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冰箱也能給魚保鮮,還能讓魚離水3天不死,福建人如何做到的

在氣溫較高的夏季,各種食材食物都更加容易出現腐敗,至於鮮活的魚兒,如果不及時放入冰箱保鮮,那它們也容易快速變臭。

對於我們釣魚人來說,想要把釣上岸的魚安全帶回家,那就需要準備一大桶水,並且還需要一直充氧才行,但是古代並沒有這些設備,那古人又是如何給魚「保鮮」的呢?

提到給魚保鮮的技藝,那就不得不提到福建這個叫做建甌的地方,因為在當地存著一個古老的技藝「弓魚術」。

相傳這項技藝已經流傳近兩三百年,至今當地人依舊在使用這種方式給魚保鮮,並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甚至能讓魚離水三天不死,為了探尋這項古老的技藝,丁點真相》欄目組也曾特意前往建甌一探究竟。

在初次見識到弓魚術的時候,可能大家並不能發現它的獨特之處,甚至可能會像小編一樣抱有懷疑的態度。

這種弓魚術似乎就是把魚捆綁彎曲,此時的魚看起來就像一把被拉彎的弓一樣,因此小編初次見到時也感覺像是民間跑江湖的小把戲,但是真正了解之後才發現這其中的奧秘,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建甌當地民俗研究會會長吳雪浩研究弓魚技藝多年,在得《丁點真相》欄目組為了解弓魚不死的真相而來時,吳雪浩說出了他的一些理解:「弓魚就是把魚體彎成像一張射箭的弓,技藝比較的簡單,但作用卻有價值。魚在弓起來之後,是無法動彈、無法搖擺、無法掙扎的,整體的體能消耗也會降到最低。」

若魚只是減少自身的消耗就能保持新鮮或者達到驚人的離水三天不死,那豈不是人人都會學會和掌握弓魚術?

為了弄清其中的原因,小編也是去查閱了許多相關的文獻,後面發現水體中的溶氧量其實並不高,大概在5~14ppm(百萬分之一)之間,魚類在這樣的環境下茁壯成長,可見魚類對氧氣的需求量並不算太高,若它們在離開水的情況下,依舊能獲得與之接近的氧氣,那是不是也就有了存活的可能呢?

據相關資料顯示,空氣中的氧氣含量比例則高達21%,含氧量是水中的1.5萬倍,在如此高的差距下,這也難怪一些魚類在身體濕潤的情況下,便可以在陸地上存活較長的時間。

並且小編還發現,魚類在水中時會通過張合魚鰓來實現水的交互,並在這個過程中溶解吸收水體中的氧氣。但是魚離開水之後,鰓蓋無法像在水中那樣完全展開,鰓絲也會相互粘連在一起,從而導致無法獲得氧氣。

這些經過弓魚術處理的魚類,因為整個魚身呈弓狀,它們的魚鰓得到了一定的拉扯,鰓蓋和鰓絲都處於張開的形態,因此它們便可以依靠身體中的水分幫助自己從空氣中獲得氧氣,這也讓它們有了存活的機會。

為了驗證福建弓魚術的真假,《丁點真相》欄目組的記者也是特意購買了一些鯉魚鰱鱅來做實驗,結果發現經過弓魚術處理的魚竟奇蹟般地活到了第二天,這也證實了福建弓魚術的確有效,那他們當地人又是如何完成整個弓魚過程的呢?

欄目組記者找到建甌捕魚隊的隊長陳曉峰,在記者的現場記錄下,陳曉峰在短短的1分鐘之內製作了7條「弓魚」,平均弓好一條魚的時間只需要10秒。

只見他將一根塑料繩子穿過魚的下頜穿過,跟著用嘴咬住繩子的一頭,並在下頜處打了一個結用於固定魚頭,接著將魚翻了個身,順勢將它輕輕壓彎成弧形,再在魚尾處拴上死結,這樣就製作好一條「弓魚」了。

並且這些製作好的「弓魚」並不會馬上拿去售賣,而是會放入水中浸泡2~3天,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這些魚把腹中的食物消耗掉,同時儘可能地排污吐詬,據說這樣處理後的魚會更加的鮮美。

並且在浸泡的過程中,這些魚會吸入充足的水分,在古代運輸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能讓這些魚前往更為遙遠的地方,並且依舊保持鮮活。

福建弓魚術作為我國傳統技藝中的一種,是古人們智慧的結晶,如今雖然有了更多的保鮮和運輸方式,但是在當地依舊有人採用這種方式給魚保鮮,也希望這項技藝能一直傳承下去。

不知道大家是否見過或者聽說過這種弓魚術呢?

歡迎大家留言探討,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