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年前的月餅
今年中秋節,大家都要吃月餅,寓意團團圓圓!你們可知道早在1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有月餅吃了。月餅一開始並不叫月餅,形狀口味也跟現在不一樣,普遍認為,月餅發源於殷周時期,流行於唐朝,定名於宋朝。
早在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
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在新疆博物館陳列著一塊圓圓的月餅,這塊月餅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歷史。是現今國內出土的唯一一件月餅類食物。
阿斯塔納出土的月餅
按照歷史年代,應該是唐朝時期的月餅,這塊月餅,出土於吐魯番市阿斯塔那古墓,從月餅的外形來看,與今天的壓花圖案非常類似,直徑為7.5厘米,呈土黃色。月餅的正面,有波斯風格的聯珠紋圖案還有印度佛教蓮花紋,進行衍變過來的中國化的寶相花圖案。
說明了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了製作月餅。塔納月餅究竟有沒有餡呢?如果它真的有餡,又會是什麼餡呢?
考古專家們為了揭開阿斯塔納月餅餡兒之謎,特意對其進行X光檢測,結果發現該月餅中不僅有餡兒,而且還佔據了月餅中很大的空間,由此看來,它還真的是一塊古代的月餅。
根據文物保護規定,必需在保證其不遭到破壞的前提下,才能實行各種檢測手段。如果貿然將阿斯塔納餅掰開進行檢測,不僅違反了文物保護規定,同時也是對出土文物極大的不負責任,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考古專家表示,從現代的考古科技水平來看,還不具備直接檢測月餅餡兒成分的條件,所以阿斯塔納月餅餡兒可能會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小夥伴們,你們猜猜古代的月餅都有些什麼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