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幽扃一旦開,天罡地煞出泉台。
自來無事多生事,本為禳災卻惹災。
社稷從今雲擾擾,兵戈到處鬧垓垓。
高俅奸佞雖堪恨,洪信從今釀禍胎。
《水滸傳》第二回中,洪太尉誤走妖魔,放走了那伏魔殿里的一百零八個魔君,而那些魔君對應的正是後來的梁山一百單八將,如此看來,梁山之上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自然是神通廣大了。
作為書中的主角團體,梁山好漢們確實是有一身光環加持的,至少在征方臘之前,且不說他們是無敵的存在,只是即便他們陷入絕境,也總能逢凶化吉,如有神助一般。
所以書中的頂尖強者都上了梁山?
![他是水滸中被低估之人,斬梁山兩人,連武松也被他擊敗,死不瞑目 - 天天要聞](https://cdn-dd.lujuba.top/img/loading.gif)
(武二爺劇照)
倒也未必,其實水滸的世界裡遍地是強者,有些沒上梁山的好漢,也堪稱頂尖強者,比如本文要提到的這位,他斬殺梁山兩位頭領,就連武松也被他逼入絕境,最終死不瞑目。
一、制服武松的強者
無論你讀沒讀過《水滸傳》,也多半聽說過關於武松的那些經典橋段。
光是一個「景陽岡打虎」就足夠武松吹一輩子,畢竟「徒手打死猛虎」這種事無論放在哪個時代,都是駭人聽聞的,一般人如何能做到?
也不枉作者賦予武松的評價,說是:「身軀凜凜,相貌堂堂。一雙眼光射寒星,兩彎眉渾如刷漆。胸脯橫闊,有萬夫難敵之威風;語話軒昂,吐千丈凌雲之志氣。心雄膽大,似撼天獅子下雲端;骨健筋強,如搖地貔貅臨座上。如同天上降魔主,真是人間太歲神。」
武松不是主角,卻又勝似主角,他這種人,如何會敗?
你還別說,他還真輸過。
比如宋江要賺盧俊義上山時,就派武松等一眾頭領前去行使「詐敗之計」,武松只與盧俊義打三個回合,就跑了,這表面是詐敗,其實是真敗了,畢竟武松若能贏盧俊義,直接抓他不就好了?何須用計?
還有後來面對那喬道清,那哥們就不講武德了,他是會法術的高手,他只咒語一念,便拿下了武松。
![他是水滸中被低估之人,斬梁山兩人,連武松也被他擊敗,死不瞑目 - 天天要聞](https://cdn-dd.lujuba.top/img/loading.gif)
(李逵、扈三娘劇照)
書中只道:「喬道清叩齒作法,捏訣念咒,把劍望西一指,喝聲道:『疾!』……猛可地一聲霹靂,半空中現出二十餘尊金甲神人,把兵器亂打下來。早把魯智深、武松、劉唐打翻。北軍趕上,也被活捉去了。」
不過無論是盧俊義還是喬道清,他們的強大都早已被讀者記住,而有一位好漢,則常被讀者忽略。
那人即是被低估的聞達。
二、被低估之人
原著第十二回中,那聞達就作為大名府的都監登場了,號稱有萬夫不當之勇,不過此時是楊志的主舞台,聞達並沒有多少畫面,只是看著楊志和索超比武。
到了原著第六十三回中,梁山攻打大名府,此時聞達與李成便率軍與梁山眾人有了正面交鋒。
李成因輕敵大敗而歸,聞達則與秦明斗得難分勝負,從這裡不難看出,聞達是有堪比梁山五虎將這一級別的戰鬥力的。
![他是水滸中被低估之人,斬梁山兩人,連武松也被他擊敗,死不瞑目 - 天天要聞](https://cdn-dd.lujuba.top/img/loading.gif)
(聞達劇照)
只是戰場上講的不是個人的勇武,聞達再強,也鬥不過梁山人多,那「百勝將」韓滔一箭射傷當時還是聞達手下的索超,聞達也只能選擇退兵。
在後續的劇情中,聞達就鮮有亮眼表現了,這個角色最後退場時,只留下這麼一句:「話說當下樑中書、李成、聞達慌速尋得敗殘軍馬,投南便走。正行之間,又撞著兩隊伏兵,前後掩殺。李成當先,聞達在後,護著梁中書,并力死戰,撞透重圍,脫得大難。」
甚至後來梁山被招安了,也沒再提過聞達的去向。
其實如此一個人才,不該被埋沒,因此在《結水滸傳》中,聞達就有了大展拳腳的機會。
三、《結水滸傳》中顯神威
《結水滸傳》又名《蕩寇志》,是清代作家俞萬春基於《水滸傳》的世界觀創作的一本小說,儘管它並非《水滸傳》原著,但它基本完全是沿用《水滸傳》的世界觀。
甚至因為《水滸傳》本身就有「七十回後是他人續寫」的說法,因此讀者也大可將《結水滸傳》視為《水滸傳》劇情七十回後的另一種發展方向。
事實上類似的還有《殘水滸》,那本小說中對於一些梁山好漢的結局的安排,甚至比原著中更合理。
![他是水滸中被低估之人,斬梁山兩人,連武松也被他擊敗,死不瞑目 - 天天要聞](https://cdn-dd.lujuba.top/img/loading.gif)
(陶宗旺劇照)
比如李逵殺了扈三娘全家,《水滸傳》原著中卻讓扈三娘甘心認宋江當大哥,還嫁給了又矮又丑的王英,甚至至死無悔,這顯然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所以《殘水滸》中的李逵是在沐浴時被扈三娘偷襲殺死,這才符合邏輯。
言歸正傳,《結水滸傳》中的聞達可以說是風光無限,那人氣最高的武松,正是因他而死,除此之外,他還斬殺了梁山的兩名頭領,分別是陶宗旺與侯健。
至於武松,則是被聞達追殺至死。
書中只道:「這裡聞達鬥武松,又是五十餘合只武鬆手里只有幾路架隔遮攔兒端的支持不住,仰天嘆道:『我武二一生正直,不料今日如此死法。』說罷了天上忽起了一陣怪風,塵土障天一武松方得乘機逃脫。」
這裡說是武松被一陣怪風救走,其實他已經死了,後來宋江發現武松之時,那樣貌真是慘不忍睹:「三個探子繞到拔松山來尋武松上只見三個探子一齊叫道:『奇了!武頭領為何還是這般坐在這裡?』宋江一看,只見他挺棍怒目,威風凜凜宋江叫他幾聲,只是不應個近前向他臉上一按,冷如凝冰二方知他早已亡了。宋江放聲大哭上眾人都痛哭了一場,就近市棺盛殮,就於拔松山掘土安葬。」
![他是水滸中被低估之人,斬梁山兩人,連武松也被他擊敗,死不瞑目 - 天天要聞](https://cdn-dd.lujuba.top/img/loading.gif)
(武松劇照)
你可能要說了,武松英雄一世,如何「應該」落得如此結局?
其實不然,武松在蜈蚣嶺殺無辜道童,在鴛鴦樓殺玉蘭,都是作惡,在十字坡遇張青夫婦那等賊人不殺,還與之結拜,也同樣屬於是作惡,所以最終落得如此結局,反倒是合理的。
別忘了,施耐庵創作《水滸傳》也從來不是為了歌頌梁山好漢,他不過是客觀地呈現那個混沌時代的各種悲劇罷了,所以俞萬春續寫出如此情節,也實屬正常。
若依此結局,聞達當初在大名府的失利而被看扁,其實是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