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 匈奴列傳》:高帝自將兵往擊之。會冬大寒雨雪,卒之墮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頓詳敗走,誘漢兵。漢兵逐擊冒頓,冒頓匿其精兵,見其羸弱,於是漢悉兵,多步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高帝於白登,七日,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冒頓與韓王信之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又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亦取閼氏之言,乃解圍之一角。於是高帝令士皆持滿傅矢外鄉,從解角直出,竟與大軍合,而冒頓遂引兵而去。
這是白登之圍的全過程。
韓王信投降匈奴之後,劉邦率領32萬大軍討伐,漢軍一路高歌猛進,迅速拿下晉陽(今山西太原),進逼平城(今山西大同)。

劉邦
劉邦親自率軍充當先鋒攻打匈奴,當時正值寒冬雨雪天氣,劉邦的將士凍掉手指的有十分之二三,冒頓單于假裝失敗逃走,把精銳軍隊隱藏起來,以老弱殘兵迎敵。
劉邦到達平城後,步兵還沒有到達,此時冒頓單于率領40萬精銳騎兵,在白登山把劉邦包圍起來,七天之內,漢軍內外不能相互救援軍糧。
當時匈奴的騎兵有40萬之多,西面全是白馬,東面是青馬,北面是黑馬,南面是赤色馬,劉邦聽從陳平的計謀派使者秘密送給了單于的閼氏很多禮物,讓閼氏勸說冒頓單于。
閼氏就對冒頓說:
兩方的君王不能相互圍困。如果得到漢朝的土地,單于終究是不能在那裡居住的。而且漢王也有神的幫助,希望單于認真考慮這件事。

匈奴單于
閼氏抬出神的保護,這估計是陳平教的,而冒頓同時因為韓王信的將軍王黃和趙利約定了會師的日期,但他們沒來,讓冒頓懷疑他們與漢軍同謀,於是就採納閼氏的建議,解除了包圍圈的一角。
於是劉邦命令將士拉滿弓,箭上弦,面朝外,從那個通道撤出來,同漢軍主力全合,白登之圍正式結束。
很明顯,儘管匈奴有40萬人,但他們始終沒能攻下白登山,拿下劉邦,原因是什麼?
1、劉邦佔據了制高點。
劉邦率軍作戰的水平在秦末漢初僅次項羽和韓信,他發現自己被包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佔據制高點。
平城附近唯一的制高點是白登山,佔據制高點的作用就是抵禦匈奴騎兵。

劉邦佔據了制高點
要知道白登山是一座山,劉邦在山上紮營防禦,騎兵如何能衝上山頂?
這樣匈奴騎兵就失去了地利,甚至要以步兵與劉邦交戰,論步兵作戰,漢軍會怕匈奴兵嗎?
劉邦被圍白登山七天七夜,而且當時是寒冷的冬天,據說白登山是現在山西大同的采涼山,山上有森林,有水源,還有積雪,因此漢軍不缺水源,漢軍缺的糧食。
劉邦率領的是先頭部隊,步兵還在後面行軍,劉邦軍隊的數量有多少,不得而知,但是劉邦佔據地利的優勢,盡量人數少,匈奴想要攻打劉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漢軍戰鬥力及武器裝備遠超匈奴。
西漢中後期有一位名將叫陳湯,他說了一句話很有名「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陳湯還說過一句話: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騎兵無法沖山
五個胡兵還能抵一個漢兵,為什麼呢?因為胡人的兵刃不鋒利,弓箭不鋒利,現在胡人得到了漢人的技術,仍然是三個胡兵抵一個漢兵。
陳湯的意思很明顯,匈奴的裝備遠遠不如漢朝。
陳湯這會已經是西漢中後期了,但仍然改變不了匈奴兵器不如漢朝的情況。
還有個例子,就是李陵的浚稽山之戰,李陵率領5000步兵遇到了匈奴8萬騎兵,李陵率領的漢軍結陣防禦匈奴騎兵,主要用弓箭對付匈奴騎兵,射死射傷了一萬餘匈奴騎兵,是自身軍隊數量的兩倍有餘。
為什麼李陵的軍隊這麼能打?
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是漢軍兵器先進,二是漢軍戰鬥力強。

漢軍戰鬥力強
把這個用到劉邦身上,也是同樣的道理,劉邦所率領的漢軍兵器先進,同樣戰鬥力強。
劉邦所率領的漢軍基本上全盤繼承了秦朝的科技水平,在反秦戰爭和秦漢戰爭之中,漢軍戰鬥力不斷提高,劉邦所率領的漢軍是秦末漢初最能打的軍隊的之一。
正因為如此,匈奴想攻破劉邦的軍隊是很難的。
3、漢軍主力在7天後到達。
劉邦所率領的先頭部分與後續步兵主力的時間差只有7天,這從劉邦率軍突圍後立即就與漢軍主力會合就能看出。
換句話說,匈奴只有7天的攻擊時間。
想要在7天攻破劉邦所駐守的白登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當時正值寒冬,又有雨雪天氣,匈奴以騎兵為主,在平原上能夠縱橫馳騁,但往山上沖明顯就不行。

白登之圍
雖然史書上說是冒頓單于的閼氏勸說才讓劉邦逃走的,但從當時的形勢來看,30餘萬漢軍主力的到來才是冒頓撤軍的主要原因。
冒頓連劉邦在山上的那點人馬都攻不下來,一旦漢軍主力步兵到達,裡應外合對付匈奴,到時候就是冒頓的重大的損失了。
劉邦也就是中了冒頓的誘兵之計,真要雙方面對面對抗,匈奴騎兵不一定是漢軍的對手,此時的漢軍無論是裝備還是戰鬥力都處於巔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