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股市場在紛紛擾擾中走出了一波出人意料的強勁反彈。標普500指數自4月8日觸底以來,短短一個月內飆升14%。

然而,這輪漲勢的主導者並非華爾街的專業機構,反而是無所畏懼、大舉「抄底」的散戶投資者——機構們此前因對經濟增長放緩和貿易摩擦的憂慮而大規模離場。
手握重金卻踏空行情的機構們,如今正面臨著被市場「逼空」式的回補壓力,處境頗為尷尬。

散戶無畏搶籌,機構踏空徒呼「看不懂」
「這行情太累人了,」Mahoney Asset Management的首席執行官Ken Mahoney的感慨道出了許多機構人士的心聲,「根本沒有劇本可以參考。」
在經濟前景不明和貿易政策變數面前,專業投資者普遍選擇了謹慎。Mahoney的公司目前仍持有約40%的現金,但也已在市場的凌厲攻勢下,開始「不情願地」買入一些估值相對便宜的軟體股。
與機構的步步為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散戶投資者的狂熱。
美國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5月2日,其個人投資者客戶已連續21周凈買入股票,創下自2008年有數據記錄以來最長的持續買入周期。
當2月底市場大幅回調之際,正是散戶在大舉買入,而機構則以接近創紀錄的速度撤離美股。
64歲的前華爾街經紀人、如今在亞利桑那州進行日內交易的Jay Rice便是這股散戶力量的縮影。他正積極湧入英偉達和亞馬遜等科技龍頭股,並通過將大額交易拆分成小批量的方式來應對潛在的波動。
「當市場像這樣動蕩時,交易確實更難,但我喜歡這種狀態,」Rice在電話中表示,「特朗普關於貿易威脅的反覆無常可能讓事情變得非常困難,但我仍在買入。」
機構被迫「上車」?
持續上漲的市場,似乎也在迫使機構重新考慮入場。
另類投資公司Cohalo的管理負責人Colton Loder)犀利地指出:
「這是一輪不受歡迎的反彈。但僅僅基於頭寸被大幅削減這一點,未來幾周就很可能引發買盤,無論貿易或貨幣政策方面傳來什麼消息。」
市場的技術面似乎也在「配合」這一趨勢——波動率的顯著下降也為機構增加了回補的壓力。
根據Tier 1 Alpha的數據,由於4月9日標普500指數歷史性的9.5%反彈從一個月計算中剔除,該指數的一個月實際波動率在周四下降了17點。這種波動率的下降將導致風險溢價模型快速正常化,使投資者能夠增加其市場敞口。
「這並非要承擔更多風險,」Mahoney解釋道,「我們積累現金是為了在像現在這樣被迫追漲時使用。但我們依然謹慎。」
與此同時,一些趨勢跟蹤型基金如商品交易顧問基金(CTAs)也開始顯露回補跡象。
據高盛交易部門觀察,此前因貿易摩擦引發的劇烈波動而持續賣出股票的CTAs,近期已開始少量增持股票。瑞銀集團也指出,儘管CTAs的股票敞口相較過去五年仍處於低位,但已有所回升。
市場的目光也聚焦在關鍵技術點位。摩根大通的Bram Kaplan分析稱,當標普500指數達到5800點(較上周五收盤價5660點約有2.5%的上漲空間)時,CTAs將轉變為短期買家。
機構的尷尬與兩難,短期或仍將持續
儘管面臨回補壓力,機構投資者的核心擔憂並未消除,其中最主要的是對美聯儲貨幣政策路徑的不確定性。
華爾街此前一度預期美聯儲可能在下月降息,但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及其他決策者均強調,需要等待更清晰的經濟數據再做判斷。亞特蘭大聯儲主席Raphael Bostic在周五的博客中明確表示:
「經濟中的不確定性依然普遍存在……在前景如此不明朗的情況下,我認為調整貨幣政策並非審慎之舉。」
這種不確定性導致市場對本輪反彈的持續性看法嚴重分歧。財富管理公司Homrich Berg的首席投資官Stephanie Lang警告稱:「你不能總是追逐這類反彈。」她更傾向於關注那些盈利前景有所改善的防禦性公司,如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板塊。
更有悲觀者認為反彈已是強弩之末。22V Research的創始人Dennis Debusschere就將此輪上漲視為「正在消退的反彈」,並指出由於關稅問題依然是重大風險,且股市內部結構仍然疲弱,其公司正在風險較高的小盤股領域增加空頭頭寸。
從技術上看,標普500指數目前仍較2月19日的歷史高點低7.9%。更重要的是,該指數在3月份已跌破始於2022年10月本輪牛市的關鍵上升趨勢線。要收復這條趨勢線,指數需要回升至6000點以上,而Cohalo的Loder認為,這無疑是一個更為艱難的挑戰。
「我們只是想努力安然度過這一切,」Mahoney的這句話,或許是當前許多機構投資者在散戶狂潮與市場迷霧夾擊下的共同寫照。「任何事情都可能因一條推文而瞬間改變。」
在這樣高度敏感和不確定的市場中,被散戶「逼空」的機構,其尷尬與兩難的境地,短期內恐怕仍將持續。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APP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