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上湧現出大量關於二手交易平台上「奇葩」服務的討論,不少網友分享了自己或身邊人購買的「奇葩」服務,並戲稱「簡直跟黑市一樣」。是否果真如此?記者就網友提到的一些服務項目進行了體驗。
門票類:瞎編房號姓名,混進酒店泳池
「買了阿那亞門票,黃牛帶著我們鑽他在牆下面挖的洞進去。」
據網友所述,景點、遊樂園、酒店健身房等場所,都有賣家規避購票流程、採用離奇手段帶顧客入場:有的讓顧客偽裝成工作人員,有的帶著顧客翻牆抄小路,有的則幫助偽造證件……
近日,記者花費70元的價格,在二手交易平台購買了北京富力萬麗酒店的單次游泳卡,該酒店單次游泳的價格實為238元。賣家詢問記者性別後,給記者發來房號和姓名。「報房號信息即可,如果問房卡,就說沒拿下來。」賣家叮囑。
「能進去嗎?」面對記者的詢問,賣家信誓旦旦地表示,可以進。
記者隨後前往該酒店泳池,嘗試以賣家提供的房號、姓名入場,工作人員查詢表示,記者提供的姓名與實際不符,該房間住客實為一名外籍人士。
在記者表明身份後,工作人員王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是酒店泳池的第三方運營,相比起酒店直營,會更加註重成本把控,因此會嚴格地核查顧客身份。
「有些酒店可能把關不嚴,客人隨便報房號、姓名便能進去。」王先生推測,賣家只是大致了解酒店樓層後,隨意編造房號和姓名。這意味著,如果買家順利地混進去,賣家便可零成本獲利。
記者反饋無法入場後,賣家不多解釋便立刻退款。記者查看賣家的主頁發現,其銷售的「游泳券」覆蓋全國各大城市的星級酒店,幾乎每天都能賣出數單。
優惠券、代付費類:「你想買的,我都能幫你省」
從下館子、交停車費到購買網站會員,許多商品和服務都能在二手交易平台上找到更低的價格或優惠券。有些優惠來源於正常的渠道,但也有一些來路可疑。
「賣家會登你的號,舉報司機。」
有網友稱,二手交易平台上的部分打車優惠券是靠舉報司機獲得的,這是真的嗎?
記者以4.88元的價格向二手平台上的某賣家購買了「20元無門檻」優惠券。隨後,賣家發來了「教程」:先在打車平台下單一個長距離訂單,司機接單後立刻取消並舉報對方,平台會出於補償發放「心意券」。賣家還告訴記者,平台上出售的需要賣家登錄賬號操作的打車券,都是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
「放心,平台會根據錄音處理,不會對司機造成影響,也不會導致賬號被封。」賣家補充道。但當記者進一步質疑此操作的合理性時,該賣家迅速撤回了發送的教程圖片。記者發現,僅一天內該賣家就售出了28份「教程」。
退票退款類:退費秘籍竟是「醫療證明」
退票退款類服務也是被網友們頻繁「吐槽」的類型,退款方法主要集中為兩類,
一是通過「大吵大鬧」的方式向商家施壓。
「賬號被封了,打電話給客服哭訴說自己有抑鬱症,哭兩小時,客服給解封了。」
另一類則是通過偽造各類證明,向商家製造出顧客因客觀原因無法出行的假象。記者聯繫到一名自稱可以「專業處理退費+退訂」的賣家,詢問其用什麼方式實現機票退款。
該賣家稱,走的是病退方式,會給買家提供「醫療證明」。「不是重大疾病,大部分都是腸胃不適、腳腰扭傷等小病,機票退款後有關的醫療記錄會刪除,對用戶沒有任何影響。」賣家還表示,醫療證明是到醫院走流程獲取的,買家收到醫療證明後提交退票申請即可。
分析:輕則不道德,重則違法
律師分析,上述行為有些尚屬於不道德的範疇,有些則違法。律師表示,偽造相關文件、通過不正當手段去騙取平台相關優惠券,輕則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如果嚴重,則涉嫌偽造國家機關證件印章罪,或詐騙罪,需要承擔刑罰責任。
律師提醒,消費者若購買此類不正規的服務,可能會造成錢財損失、個人信息泄露,也可能涉嫌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輕則罰款、拘留,嚴重者可能涉嫌構成詐騙罪等刑事犯罪的共同犯,而承擔刑事責任。
提醒:別為低價付出代價
此類「腦洞大開」的服務為何存在?專家分析認為,是因為此類服務滿足了用戶「繞規則、省時間、佔便宜」的心理。比如景區票價高、預約難,就有人願意冒險繞後門;比如航司不退票、醫院排隊難,就有人希望通過「找關係」解決。此外,相關黑灰服務也是對監管疏漏的系統性利用,以偽造證明退票為例,實質上是由於信息真實性核查的成本過高。
監管此類行為存在難度。專家表示,原因在於:
- 首先在於商品模糊,很多服務打著代購、轉讓、代下單的旗號,平台難以分辨;
- 其次是責任模糊,平台是中介,賣家是個人,追責路徑複雜;
- 最後是監管模糊,此類行為邊界不明,既有民事糾紛的成分,也有可能涉及違法犯罪,造成了監管難。
專家建議,平台可引入行為識別、圖文分析等更精細化的審核方式,提高風控介入能力,有關部門也可以聯合對重點服務類型進行清查。消費者在面對「低價優惠」時,也應提高警惕,避免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