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中國醫藥產業一點耐心

2025年04月10日21:53:05 財經 1274

來源:市場資訊

給中國醫藥產業一點耐心 - 天天要聞

賽程還未過半

作者:西北哽

最近圍繞美國關稅的話題不斷,醫藥行業也是人心起伏,中國醫藥行業彷彿又要走到關鍵十字路口。

越是在這樣的時刻,才越考驗行業定力。

其實今年年初以來,醫藥行業整體暖風頻吹,尤其是3月底,一份「優化藥品集采政策」的徵求意見稿開始在業內流傳,帶動了A股醫藥板塊一輪上攻。

方案其實新的內容並不多,有的地方反而還強化了要求:比如集采中標後,在非主供省份也只能賣集采價。整體上看,徵求意見稿只是強調了過去一直就有的原則,比如只採競爭充分、市場規模大的老葯;滿足約定採購量之後,醫院可按需採購原研葯等。

只是這樣重申一下大家都懂的「原則」,就足夠讓行業興奮了。

就像娛樂圈的聚光燈永遠只打在那幾個明星身上一樣,醫藥行業的關注度也大多集中在頭部biotech上。但創新葯畢竟只是少數。2024年底國家醫保局曾披露:2022年時全國醫保支付共24597億元,其中給創新葯報銷的錢只有:

▌481億元

仿製葯依然是醫藥市場的絕對主體。2024年,醫保部門對仿製葯的價格形成規則框架基本形成,新流傳的文件中也提到1.5倍、1.8倍等關鍵價格點位。規則一旦敲定下來,意味著集采帶來的震動會趨於平息。

讓大部分企業都受益,這才是醫藥行業真正的利好

1

期待重回巔峰

3月28日,海正葯業發布2024年業績:營收略有下降來到97.87億,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創下上市以來的新高:6.01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海正終於從泥淖中走了出來,這是投資界的一致觀點。

中國的醫藥創新真正起步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如果對比2014年醫藥上市公司的營收就會發現,在那個中藥企業唱主角的年代,能排進前30名的化葯企業只有哈葯、復星、海正、恆瑞華北製藥、科倫、健康元等幾家。

給中國醫藥產業一點耐心 - 天天要聞

十年沉浮,這幾家的開局都不算是拿到一手好牌。但能撐到今天,在這個遍地biotech的時代立足,都是有點本事的。

恆瑞堅定走創新之路,如今轉型不過剛剛過半;復星國際化走得風生水起,大半隻腳其實還踏在仿製葯上;科倫孵化科倫博泰之後,決心回歸輸液,不再理會集采江湖的爭鬥;剩下的幾家,在自己的領地中默默攻城略地。

海正在其中尤為特別。海正素有中國「製藥界黃埔軍校」的美譽,說的就是它在製藥工藝水準上有過人之處。2012年,海正開國內葯企之先河,引進「宇宙第一葯企」輝瑞的技術和品種,成為那個年代醫藥創新的先鋒。

如今的海正,同樣在找屬於這個時代的節奏。

2024年公司的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西羅莫司、瑞舒伐他汀等主要產品銷量分別增長20%、70%、18%;1類新葯海博麥布銷量增加了31%。公司製劑業務實際銷售增長了7.2%。與此同時,海正銷售費用減少了10.12%,使得銷售費用率下降到21.75%。

銷售效率能快速提升,靠的是海正前幾年的積累:全國2844個縣已實現近80%的滲透率。今年海正還提出了目標:

▌「第11批集采100%中標」

銷售費用率下降,這是去年恆瑞、復星、麗珠等企業表現出的共同走勢。背後的原因,除了創新產品銷售增長的因素之外,其實是集采等醫保控費政策的影響正在慢慢消除。

醫藥行業正重新回到「強者恆強」的軌道上。

2

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路

老牌葯企在當下這個時間點,還能怎麼做創新?這可能是不少葯企都糾結的地方。

2010年,即將面臨專利懸崖的輝瑞啟動變革,專門組建了一個叫CTI的機構,準備走「開放創新」的路。簡單說,CTI就是盡量藉助外力,低成本開發創新項目。GSK也運作過類似「藥物創新單元」的項目。

不過,輝瑞期待中的「花小錢辦大事」沒能實現。醫藥創新的源頭活力分散在眾多中小biotech手裡,大型葯企越來越無力承擔自己投錢搞研發。2024年4月,輝瑞宣布CTI解散。因為當時輝瑞已經決定花430億美元,收購ADC小巨人Seagen公司。

國內不少老牌葯企其實也碰到和輝瑞類似的問題:研發轉化效率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傾盡全力砸一兩個品種,又有很大的失敗風險。到底如何是好?

