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市場資訊

賽程還未過半
作者:西北哽
最近圍繞美國關稅的話題不斷,醫藥行業也是人心起伏,中國醫藥行業彷彿又要走到關鍵十字路口。
越是在這樣的時刻,才越考驗行業定力。
其實今年年初以來,醫藥行業整體暖風頻吹,尤其是3月底,一份「優化藥品集采政策」的徵求意見稿開始在業內流傳,帶動了A股醫藥板塊一輪上攻。
方案其實新的內容並不多,有的地方反而還強化了要求:比如集采中標後,在非主供省份也只能賣集采價。整體上看,徵求意見稿只是強調了過去一直就有的原則,比如只採競爭充分、市場規模大的老葯;滿足約定採購量之後,醫院可按需採購原研葯等。
只是這樣重申一下大家都懂的「原則」,就足夠讓行業興奮了。
就像娛樂圈的聚光燈永遠只打在那幾個明星身上一樣,醫藥行業的關注度也大多集中在頭部biotech上。但創新葯畢竟只是少數。2024年底國家醫保局曾披露:2022年時全國醫保支付共24597億元,其中給創新葯報銷的錢只有:
▌481億元
仿製葯依然是醫藥市場的絕對主體。2024年,醫保部門對仿製葯的價格形成規則框架基本形成,新流傳的文件中也提到1.5倍、1.8倍等關鍵價格點位。規則一旦敲定下來,意味著集采帶來的震動會趨於平息。
讓大部分企業都受益,這才是醫藥行業真正的利好。
1
期待重回巔峰
3月28日,海正葯業發布2024年業績:營收略有下降來到97.87億,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創下上市以來的新高:6.01億元,同比扭虧為盈。
海正終於從泥淖中走了出來,這是投資界的一致觀點。
中國的醫藥創新真正起步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如果對比2014年醫藥上市公司的營收就會發現,在那個中藥企業唱主角的年代,能排進前30名的化葯企業只有哈葯、復星、海正、恆瑞、華北製藥、科倫、健康元等幾家。

十年沉浮,這幾家的開局都不算是拿到一手好牌。但能撐到今天,在這個遍地biotech的時代立足,都是有點本事的。
恆瑞堅定走創新之路,如今轉型不過剛剛過半;復星國際化走得風生水起,大半隻腳其實還踏在仿製葯上;科倫孵化科倫博泰之後,決心回歸輸液,不再理會集采江湖的爭鬥;剩下的幾家,在自己的領地中默默攻城略地。
海正在其中尤為特別。海正素有中國「製藥界黃埔軍校」的美譽,說的就是它在製藥工藝水準上有過人之處。2012年,海正開國內葯企之先河,引進「宇宙第一葯企」輝瑞的技術和品種,成為那個年代醫藥創新的先鋒。
如今的海正,同樣在找屬於這個時代的節奏。
2024年公司的哌拉西林鈉他唑巴坦鈉、西羅莫司、瑞舒伐他汀等主要產品銷量分別增長20%、70%、18%;1類新葯海博麥布銷量增加了31%。公司製劑業務實際銷售增長了7.2%。與此同時,海正銷售費用減少了10.12%,使得銷售費用率下降到21.75%。
銷售效率能快速提升,靠的是海正前幾年的積累:全國2844個縣已實現近80%的滲透率。今年海正還提出了目標:
▌「第11批集采100%中標」
銷售費用率下降,這是去年恆瑞、復星、麗珠等企業表現出的共同走勢。背後的原因,除了創新產品銷售增長的因素之外,其實是集采等醫保控費政策的影響正在慢慢消除。
醫藥行業正重新回到「強者恆強」的軌道上。
2
找到適合自己的創新路
老牌葯企在當下這個時間點,還能怎麼做創新?這可能是不少葯企都糾結的地方。
2010年,即將面臨專利懸崖的輝瑞啟動變革,專門組建了一個叫CTI的機構,準備走「開放創新」的路。簡單說,CTI就是盡量藉助外力,低成本開發創新項目。GSK也運作過類似「藥物創新單元」的項目。
不過,輝瑞期待中的「花小錢辦大事」沒能實現。醫藥創新的源頭活力分散在眾多中小biotech手裡,大型葯企越來越無力承擔自己投錢搞研發。2024年4月,輝瑞宣布CTI解散。因為當時輝瑞已經決定花430億美元,收購ADC小巨人Seagen公司。
國內不少老牌葯企其實也碰到和輝瑞類似的問題:研發轉化效率很難在短時間內提高;傾盡全力砸一兩個品種,又有很大的失敗風險。到底如何是好?
好在國內市場容量足夠大,一些老牌企業圍繞自己的優勢,逐步開展項目迭代,以最穩定的方式推進創新。
麗珠集團是個很典型的例子。麗珠在研1類新葯基本圍繞消化道、生殖、精神類等傳統優勢板塊展開,自研+BD同步推進,目前大部分處於臨床早期,研發費用率控制在10%左右。
海正2024年的研發費用率為3.65%,圍繞心血管、代謝類等重點領域進行開發,去年新啟動研發項目42個,包括6個創新葯,其中編號HS387的抗腫瘤一類新葯進入PreIND階段,研發節奏和力度把控到位。
智研諮詢統計,去年1-11月,全國醫藥製造業毛利率40.62%;而去年行業平均銷售費用率22%左右。扣除行政管理成本,10%左右的研發費用率是當前環境下傳統葯企能夠接受的投入力度。

海正還有其他葯企不多見的業務,比如動物葯和醫美,構成了營收的相當比例,未來都是具備爆發潛力的板塊。
可以看到,不少老牌葯企都在穩步推進創新,也都取得了積極進展。除了扭虧為盈的海正葯業外,2024年,麗珠集團實現凈利潤20.61億元,同比增長5.5%;華北製藥凈利潤為1.27億元,同比增長2496.80%;恆瑞醫藥凈利潤63.37億元,同比增長47.28%……
醫藥產業升級的長跑賽程還未過半,參與者都有奪冠的機會,就看誰能堅定地朝著終點跑下去。
//////////
(轉自:拇指葯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