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和特朗普加稅,我們有足夠耐心|記者手記

臨近春節北京依舊忙碌。1月23日,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參加了兩場意義重大的發布會。


上午9點,證監會、財政部、央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五大部委,罕見地聯合召開國新辦發布會,宣布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這場發布會打破常規,提前一小時在A股開盤前舉行,其緊迫性與重要性不言而喻。


值得關注的是,發布會前一天,六部委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這份方案,如同春節前夕送來的「大禮包」,旨在提振市場信心,穩定市場預期。


這份「大禮包」的核心內容,是引導保險資金社保基金養老基金企業年金等「長錢」進入A股市場。「長錢」入市的概念由來已久,從研究到落地,再到完善,已經持續十幾年。此次方案明確提出: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來三年每年至少增長10%;大型國有保險公司每年新增保費的30%用於投資A股。粗略估算,這將為A股市場帶來每年萬億級別的資金流入。


中國證監會主席吳清


為什麼此時公布「長錢長投」的實施方案?除了春節禮包效應,實際上早在去年9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作出非常明確的部署,強調要穩住股市,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的卡點堵點。隨後,中央金融辦和證監會聯合印發了《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最新的實施方案正是對此前《指導意見》的進一步細化、落實。


證監會主席吳清在發布會上強調:「大事不過夜,更不能過年,所以我們只爭朝夕。」 這句話,不僅體現了政府穩定市場的決心,也暗示了當前經濟形勢的緊迫性。


信心比黃金更珍貴,雖然政策的落地需要時間,但「只爭朝夕」的決心,已為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A股三大指數當日高開,成交額突破5000億元,便是對政策利好的直接回應,雖然當天大盤高開低走,但市場信心需要時間來培育。


深圳衛視直新聞記者在現場注意到,作為證監會掌門人的吳清還講了一句話:「我們將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持續推動資本市場生態改善,使各類資金都願意到這個市場來,並且能夠在這兒留得住、發展得好。」這番話,傳遞出國家對資本市場長期發展的信心和耐心。



除了當天上午國新辦這場重磅發布會,直新聞記者還參加了商務部節前最後一場例行發布會,這也是特朗普上任後的首場商務部例行記者會。


21日,特朗普在白宮媒體活動時,首次以總統身份提出對華關稅問題。區別於對墨西哥加拿大兩個鄰居加征關稅的理由是「佔了美國貿易便宜」,他提出要對華加征關稅,理由是所謂的中國向墨西哥和加拿大輸送芬太尼。


對此商務部發言人何亞東直接點明,關稅措施不利於中美雙方,也不利於整個世界。他強調,「中方願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原則,與美方共同推動中美經貿關係朝著穩定健康、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關稅問題上,特朗普的說辭還是存有一定「溫差」。比如特朗普是拿著貿易逆差的旗號,逼著加拿大和墨西哥「出血」,他們是沒有退路的。


不過新加坡管理大學李光前商學院副教授傅方劍指出,美國對華商品進一步加征關稅是遲早的事,但要在2月1日前落實則不太可能,有可能拖到下半年,當中美談判不順的時候。他認為,關稅是特朗普促成其他交易的手段,目的是「希望中方可以示好,對平衡兩國貿易做出一些姿態」。


有分析人士預測,雖然特朗普制定的「關稅藍圖」是2月1日,但大概率跟對TikTok的「75天延期」類似,都是在制定時間節點和積累籌碼,以便他親自來中國「談生意」。



在商務部記者會上,有外媒注意到,儘管特朗普上任尚未簽署對華加征關稅的行政令,但他正在讓聯邦機構「調查和補救貿易赤字問題」,並評估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執行情況。


何亞東強調,中國商務部與美方相關主管部門一直保持溝通。我們願意同美方妥善管控分歧,拓展互利合作,但前提條件是,美國對華足夠友善,願意平等相待。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認為,中國工具箱里留著很多「絕招」。他認為,特朗普上台之後,如果繼續執迷不悟,對華行動升級,那麼中國的反擊也絕不會手軟,而且還是專門針對特朗普的「王牌」(「Trumpcards」)。


事實上,過往的經驗已經充分證明,加征關稅損人不利己,也會讓美國付出代價,包括削弱經濟增長、導致通脹反彈、擾亂產供鏈等。這些代價最終將轉嫁到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身上。


不久前,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如果美國對中國額外徵收10%的關稅,中國也將作出對等回應,那麼在特朗普第二個4年任期內,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減少550億美元,通脹率將上升20個基點。



兩場發布會,一場發布會聚焦國內經濟政策,釋放積極信號;另一場則直面國際貿易摩擦,展現複雜挑戰。在A股市場,我們需要耐心;在中美貿易關係中,我們也同樣需要耐心。而這兩場發布會共同傳遞出的關鍵信息就是:中國,有足夠的耐心。



作者丨朱海勝

排版丨賴信宏

編輯丨郭永佶

審校丨黃海寧

監製丨朱龍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