好在國內市場容量足夠大,一些老牌企業圍繞自己的優勢,逐步開展項目迭代,以最穩定的方式推進創新。

麗珠集團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麗珠在研1類新葯基本圍繞消化道、生殖、精神類等傳統優勢板塊展開,自研+BD同步推進,目前大部分處於臨床早期,研發費用率控制在10%左右。

海正2024年的研發費用率為3.65%,圍繞心血管、代謝類等重點領域進行開發,去年新啟動研發項目42個,包括6個創新葯,其中編號HS387的抗腫瘤一類新葯進入PreIND階段,研發節奏和力度把控到位。

智研諮詢統計,去年1-11月,全國醫藥製造業毛利率40.62%;而去年行業平均銷售費用率22%左右。扣除行政管理成本,10%左右的研發費用率是當前環境下傳統葯企能夠接受的投入力度。

給中國醫藥產業一點耐心 - 天天要聞

海正還有其他葯企不多見的業務,比如動物葯和醫美,構成了營收的相當比例,未來都是具備爆發潛力的板塊。

可以看到,不少老牌葯企都在穩步推進創新,也都取得了積極進展。除了扭虧為盈的海正葯業外,2024年,麗珠集團實現凈利潤20.61億元,同比增長5.5%;華北製藥凈利潤為1.27億元,同比增長2496.80%;恆瑞醫藥凈利潤63.37億元,同比增長47.28%……

醫藥產業升級的長跑賽程還未過半,參與者都有奪冠的機會,就看誰能堅定地朝著終點跑下去。

//////////

(轉自:拇指葯略)

財經分類資訊推薦

OPPO「開卷」,影像旗艦淪為千元機,Reno12 Pro開始收尾了 - 天天要聞

OPPO「開卷」,影像旗艦淪為千元機,Reno12 Pro開始收尾了

以前,攝影是一項門檻較高的愛好。那時候,手機拍照效果十分有限,功能機的拍照質量差得讓人無法忍受,所以出門旅遊時,很多人要麼選擇攜帶專業的單反相機,要麼乾脆找當地的攝影師幫忙拍攝。但是現在,隨著智能手機攝影技術的飛速發展,攝影已不再是只有專業人士才能掌握的技能。
蘋果給Windows筆記本重力一擊,24GB+512GB+M4晶元,突降到7199元 - 天天要聞

蘋果給Windows筆記本重力一擊,24GB+512GB+M4晶元,突降到7199元

在如今的筆記本市場,各大品牌都在爭奪用戶的注意力,競爭異常激烈。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品牌推出了性價比非常高的產品,就連蘋果也在這場競爭中加大了力度。特別是2024款的MacBook Air,以其強大的性能和合理的價格,成為了許多用戶的首選。相比於以往的MacBo
很突然,16GB+512GB降2740元,徠卡機皇收尾了 - 天天要聞

很突然,16GB+512GB降2740元,徠卡機皇收尾了

當小米15 Ultra以6499元起售價亮相時,不少用戶感嘆"小米旗艦越來越貴了"。例如,今年發布的小米15 Ultra,售價高達6499元。雖然價格有所提高,但仔細分析其配置,我們仍能發現小米在保持高性價比方面的努力。對於熱愛攝影且預算有限的用戶而言,老款高
小驍龍8至尊芯發布!紅米新機全球首發搭載:價格夠刺激! - 天天要聞

小驍龍8至尊芯發布!紅米新機全球首發搭載:價格夠刺激!

進入4月的第二天,高通總算是發布了曝光許久的驍龍8s Gen4,雖然這個名字頗顯低調,沒有延續去年驍龍8s Gen3高通宣傳的"小驍龍8 Gen3"風格,叫做"小驍龍8至尊版處理器",但從架構上來看驍龍8s Gen4無論是CPU還是GPU都和驍龍8至尊版非常相
人形機器人,少一點「騰空」,多一點「落地」 - 天天要聞

人形機器人,少一點「騰空」,多一點「落地」

人形機器人的「跳舞」與「空翻」固然是先進技術不斷突破的象徵,但真正滿足「人民需求」的關鍵在於解決實際痛點。所以,當正解局看到已經有人形機器人走到流水線時,我們是興奮的;當得知一大群人形機器人已經入職搬磚時,我們是震驚的——
vivo性價比第一的高端機,5800mAh+天璣9400,16GB+1TB突降1360元 - 天天要聞

vivo性價比第一的高端機,5800mAh+天璣9400,16GB+1TB突降1360元

談起vivo這家手機廠商,我對它的印象這些年出現了大轉變,早期vivo手機沒什麼性價比,主打線下市場,玩得就是一個信息差,憑藉著高顏值的設計在手機市場中取得了不錯的銷量,但論配置其實它不如小米。可是現在不同了,互聯網時代各大手機廠商推出的手機如此透明,內部用了
三星機皇跳水2000元,驍龍8Gen3摺疊屏手機,人人買得起 - 天天要聞

三星機皇跳水2000元,驍龍8Gen3摺疊屏手機,人人買得起

庫克說iPhone 16e滿匯聚了iPhone 16系列所有優點,這話聽著讓我不免有些疑惑,iPhone 16e是系列中定位最低的存在,居然能被誇得這麼偉大?除了蘋果,前不久華為推出的華為Pura X手機因為「人人買得起」這五個字也火了。說來說去,我還是覺得只
OPPO續航之王,6400mAh+300%音量+四年流暢,突降到1359元 - 天天要聞

OPPO續航之王,6400mAh+300%音量+四年流暢,突降到1359元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盯著手機右上角即將見底的紅色電量條,在地鐵上急得直跺腳。明明早上充到100%出門,才刷了會兒短視頻、回了幾條消息,這會兒就只剩15%了。這種場景是不是每天都在你的身邊上演?如果你也受夠了隨身攜帶充電寶的累贅,又不想花四五千塊買旗艦機,那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