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是否承認,魯智深和武松的名氣幾乎可以說是凌駕於《水滸傳》本身之上了,你或許不知道梁山的三十六天罡與七十二地煞有哪些人,但你多半對魯智深與武松的事迹了如指掌,那不過是因為作者確實是花費了最多的筆墨去塑造這兩位好漢。
魯智深與武松給讀者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強」,甚至可以說是離譜的強,他們一個能倒拔垂楊柳,一個能徒手打死猛虎,著實驚為天人。
(武松、魯智深劇照)
不過你要說他們是書中最強的角色,倒也未必,比如本文要提到的這位好漢就不遜色於他,這人擊敗了魯智深,與武松不分勝負,卻因交友不慎而被三流高手殺死。
一、擊敗魯達之人
其實讀過原著的人就會知道,施耐庵從來就沒有將魯智深或武松塑造成「無敵」的存在,事實上他們都有過吃癟的經歷。
比如魯智深在破瓦罐寺就一度因肚子餓沒力氣而被崔道成與丘小乙給打得十分狼狽。
畢竟書中是這麼寫的:「智深又鬥了十合,斗他兩個不過,掣了禪杖便走。兩個趕到石橋下,坐在闌幹上,再不來趕。智深走了二里,喘息方定。尋思道:『洒家的包裹放在監齋使者面前,只顧走來,不曾拿得。路上又沒一分盤纏,又是飢餓,如何是好?待要回去,又敵他不過,他兩個並我一個,枉送了性命。』」
你看,魯智深甚至覺得繼續打下去自己可能會有生命危險,足見飢餓狀態下的他確實是實力大打折扣。
但那崔道成和丘小乙本就是兩個人,再加上有些趁人之危的意思,也談不上是贏了魯智深。
(魯智深劇照)
另一位好漢面對魯智深的時候,表現更有說服力,那人便是方臘手下大將「寶光如來」鄧元覺。
比如這段描述就很直觀:「且說城下宋軍中,行者武松見魯智深戰寶光不下,恐有疏失,心中鱉躁,便舞起雙戒刀,飛出陣來,直取寶光。寶光見他兩個並一個,拖了禪杖,望城裡便走。」
可見在武松看來,魯智深的實力不如鄧元覺,若繼續打下去,怕是要輸,此時作者是給魯智深留了些臉面,才讓武松出手,助他脫險。
但在更早一些的劇情中,魯智深卻是實實在在的被擊敗了一次,賜他狼狽一敗的高手正是後來也同樣上了梁山的「沒羽箭」張清。
二、武松搞不定的對手
張清堪稱除了魯智深與武松之外最亮眼的梁山好漢。
作為最後一位登場的天罡好漢,施耐庵可謂給足了張清面子,讓他連打梁山十五位好漢,其中更是包含了呼延灼、關勝、董平這三位虎將,可見張清實力有多強勁。
可別說飛石絕技不算是戰鬥力,照這麼說,公孫勝的法術也不作數,花榮那百步穿楊的箭術也不作數?
(武松劇照)
顯然不是這個道理,贏了就是贏了,飛石絕技也非純粹的暗器,張清是當著這些好漢的面使出飛石,他們也明知張清要用飛石,卻就是躲不過。
而魯智深也是其中一位「受害者」。
畢竟書中是這麼寫的:「張清看了,見魯智深擔著禪杖,皂直裰拽紮起來,當頭先走。張清道:『這禿驢腦袋上著我一下石子!』魯智深擔著禪杖,此時自望見了,只做不知,大踏步只顧走,卻忘了提防他石子。正走之間,張清在馬上喝聲:『著!』一石子正飛在魯智深頭上,打得鮮血迸流,望後便倒。張清軍馬一齊吶喊,都搶將來。」
說打魯智深的腦袋,就不會打到他的身子,張清這飛石指哪打哪,真是絕了。
那武松面對這張清,又是怎樣的表現?
從字面描述來看,算是不分勝負,不過這還是往體面了說,因為武松壓根就沒有與張清斗到底,他只是帶著魯智深逃跑了。
說是:「武松急挺兩口戒刀,死去救回魯智深,撇了糧車便走。張清奪得糧車,見果是糧米,心中歡喜,不來追趕魯智深,且押送糧車,推入城來。」
(張清劇照)
是因為張清沒再追逐他們,這才讓武松免於挨石子,否則武二爺是否會被那飛石擊中還真不好說。
不過既然沒打到底,也就是不分勝負。
即便如此,張清的戰績也已經足夠他吹一輩子,畢竟放眼全書也沒幾個能把魯智深和武松逼到這份上的好漢。
但誰又能想到,如此強悍的張清最終以極其荒誕的方式死去。
三、交友不慎的強者
張清之死還得歸咎於他「交友不慎」。
就因為他與那董平的關係較為親近,以至於最終死在三流高手手中。
論人品,張清不算差,畢竟後來他與那瓊英走到一起也算是十分痴情,二人還有了一個兒子,也就是張節,那是後話。
而董平則不同,書中提到這人叫「風流雙槍將」,可見他沒少禍害女子,事實上從他對程太守一家的態度也能看出這人的人品差到極點,程太守不願讓女兒嫁給他,以至於他後來背叛程太守,還霸佔了程小姐。
就這麼一個渣滓,後來卻也上了梁山,更可悲的是張清居然還與他稱兄道弟。
獨松關一戰,董平因為被炮擊炸斷一臂而有心向那厲天閏報仇,於是他叫上了張清一起。
(張清、董平劇照)
張清倒也十分義氣,就這麼去了,只是這一戰他卻忘了使用飛石絕技,而是與對方拼起槍法來,結果實力不濟,一槍刺入松樹,繼而被對方趁機斬殺,著實荒謬。
一個前期近乎無敵的好漢,就這麼莫名其妙的死了,還是為了幫一個採花賊兄弟報仇,這哪裡說得過去?
也難怪有人說《水滸傳》的故事只看前七十回就好了,因為後續的劇情確實有些過於荒誕且潦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