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找項目找資金,助燃民間投資熱情 | 新京報社論

關注全國兩會系列評論

▲資料圖。圖/ic photo

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於3月6日下午舉行記者會。國家發改委主任鄭柵潔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擴大有效投資概括起來就是要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關鍵點一個是擴大,一個是有效益。為此,當前一個重要工作就是鼓勵和支持擴大民間投資,持續向民間資本推介優質的項目,全力幫助民間資本找項目,幫助民間投資項目找資金。

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是當前擴大內需、提振發展信心的關鍵性舉措之一。而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的比重在50%以上,發揮好民間投資的作用,正是實現有效投資的重要一環。國家發改委明確提出,幫助民間資本找項目,幫助民間投資項目找資金,再次釋放出擴大民間投資的積極信號。

眾所周知,民間投資之於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僅僅體現在其「塊頭大」,更在於其以市場為導向,在靈活性、多元性及效率、創新等方面,都有著突出優勢,可與政府投資形成有效互補。尤其對「擴大有效益的投資」「防止低效無效投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也因此,民間投資素來有經濟活力的「晴雨表」之稱。數據顯示,2023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8%,而民間固定資產投資下降0.4%。在此背景下,多措並舉「點燃」民間投資熱情,已然勢在必行。

「全力幫助民間資本找項目,幫助民間投資項目找資金」,被明確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舉措,具有較強的現實針對性。因為當前民間投資動力不足,與項目和資金的缺乏,的確有直接關係。當然,這裡所指的項目,是具有相對穩定的收益預期的優質項目。

而這種「找」項目的過程,實際也是一個投資體制機制改革的過程。如進一步拓寬民間資本投資領域,讓民間投資有更多機會可以公平參與到一些過去更多屬於國企、央企「專利」的投資項目中去,並在招投標和各項要素保障上對其一視同仁。

事實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著力穩定和擴大民間投資,落實和完善支持政策,實施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新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進一步拆除各種藩籬,在更多領域讓民間投資進得來、能發展、有作為。

至於為民間投資項目找資金,則關鍵要在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上著力取得更大突破。如進一步降低民營企業參與重大工程建設的項目融資成本,完善民營企業債券融資支持機制等,以真正增強民間投資能力。此外,在眼下,加快推動中小企業賬款拖欠等問題的解決,本身也是幫助民間投資「找資金」的務實之舉。

當然,要讓幫助民間資本找項目、找資金的效果最大化,還是要放在整體提升民間資本投資信心的現實語境下來審視和行動。

應該看到,民間投資積極性不足,關鍵還是在於預期偏弱,這需要在營商環境提質、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等諸多方面協同發力,讓其吃上「定心丸」,增強對長遠發展的信心與預期。

同時,幫找項目、找資金,也需要尊重經濟規律,遵循市場化原則,順應民間資本本身的投資邏輯。這方面,無疑需要多打撈市場主體的真實心聲。

過去幾年,關於促進民間投資,從國家到地方均出台了不少政策和舉措,落實情況到底怎麼樣,還有哪些需要進一步突破的「堵點」,不妨及時給予「回頭看」和客觀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加以針對性完善,以真正讓政策釋放更大效力。

去年7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建立健全與企業的常態化溝通交流機制,鼓勵企業敢闖、敢投、敢擔風險,積極創造市場。當前,用好「幫助民間資本找項目、找資金」等組合手段,提振民間投資信心,尤須取得新成效、打開新局面。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