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金龍:「搖」出一泡家鄉好茶

詹金龍:

「搖」出一泡家鄉好茶

「今年春茶做了1000多公斤的毛茶,平均價位在300元左右……」談起春茶的銷售,祥華鄉新寨村茶農詹金龍的喜悅溢於言表。

從祥華鄉新寨村出發,沿著蜿蜒的茶山小路攀登至新嶺山山頂,詹金龍的茶園在雲霧中若隱若現。踏入茶園,只見茶樹間疏朗有致,形成特有的「稀植」景觀

「這樣能保證每棵茶樹通風透光,芽葉吸收足夠養分。」詹金龍俯蹲下身,輕撫油亮的葉片解釋道,幼齡茶樹通過輕修剪塑形,成年茶樹則注重內部枝條梳理,讓陽光雨露穿透樹冠,滋養每一片葉芽。

穿過茶壟,翻起的褐色土壤隱約可見枯枝殘葉。「土壤深翻是茶園管理的一大妙招。」每當茶季過後,詹金龍就會對茶園進行深翻作業,這正是他茶園持續產出優質茶青的關鍵。

詹金龍介紹,茶園土壤深翻,可以將枯枝落葉和雜草埋入土壤深處,這些有機物分解後會轉化為天然肥料。這種做法可以增加土壤肥力,也可以打破土壤板結層,讓土壤更加疏鬆透氣,還可以翻出深層害蟲蛹,減少茶園病蟲害和農藥使用,有著一舉多得的好處。

跟隨詹金龍的腳步,記者來到他的制茶車間,空氣中瀰漫著醉人的蘭花香氣。詹金龍迫不及待地拿出「得意之作」與大家分享。

一杯好茶,

靠原料,也靠工藝。

一泡茶是搖出來的。」

詹金龍認為,

搖青是賦予鐵觀音色、香、味

上乘品質最為關鍵的步驟,

沒有固定公式,

只能「看青做青」,

全憑制茶師的手感與嗅覺判斷。

「一遍搖要輕,三分鐘喚醒茶性;二遍搖青加重,八分鐘激發香氣;三遍搖青最為關鍵,既要讓茶梗的養分充分輸送到葉片,又要避免過度發酵破壞香氣。」歷經數十年的錘鍊,詹金龍練就了「看青做青」的獨到本領——觀察葉表紅點分布、細聞「清點」「觀音味」,精準把握走水發酵程度。

憑藉過硬的經驗,加上精細化操作,詹金龍製作出來的茶葉,湯水滑膩、口感醇厚,花果香氣撲鼻,觀音韻味悠長,回甘甜美,成了眾多茶商茶客競相採購的茶葉。

今年春茶季,他的毛茶剛出鍋就被茶商預訂大半,甚至出現多位茶商蹲守車間外「搶茶分茶」的場景。「看到茶商競相搶購的情景,就覺得在茶園裡曬的太陽、流的汗水都值了。」

好茶自己會說話。」在詹金龍看來,好的茶葉,不僅提高自己的收入,也成為家鄉的名片,讓鄉親們過上致富好日子。「新寨村的山好水好,只要堅持生態種植、匠心制茶,不愁賣不出好價錢。


來源:安溪縣融媒體中心
融媒體記者:章梅霞

融媒體編輯:蘇連錦 李霜茹

審核:一審|林百蘭 二審張毅 三審|謝永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