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在 7 月 1 日提出的 「統一大市場」,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戰略之一,其本質是通過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構建一個規則統一、要素自由流動、競爭公平有序的全國性市場體系。這一戰略自 2013 年提出以來,經過多次升級,目前已進入 「縱深推進」 的新階段,其核心邏輯和實施路徑可從以下三方面深入理解:
一、統一大市場的本質:打破壁壘,重塑資源配置邏輯
- 定義與內涵
統一大市場並非簡單的物理市場整合,而是通過制度創新和技術手段,實現五個統一:
- 基礎制度統一:建立全國統一的產權保護、市場准入、公平競爭和社會信用制度。例如,2025 年《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 (試行)》明確要求各地不得突破國家規定實施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防止地方政府通過稅收返還等手段扭曲市場公平。
- 基礎設施統一:推動物流、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例如,鄭州航空港區與河南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實現數據互通,企業資質、信用記錄等信息 「一地註冊、兩地通用」,降低了跨區域交易成本。
- 政府行為統一:首次提出 「統一政府行為尺度」,規範政府採購、招投標、招商引資等行為。例如,要求地方政府公開招商引資政策,加強對中標結果的公平性審查,避免 「政策競賽」 導致的資源錯配。
- 監管執法統一:建立跨部門、跨區域的協同監管機制。例如,市場監管部門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 「一瓶一碼一鏈」 溯源,打擊假冒偽劣產品,維護市場秩序。
- 要素市場統一:推動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自由流動。例如,國家信息中心正探索構建全國一體化數據要素登記體系,明確數據資源持有權、加工使用權和產品經營權,促進數據資產流通。
- 與傳統市場的根本區別
傳統市場因地方保護主義存在 「隱性壁壘」,例如某省曾要求本地車企必須採購本地電池企業產品,導致全國新能源產業鏈割裂。而統一大市場通過制度性改革打破這些壁壘,讓企業能在全國範圍內優化資源配置。例如,新能源汽車企業可自由選擇電池供應商,通過市場競爭降低成本、提升技術,最終惠及消費者。
二、運營機制:制度創新與技術賦能雙輪驅動
- 制度創新:從政策到法律的全方位改革
- 立法保障:2022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明確六大任務,包括破除地方保護、統一市場准入等;2025 年中央財經委會議進一步提出 「五統一、一開放」,將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 納入核心框架。
- 監管協同:建立 「中央統籌、地方協同」 的監管體系。例如,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成立部門協調機制,動態發布不當干預市場問題清單,約談整改地方保護行為。
- 考核導向:將高質量發展指標納入地方政績考核,引導地方政府從 「唯 GDP」 轉向 「市場統一度」。例如,某省將企業跨區域投資佔比納入考核,推動地方政府從 「搶項目」 轉向 「優環境」。
- 技術賦能:數字化與標準化的破局作用
- 數字化平台:通過區塊鏈、AI 等技術實現市場信息透明化。例如,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整合企業信用、業績數據,自動識別圍標串標行為,降低人為干預風險。
- 標準化建設:統一產品、服務和監管標準。例如,白酒行業通過新國標明確 「純糧釀造」 認證,李明英酒業等企業通過區塊鏈溯源系統實現產品全鏈條可查,與假冒產品形成區隔。
- 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數據、技術等新型要素確權交易。例如,上海數據交易所已上線數據產品 1200 余個,通過統一登記和交易規則,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三、戰略目標:從經濟效率到全球競爭力的躍升
- 短期目標:破解國內經濟循環堵點
- 降低制度性成本:消除地方保護導致的重複建設和資源浪費。例如,某省取消對本地水泥企業的隱性補貼後,全國水泥價格下降 8%,建築行業成本顯著降低。
- 優化資源配置:引導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領域。例如,勞動力從欠發達地區向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流動,推動區域產業升級。
- 激活內需潛力:通過統一市場擴大消費規模。例如,農產品通過全國物流網路快速流通,2024 年生鮮電商銷售額同比增長 25%,農民收入提升 12%。
- 長期目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底層支撐
- 培育全球競爭力:通過超大規模市場吸引全球資源。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廠依託中國統一大市場的供應鏈優勢,Model 3 生產成本比美國工廠低 18%,推動其全球市場份額提升。
- 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統一市場為技術創新提供廣闊應用場景。例如,華為 5G 技術在全國範圍內快速落地,帶動智能製造、車聯網等產業爆髮式增長。
- 應對外部風險:減少對國際市場的依賴。例如,通過統一大市場整合國內晶元產業鏈,2025 年國產晶元自給率從 2020 年的 15% 提升至 35%,有效緩解 「卡脖子」 壓力。
- 社會價值:促進公平與可持續發展
- 縮小區域差距:中西部地區通過承接東部產業轉移,2024 年 GDP 增速比東部高 1.2 個百分點,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
- 優化營商環境:統一監管標準降低企業合規成本。例如,某跨國企業在華子公司因各地環保標準不一,過去每年需投入 2000 萬元應對檢查,統一標準後成本減少 60%。
- 推動綠色轉型:通過統一碳交易市場,2025 年全國碳價穩定在 80 元 / 噸,倒逼高耗能企業減排,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提升至 45%。
四、現實挑戰與應對路徑
- 地方保護主義的頑固性案例:某省為保護本地鋼鐵企業,曾限制外地鋼材進入,導致本地建築成本上升 15%。對策:通過 「負面清單 + 公平競爭審查」 制度,2025 年清理廢除地方保護政策文件 3200 余份,並建立典型案例通報機制。
- 區域發展差異的協調難題案例:東部沿海地區與中西部在數字基礎設施上存在代差,某西部省份 5G 覆蓋率僅為東部的 60%。對策:中央財政設立專項轉移支付,2025 年投入 1200 億元支持中西部新基建,目標三年內實現 5G 全覆蓋。
- 全球化背景下的制度對接案例:歐盟要求中國企業數據本地化存儲,與國內數據要素統一流通政策存在衝突。對策:推動 「數據跨境流動負面清單」 試點,在海南自貿港等區域探索數據雙向流通機制,既符合國際規則,又保障國內數據安全。
結語
統一大市場的本質,是通過制度重塑和技術革命,將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 「體量優勢」 轉化為 「質量優勢」。其運營邏輯並非簡單的 「中央集權」,而是通過統一規則、開放競爭、技術賦能,構建一個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多方協同的新型市場體系。對於普通民眾,這意味著更低的商品價格、更豐富的選擇和更公平的機會;對於企業,這意味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更高效的資源配置和更透明的競爭環境。在當前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背景下,統一大市場不僅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 「關鍵一招」,更是應對外部風險、提升全球話語權的戰略基石。正如中央財經委會議強調的,這一戰略將持續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最終實現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的新發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