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實力日漸衰落,分封的諸侯也開始不聽周朝的使喚,所謂「天子衰,而諸侯興」。
這一轉折點始於周平王東遷,當時周朝所在國都鎬京正遭受地震災害,同時周朝也無力抵抗外族戎的進攻,周平王繼位第二年就只好在秦、晉兩國的護送下將遷都,改成東周。周平王也只能依靠鄭武公和晉文侯的幫助才使得東周勉強存活下去。

平王東遷,春秋五霸始
至此,東周不再擁有中原大片領土的統治權,所在的洛陽都城加上周圍地區,方圓也不過六百多里。而像楚國、秦國這些大諸侯國早已遠超這個範圍,可以說此時的東周已失去先前那般號令天下的威嚴姿態。於是,各大諸侯國為了吞併他國土地,為了增加領土和人民的數量,開始了相互的爭鬥。
春秋五霸也就是在這個局勢下形成的,他們分別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庄公。

齊桓公死後,齊國頓時群龍無首,國內一片混亂,宋襄公見狀,發現機會難得,正是稱霸的好時候,舉行了好幾次會諸侯的行動。既然宋襄公如此野心勃勃,為何卻最後因為與楚國交戰的失敗,而被後世嘲笑千年呢,為何司馬遷又稱宋襄公「修行仁義,宋襄之有禮讓也」呢?這就要從宋襄公固守禮節說起。

宋襄公的仁義之舉
- 宋襄公因禮讓國
宋襄公本是宋桓公的嫡子,但是他也有一個庶出弟兄叫目夷。目夷因腦子聰明很受宋桓公喜歡,差點就要立目夷當太子。
但是按照繼承製度,身為嫡長子的宋襄公才具有繼承太子之位的資格,當太子就是為了以後能當一國之君,按理來說宋襄公應該很高興才對,可是他居然反而在父親宋桓公面前替目夷說好話,理由是目夷比他年長,是一個仁義之人,所以請求父親立他為太子。

目夷聽說後心想連一國之君都可以禮讓的人這才是具備真正的仁,所以他又給拒絕了。只能說這兩人也太過謙虛了,最後目夷為了讓宋襄公成功繼位,居然逃到衛國藏起來躲避,宋襄公這才繼位。不得不感嘆不愧是一個爹生的,連個性都如此相同。
- 宋襄公的言出必行
宋桓公去世,宋襄公繼位之後,封庶兄目夷為相,掌軍政大權以輔佐自己打理朝政。正在操持父親的喪葬時,當時齊桓公還在,他居然急匆匆跑來開了個葵丘之會,還召集了各方諸侯,目的是制定一系列盟約,比如不能將己國水害引流到他國,也不能因他國災荒就趁機斷了糧食的貿易等等。
此外,宋襄公還額外答應了齊桓公的私人委託,那就是將來幫他照顧太子昭,也就是之後繼承齊桓公的齊孝公。

結果等到齊桓公重病離去,齊國大亂,齊國五大公子爭奪王位產生內亂,居然將父親屍骨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都沒有下葬。太子昭按照父親吩咐找到宋襄公求助,宋襄公一諾千金,信守諾言,號召了幾個小國一起將太子昭護送回國,齊國眾人見宋襄公帶著人回來,架勢很大,忌憚其勢力最終推舉太子昭為王,號稱齊孝公。

- 宋襄公無腦的圖謀
齊桓公死後,宋襄公想要稱霸,於是模仿齊桓公會合諸侯,但前後三次均以失敗告終。其實,每一次目夷都有勸誡他說宋國是小國,沒有擔當霸主之命,可惜宋襄公不聽,導致最後被其他大諸侯國分立在外,只有衛國,曹國等小國勉強依附於宋國。
第二次會諸侯是公元前639年春天,宋襄公邀請齊,楚在鹿地會面,並自稱為諸國之盟主,齊楚表示反對,覺得宋襄公口頭稱霸是個什麼奇葩操作。之後,宋襄公又繞過齊王,私自和楚王會面,會面之前,目夷再一次提醒宋襄公,小國不可稱霸,而且見楚王最好帶上軍隊,因為楚王野蠻,不會遵守約定。

但是你猜宋襄公怎麼回答的,他說既然由他提出不帶軍隊,就不能出爾反爾。真是為了固守禮節,連命都不要了。結果楚王果真帶軍而來,還把宋襄公抓起來關在楚國,要不是魯僖公從中調解,宋襄公估計就出不來了。
眾人都以為宋襄公這下該吸取教訓了吧,可是宋襄公是一條道走到黑,別人送佛送到西,他則守禮守到死。

泓水之戰
宋襄公回國之後,又開始不思考的亂行動,在得知鄭國擁護楚王稱霸之後,心中不平,說要去攻打鄭國,以維護自己才是霸主的顏面。
宋國實力比鄭國強勁,鄭國只好找楚國幫忙,正好看看楚國是否真的視鄭國為盟友。楚王為了彰顯大國實力,便派兵向宋國進軍。
宋襄公害怕沒將鄭國打下來,反而丟了自己的國土,那就真成了丟西瓜撿芝麻了,宋襄公還不至於傻到這種程度,於是趕忙從鄭國撤軍,恰巧在泓水與楚軍相遇。

但楚軍此時還沒能渡過泓水,目夷見狀覺得正是好時機,建議宋襄公此時趁著楚軍渡河之際,出兵消滅他們,畢竟楚軍數量多,而宋軍數量少,必須藉助其他方面的優勢,才能彌補軍隊數量的差距。
宋襄公聽了沒同意,說「宋軍可是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之危攻打呢?」目夷估計都快鬱悶氣死了,都這個危機時候了,還講究什麼啊。不過目夷知道還有第二次機會。
等到楚軍過河以後,軍隊還十分渙散,沒能成型,目夷第二次建議宋襄公出兵。可誰也猜不到宋襄公怎麼說的,他說「等楚君排好陣列再出擊。」結果就是,等楚君排兵布陣完畢,把宋軍打了個落花流水,損失慘重,宋襄公也因此中箭負傷。

眾人見狀都埋怨宋襄公死腦筋,不聽目夷勸阻,可氣人的是宋襄公卻說:
「仁義之君,打仗不傷已經受傷的敵人,不攻打頭髮斑白的老人,不靠關塞險阻取勝,雖然寡人的宋國就要滅亡,仍然不會選擇攻打沒有排列好陣型的敵人。」
最後,宋襄公在泓水一戰失敗後,因為負傷不治而亡。

結語
宋襄公想要以仁義服眾,稱霸諸侯,從品德修養來看,宋襄公的確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仁君,但凡事也要講求有個度才行,不可因噎廢食,治理國家需要施行仁義,但是面對敵軍也需要足夠靈活的應變能力,或許這就是後人嘲笑宋襄公為人太過死板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