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地探訪「科技種田」:無人機、無人插秧機「春耕」進行時……

記者 張銳 種田的科技含量,一年比一年高。

3月14日,記者實地探訪了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極飛科技」)位於廣州黃埔區的SuperX Farm(超級農場)的「春耕」進展。當天,極飛科技工作人員現場用農業無人機、無人車、無人插秧機以及智能水肥管理系統等產品完成了相關農事活動。

極飛科技創始人兼CEO彭斌在受訪時表示,2015年至今,公司推出的農業無人機售價從20萬元降至4.8萬元,在降本和技術升級雙重因素推動下,他們的大部分用戶已由無人機職業飛手變成家庭農場用戶。「2020年以後,比較明顯地看到農戶開始購買,現在我們大約有7成用戶是他們(家庭農場用戶)。」他說。

難點:讓務農者用得起

據介紹,超級農場總佔地300畝,主要探索水稻全程「無人化」種植模式。

以超級農場工作人員當天展示的無人插秧機為例,傳統的插秧工作需要2名務農者合作完成,1人負責駕駛插秧機,1人負責將秧苗鋪入田中;而安裝自駕儀的插秧機則可以無需駕駛員參與。

記者在現場看到,無人插秧機在作業過程中行駛穩定,可以自主實現暫停、轉彎以及插植部(秧盤)自動抬降等,1名務農者背對插秧機的駕駛位、獨立完成插秧工作。一位無人插秧機的產品經理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他們認為無人插秧機的最終形態會實現「無人」,也即不再需要人直接參与到插秧工作中。

除此之外,記者看到與兒童越野車大小相似的農業無人車,可以通過搭載不同的配件,自主完成運輸、噴洒工作。據上述產品經理介紹,這款農業無人車的售價在7萬元左右,還未能打開國內市場,但出口業務已有不錯反響,「最新一代農業無人車會在今年推出,因為在降本方面取得很好的突破,價格會有明顯下調」。

一名智能水肥管理系統的產品經理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與傳統農業機械行業相似,讓農民用得起、質量穩定是目前產品開發的難點和關鍵點。他以一款智能電動閥為例稱,最開始成本已超過1000元,只能做有補貼的政府項目,無法推廣給普通農戶。該名產品經理說,降本的過程非常痛苦,需要反覆頭腦風暴,但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比如,我們用電池替換傳統方案里的太陽能板,然後設置休眠模式、減少耗電,實現一年充一次電」。

另一名無人機產品經理則向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目前,農業無人機的續航能力也是痛點之一,這需要電池領域的技術革新。「充一次滿電,大約使用12至15分鐘。」他說,即便如此,農業無人機還是極大地提高了務農者的工作效率,比如,無人機執行噴洒任務,15分鐘可以完成15畝地的工作量,而這大概是一名務農者一天的工作量。

同時,上述農事活動可以在一款智慧農業管理系統APP中提前設定、遠程啟動。

前景:行業紅利期仍在

3月14日,極飛科技CEO彭斌在受訪時表示,該公司年營收規模大約10億元,去年已實現盈利,並且對國內外市場都有不錯的增長預期。

彭斌稱,一方面,得益於AI技術發展和綜合算力大幅提升,他們未來的產品研發預計會在智能化程度方面更靈活,例如識別、避障能力更強;另一方面,無人機的應用場景還在擴大,例如在山區複雜地形,無人機自去年開始被快速用於農資運輸、苗木運輸等;此外,農業無人機在北方市場增長穩健,南方市場也正在迅速打開。

彭斌亦預計,2027年,該公司海外業務收入很大可能會超越國內業務。「目前,海外市場佔比30%至35%,最近幾年幾乎都在成倍增長。」他說,目前公司海外業務主要覆蓋70個國家和地區,海外銷量前三的市場是巴西、保加利亞、泰國。

儘管海外市場存在關稅和貿易政策的挑戰,但彭斌認為,對公司而言,外部環境總體是利好大於風險,大多數國家還是呈現與中國互利共贏的態度。「你加關稅,我就加價。」彭斌表示,這是他們當前考慮的應對之策。他認為,雖然「加價」會影響產品的市場推廣效率,但競爭不一定是比速度,而是看綜合評估。

2021年,極飛科技曾籌劃登陸科創板,後因疫情影響暫緩上市計劃。3月14日,彭斌就極飛科技IPO進展表示,公司目前盈利狀況良好,可以靈活選擇上市時間和地點,不急於一時。他亦認為,隨著AI技術、低空經濟的發展,行業紅利期可能進一步加長。

此前的3月9日,華創證券交通運輸研究報告指出,看好2025年至2027年「低空經濟+專業用途」(無人機為代表)應用場景,尤其「低空+物流」「低空+應急救援」場景具備率先發力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