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博士如何撬動電池產業千萬產值?丨萬千氣象看四川

封面新聞記者 趙奕

六個辭職創業的博士、一個尚未成熟的項目、無廠房、缺資金,如何在一兩年內讓市場估值翻百倍?

2月20日,「萬千氣象看四川」主題採訪活動團隊來到遂寧市的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佰思格新能源」),也是國內首家量產鋰電/鈉電硬碳負極材料的公司。

在這裡,採訪者們走進了一個勵志的創業故事,找到了答案。

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車間(李志強 攝)

六名到處「碰壁」的博士

「我們不是引進了一個工廠,而是引進了一個團隊,是他們推動了產業的發展。」遂寧市高新區科技經信商務(大數據)局主要負責人激動地表示,佰思格新能源是遂寧市招才引智的典型案例。

他之所以如此激動,源於從這家工廠里「長」出的勵志創業故事。

「2019年,我們團隊的6名博士,在實驗室里進行了這個項目小試,覺得還是很有前景,於是便決定創業。」四川佰思格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樊偉表示,當時6名博士中,有5名已經在著名央企工作了8年多,並擔任要職,義無反顧出來創業,看似並不理智。

一開始確實如此。6顆「最強大腦」帶著一個還未經過中試的項目,叩響了一個個名為機遇的大門。

然而,現實卻打了臉,「碰壁」和「閉門羹」是家常便飯,他們也已經不記得被拒絕了多少次。「這也理解,因為在當時我們的項目並不成熟,未來的發展未知,帶來的風險並不可控,沒有風投機構選擇我們也很正常。」樊偉坦言。

要知道,項目從實驗室走進生產線,需要資金、廠房、設備的支撐,而這一切在當時深深地困住了屢試屢敗的博士們。只要解決了這幾個問題,實驗室里的項目便能正式投入產業化運營。

機會在哪裡?

「最強大腦」遇上「慧眼伯樂」

終於,博士們帶著希望,叩開了遂寧市高新區的大門,讓實驗室的成果在這裡有了一個「家」。

「除了我們發展本身需要這類型團隊入駐外,更重要的是源於我們專業團隊的分析。」遂寧市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黃俊寧回憶,當時他們的研判團隊中有一名專家畢業於中南大學,學的正好是這一對口專業,他十分看好這一項目的發展前景,並積極推動了項目落地。

究竟是怎樣一個項目「潛力股」令「伯樂」刮目相看?

樊偉介紹道,他們的項目主要是做硬碳負極材料研發,更加適合用於鈉離子電池。「簡單來說,一般鋰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其石墨結構類似於千層餅,層與層之間的縫隙相對較小,非常適合體積較小的鋰離子電池。但是鈉離子的個頭比鋰離子大,很難通過這樣的縫隙。」

而項目的突破在於,其研發的新型材料是多孔結構,有大有小,十分適合鈉離子在其中進出。「我們的材料很適合鈉離子在縫隙中的嵌入和吸收,加速了鈉離子的流動,從而使電池的性能更好,所以很適合用來做鈉離子電池的負極材料。」

隨後,遂寧市高新區也表達了誠意,團隊和政府開展了一場「雙向奔赴」。

「我們一開始是給團隊提供了一間1800平米的廠房,供他們使用,並且免了兩年半租金。」黃俊寧介紹,2022年項目中試結束後投入量產,真正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完美跨越。

要投入量產,廠房的擴大是必不可少的,遂寧市高新區又為其提供了佔地44畝的新廠房,並在原來廠房的基礎上進行了裝修和改造,使企業能夠「拎包入住」。中試結束後不久,企業便搬到了現在的廠房,並開始量產公司的兩大主要產品yhc、nhc碳粉材料。

「這44畝工廠現在已經被我們買下。」樊偉表示。

從開始量產至今,不過一兩年時間,企業有何實力能買下曾經夢寐以求的工廠?

訂單暴增逆襲上演產業版「熱辣滾燙」

「企業剛成立時,市場估值為2000萬,如今估值已有25.56億。」從一開始被大家不看好,到現在估值翻百倍,無聲的改變足以回答這一問題。

發展的數據遠不止於此。樊偉介紹,去年1月,公司完成了國內最早的1000噸級的高容量的鈉電負極材料的產線建設和投產;去年全年完成了4000噸的產能建設;今年年底計劃完成8000噸的產能。

產線方面,目前建設了4條產線,今年年底計劃增至8條,2025年將完成全部的15條產線建設。「1噸產品有8到10萬的產值,如果15條產線滿產,預估會帶來12億的產值。」黃俊寧特別提到,屆時畝均產值可達3000萬,要知道,目前全國工業平均畝產值約為58萬。

經濟效益只是佰思格新能源的實力之一,實際上它還解決了產品「卡脖子」的問題。

「我們的這個產品此前只有日本、韓國幾家企業可以生產,進口到國內價格約為20萬元每噸,現在也基本維持這個價格。而我們的產品是可以實現完全替代,且在市場上的售價為8到10萬元,能降一半左右。」樊偉透露,預計未來價格還能再下降。

令人振奮的是,曾經「冷門」的項目也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熱辣滾燙」。

「今年計劃拿下6000萬元訂單,主要的客戶是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電池類企業。」樊偉介紹。

黃俊寧特別提到一個細節,公司大概有50人,其中一半都是技術研發人員,對市場銷售人員的需求不大。「因為不缺銷售,產品都是一出廠就銷售一空,訂單拿到手軟。」

回顧過往,黃俊寧還感慨道,「誰能想到,當初融資200萬都困難的企業,如今已經完成兩輪融資,總融資金額為兩個多億,這家企業的成長速度令人意想不到,又似乎在預料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