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普集團又爆火了,股票市場風生水起,接連大漲!真應了之前我們總說的那句話,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起來,但是拓普集團可不是笨笨的豬,這個公司現在是真踩在了風口上,好像每一次利好消息都會跟他沾上關係,搞得沒有建倉的小夥伴們,內心還是有些憋屈的,但是,習慣穩穩的小夥伴還是會先研究研究這個風口的....
1、什麼時候人型機械人開始火的。
我覺得是大年春晚,那些機械人開始在扭秧歌的時候,和主持人互動比賽的時候,觀眾驚嘆於它們的靈活動作,卻很少有人知道——這些機器人「跳舞」的核心部件供應商:拓普集團。
這家公司的創始人是鄔建樹,那個典型的寧波商人:低調、務實,卻總能在關鍵節點「賭」對風口。19歲開廠,51歲上市,如今61歲的他身家超700億,靠的不僅是運氣,更是對產業趨勢近乎偏執的預判。
2. 抱緊特斯拉:一場豪賭背後的商業邏輯
2016年,當國內車企還在糾結新能源補貼時,拓普已悄悄成為特斯拉的底盤供應商。當時特斯拉深陷「自動駕駛事故」爭議,但鄔建樹堅信:「其他車企至少落後特斯拉5年。」這一點真是讓人佩服,預判能力相當強!
不過這場豪賭也是需要勇氣:2017年,拓普凈利潤僅6億,卻斥資6.42億收購兩家公司,只為拿下特斯拉輕量化底盤訂單。2021年更通過定增募資45億,押注上海工廠配套項目。
結果證明他賭對了。2020-2023年,拓普營收從65億飆升至197億,特斯拉貢獻超40%增長。更關鍵的是,這份合作讓拓普獲得「技術認證」,順勢打入理想、比亞迪、小米等車企供應鏈。這就相應了那句話: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你準備好了嗎?
3. 機器人肌肉:藏在汽車零件里的第二曲線
2022年特斯拉發布人形機器人Optimus,鄔建樹立刻嗅到機會。他在內部會上直言:「機器人是比新能源汽車更大的賽道。」當年拓普就成立機器人事業部,秘密研發電驅執行器——這正是機器人做動作的「肌肉」。這個更是大機會,他也能很敏感的預判到!
到2024年,寧波50億機器人基地投產,年產30萬套執行器。馬斯克宣布2025年量產Optimus時,拓普股價應聲大漲7%。市場突然發現,這家「汽配公司」早已把觸角伸向百萬億級市場。
去年,我也在平台上看這家單位,也有了預判,但是奈何執行力沒有達到,所以,現在還只能在研究..
4. 平台化生存:從零件商到
系統集成者的蛻變
拓普的爆發絕非偶然。早期做橡膠減震墊時,鄔建樹就意識到:零散供貨沒有話語權。2000年他成立研發中心,2010年整合五大業務板塊,形成汽車NVH(減震降噪)系統解決方案。
「以前車企要找20家供應商,現在拓普一家就能搞定。」這種平台化模式,讓拓普從零件商升級為「汽車醫生的全科診所」,單車配套價值從幾百元躍升至3萬元。單車配套價值的增加,無疑對公司後期的業務與營收有了更大的機會。這個大家可以找找,能看到貓膩的。
5. 全球棋局:墨西哥工廠背後的關稅突圍戰
2022年,拓普因補繳1.41億對美關稅被迫修正財報。鄔建樹的應對堪稱教科書:一邊與客戶協商補償,一邊加速墨西哥建廠。如今,拓普在美、加、巴西等地的工廠形成全球網路,既能規避貿易壁壘,又能貼身服務客戶。
這種布局在2025年顯現實效。當同行困於國內價格戰時,拓普已拿到RIVIAN、福特等國際訂單,輕量化底盤產能規劃達1570萬套,足夠吃下未來三年增長。
所以,有遠見的公司,有遠見的領導,才會有未來的價值。這一點我們都能從做的很好的公司中找到相似點。
6. 爭議與隱憂:千億市值背後的三把達摩克利斯劍
儘管風光無限,拓普仍需直面三大挑戰:
客戶依賴症:特斯拉貢獻近半營收,一旦合作生變將引發地震。
毛利率困局:2024年凈利潤大漲46%,但汽車零件毛利率僅20%,機器人業務能否突破30%仍是未知數。
產能過剩風險:輕量化底盤規劃產能遠超當前需求,若新能源車增速放緩,可能引發價格戰。
7. 未來之戰:從「造車」到「造人」的終極野望
站在2025年回看,鄔建樹的戰略清晰得可怕:
第一步(1983-2015):通過NVH系統綁定燃油車巨頭,完成原始積累。
第二步(2016-2024):押注特斯拉,吃透新能源汽車紅利。
第三步(2025-):以執行器為支點,撬動人形機器人萬億市場。如今,特斯拉Optimus量產在即,拓普執行器已送樣測試。鄔建樹甚至放話:「機器人業務的估值,現在相當於白送!」
總結一下:
這家公司撕掉了中國製造「低端代工」的標籤。它證明:只要敢賭趨勢、敢砸研發、敢全球化,中國企業也能在高端製造領域與國際巨頭掰手腕。但掌聲背後,鄔建樹始終保持清醒。他在內部信中寫道:「核心競爭力不是勤奮,而是提前十年布局的視野。」或許,這才是中國產業升級最需要的企業家精神。
碼字不易,請大家看在小志哥辛苦的面子上,動動小手,點個贊!加個關注!360度鞠躬感謝!!!
對不對,各路大神們....
此文僅為小編粗製亂造,隨心情而作,沒有任何可參考意義,希望給大家添個樂子,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