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奶員外
7月3日,市場小幅上漲,上證指數報收3461點,再創年內新高。盤面上,不足之處在於量能不夠,成交金額進一步萎縮到只有1.31萬億元,說明場外資金還有些猶豫。也許正像我前幾天所說的:
有效站上3500點才能吸引資金大規模入場,才是第二輪牛市起點。
前一日和大家聊了我的重要判斷:近幾年經濟下行周期到現在,後面有望復甦,A股未來一兩年或者兩三年,有機會。
我再說一個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的判斷,留待以後打臉驗證:未來十年,A股將是很好的財富場所。
過去三十五年,A股表現一言難盡,我也開玩笑調侃過,說,A股對得起任何人,除了對不起我們普通投資人。原因在於:一方面,為社會大局承擔了太多,背負了太多;另一方面,制度上面還存在諸多欠缺。
A股有個特別擰巴的地方,就是設計了很多制度,比如漲跌停、T+1交易、限制做空,還有對有些板塊設置較高資金門檻等,看起來是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實際上卻容易培養「巨嬰」,讓很多股民永遠長不大。
只有市場的教訓,才是最好的老師。
漲跌停和T+1不能真正保護散戶,無非讓快速虧錢變成鈍刀子割肉。並且,還會被大戶和量化機構,利用bug來收割。原理大致是:交易通道的速度優勢、融券或者股指對沖優勢,以及跟風效應等。
做空力量不夠,瞎拉升就會多。然後炒到很高,又需要漫長時間來價值回歸,因為不能快速砸下去,只能等高位接盤的人熬不住了,一批批割肉出清。
所以我們看到,A股的走勢,總是一波猛漲之後漫長回歸,既波動巨大,又牛短熊長。

上面是萬得全A指數走勢圖。其中,第一個尖尖是2007年,後面用了8年才收復;第二個尖尖是2015年,至今10年了還沒收復。也難怪股民投資體驗特別差。
如果你不能承受3年的下跌,將錯過3個月的暴漲。
假設沒有這樣的尖尖,中間走勢用我畫的3段黃線直接連接,是不是其實還不錯?那麼就變成:2005年以來,一路震蕩上漲,底部不斷抬升(我畫的藍線),從不到1000點漲到現在的5000點左右,摺合年化收益大約9%,妥妥的慢牛+長牛。
好,我要說的是:未來十年,A股波動率會降低(慢慢接近我用黃線連接過後的那種走勢,當然,比我畫線的波動率要高),底部會進一步抬升。
過去,股市是個新生事物,不能太過「血腥」,不然大家談虎色變,就沒法再往下摸索。所以,監管沒辦法,只能設計一些相對彆扭、犧牲長期適當照顧眼前的制度。換你是監管,你也會這樣。
未來,制度會不斷完善。比如這幾年,漲跌停板幅度擴大了,做空工具也更多了。還有大家詬病比較多的,上市公司「重融資輕回報」等問題,都在治理之中。
別看現在效果不明顯,可這其實也像「吃饃饃」:雖然一個兩個吃下去沒飽,但是只要一個個吃下去,總有一個會飽。更重要的是,我們國家迫切需要一個好的大的財富載體,未來十年,幾乎只能是股市。
生產財富儲存財富,最早是國企,後來是房產,再後面呢?任何一個現代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財富都主要在股市。我們也不會例外。
別說我們國家過去對股市重視不夠,其實客觀規律就這樣,必須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就好比,還沒到40歲的時候,你也不會注重養生。
本身經濟發展會帶動股市向上(過去二十年底部不斷抬升已經是證明),更完善的制度加上財富配置需求,會吸引更多資金進來,又再形成助推。
我說的這些事,有些還沒有發生,但我已經提前看到。我對大方向的感知和判斷,一直還行,老朋友們都見證過。員外大事不糊塗。
市場總體評分:8.5分,處於多頭區間。評分區間4-9分。最低4分表明短期超跌,最高9分表明短期超漲;6分以下整體熊市,8分以上整體牛市。
階段最強指數:中證2000、中證1000。表明市場風格方向。如果為「暫無」或者只有1個,短中線建議選擇休息。
為了防止有人說我又寫得太宏觀,補充聊個行業板塊,今年下半年,可以繼續關注金融科技。顧名思義,主要成分股是偏金融的科技股。
前文已經說了金融,重要性會不斷得到提升。過去,因為「內卷式」競爭,行業雖然在發展,但每家公司想多吃點肉很不容易。未來,這種情況會好轉,行業通過整合後頭部公司會更具有競爭力,具有長期的期望空間。
科技,也比較容易理解,是增效突破的關鍵。另外就是,彈性特別好。歷次牛市,偏軟體類的科技股,都是彈性最大的之一。
所以,金融和科技加起來,整體彈性也很好。去年「9.24」以來,金融科技指數漲幅好於大部分行業板塊。

今年下半年,還可能有個催化劑,就是「穩定幣」。6月份,因為香港發布了《穩定幣條例草案》,穩定幣概念股被炒作了一波,但應該不會就此結束。原因在於,有實實在在的基礎邏輯。
穩定幣在跨境支付時優勢很明顯。一方面,速度快很多。傳統跨境匯款一般需要1-2個工作日,而穩定幣交易基本1-2個小時就能完成。另一方面,成本低很多。銀行電匯費率幾美元甚至幾十美元很正常,而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穩定幣交易,成本可能不到1美分。
機構預測,2026年穩定幣支付能夠覆蓋香港30%的零售終端,而2030年,穩定幣全球市值可能達到萬億美元級別。
金融科技指數含「穩定幣+數字人民幣」概念權重超過20%,其中,直接與「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相關的權重接近15%。

金融科技前兩個月我已經提過(牛市需要關注一些彈性品種),也說了對應的ETF。有朋友提醒,其中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是金融科技ETF(159851)。
看了下數據,7月以來這幾天,合計有6億元資金加倉159851,最新保有規模已經突破60億元了,確實有點算得上一家獨大。

結合A股的高波動,順便說說高彈性標的應該如何操作:主要尋找長期區間下沿或者中期平台位置。
往遠里說過去二十年,往近里說過去五年,A股只要不去追高,哪怕經歷了大熊市到現在,其實回報也還不錯。高彈性的板塊,也是盡量找「調整後」或者「啟動點」,會有更好效果,因為本身還很可能強於大市。
風險提示:市場有風險,投資須謹慎。
本文源自行業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