當複雜的。一方面,作為鐵血君王,他可以整出來株連十族的事情。但是,他也可以是大家庭的嚴肅家長。
這就是朱棣,也是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喜歡他的原因。正是因為有他,明朝才能在朱元璋之後,能夠迎來自己的巔峰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